倪思然
【摘 要】《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雷雨》分別是莎士比亞和曹禺的代表性戲劇作品。若從悲劇理論、宗教意識以及思想意蘊等角度審視這兩部劇作的悲劇藝術,可見它們不僅是卓然可比的,還凝聚著二位劇作家獨特的悲劇思想特色。
【關鍵詞】悲劇藝術;宗教意識;思想意蘊;審美;文化心理
中圖分類號:J8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07-03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文豪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劇中展現的高超悲劇藝術,令人嘆為觀止,鑄就了悲劇藝術殿堂中的永恒經典。該劇在悲劇理論、宗教觀念以及思想意蘊等方面與我國現代話劇泰斗曹禺的《雷雨》既有許多相似之處,又有一些內在差異。本文擬通過悲劇內在精神特質的審視,對這兩部劇作的悲劇藝術進行簡要的比較和探討,并試圖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以求教于方家。
一
在這里,首先必須指出的是:若依據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戲劇結構理念,《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喜劇,因為它以大團圓為結局。然而,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兩個世仇家族為和好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痛,悲劇氣氛頗為濃烈,以至于后世的眾多戲劇理論家拋開了莎士比亞創作的初衷,將該劇定位為悲劇。本文的分析視角,即是將《羅密歐與朱麗葉》當作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悲劇來看待。
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在其文藝理論專著《詩學》中就精辟而極富獨創性地闡述了他的悲劇理論。他認為,應按戲劇原則去安置情節,“著意于一個完整劃一、有起始、中段和結尾的行動。這樣,它就像一個完整的動物個體一樣,給人一種應該由它引發的快感”[1]。在這里,亞里士多德強調:作為對一種行動進行摹仿的悲劇情節,必須保持高度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后世的戲劇理論家們對《詩學》不斷進行新的闡釋,逐漸形成了“三一律”理論。即悲劇的人物、時間、情節三者應高度統一,這才符合悲劇的創作原則。盡管“三一律”并不是建立在對《詩學》理論進行科學理解的基礎上的,但它所規定的嚴謹、集中的戲劇結構,被看作歐洲古典主義悲劇創作的金科玉律。“三一律”原則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雷雨》的情節與結構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莎士比亞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節安排得十分緊湊。全劇以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家的世仇為大背景,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展開電光熱火般迅疾發展的情節。從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鐘情、兩情相悅,直到他們雙雙殉情,僅僅經歷了五天時間。在迅速推進的劇情中,還交織著兩大仇家之間的集體械斗以及個人決斗。這一系列充滿暴力色彩的情節作為次要情節,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兩家世仇的大背景中。不僅如此,它們還賦予了全劇發人深思的悲劇內涵和極為廣闊的可闡釋空間。可見,該劇無論主要情節還是次要情節,都完美地同劇中主要人物以及短暫的劇情時間形成了內在的高度統一。“三一律”原則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成功運用,一方面使劇中激烈的人物沖突集中于狹小的時空范圍中,另一方面使劇情在迅疾發展的過程中顯得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曹禺的《雷雨》同樣恰當地運用了“三一律”原則。正如劇名“雷雨”一樣,劇情的發展仿佛雷雨天疾風驟雨般轟轟烈烈。從陰云密布、燥熱難耐的早晨直到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翌日凌晨,短短一天時間內發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迅疾情節。從表面上看,魯侍萍在周家的出現以及由她的回憶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相當程度上是悲劇結局發生的直接催化劑。然而,我們在情節發展的全過程看不出任何做作的成分,一切都在極短的時間里發展得十分合乎情理。此外,一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雷雨》中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沖突非常激烈,并且都成為引發悲劇結局的重要因素。在《雷雨》中,貫穿著許多尖銳的矛盾沖突:魯大海與周家人的沖突、周萍與周蘩漪的沖突、周蘩漪與周樸園的沖突……它們都是那樣劇烈、那樣劍拔弩張,并且隨著劇情發展一步步走向白熱化的境地。曹禺將自己筆下那充滿激烈沖突的情節,“雷雨”般地巧妙濃縮于周家客廳與魯家小套間這兩個地點。可以說,《雷雨》是曹禺在遵循《詩學》悲劇理論的前提下,成功運用“三一律”的典范。
《羅密歐與朱麗葉》與《雷雨》在“三一律”悲劇理論的運用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不僅在緊湊的戲劇結構中展現了扣人心弦的情節,還使悲劇意蘊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然而,二者“潛在情節”的時空跨度截然不同。這里所說的“潛在情節”指對作品的主題展現有著直接影響的非主干情節,一般由人物的回憶或自述引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中的“潛在情節”緣起于羅密歐由自己向羅瑟琳求愛失敗而帶來的自憐與哀傷。從劇中不難看出,求愛失敗這一“潛在情節”發生在他愛上朱麗葉之前不久。因而可以說該劇的“潛在情節”時間跨度并不大。
接下來,讓我們將關注的目光轉向《雷雨》。魯侍萍在與周樸園重逢時的訴說中,充滿著三十年前遭拋棄的悲憤之情和多年生活的辛酸之感。曹禺將三十年前的往事和眼前的現實十分緊密地結合起來,向讀者呈現出“潛在情節”的廣闊時空跨度。這樣,一方面使作品具有時空維度上的滄桑感,另一方面拓寬了讀者審美心理的活動空間。總之,兩部劇作的結構與情節同中有異,各具鮮明的特征。
二
《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雷雨》在創作思想上,都不約而同地展現出作者強烈的宗教意識。從二位作家的人生閱歷來看,在基督教影響下形成的人生觀,十分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戲劇創作。這種影響自然也體現在這兩部劇作中。兩位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都構設出極富巧合因素的情節,并且都具有鮮明的悲憫情懷。
(一)關于情節的巧合性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勞倫斯神父委托約翰神父送信給身在曼多亞的羅密歐,告訴他朱麗葉喝藥詐死的整個計劃。不料本地巡邏疑心他們走進了染著瘟疫的人家,把門封鎖。于是約翰不僅耽誤了行程,還無法將信送達羅密歐手中。而當勞倫斯匆匆趕往墓地尋找“死”去的朱麗葉前,巧合的情節帶著命運的愚弄再次發生。誤認為心上人已死的羅密歐提前來到墳墓前,為愛情服毒自盡。一切正如勞倫斯慨嘆的那樣:“一種我們所不能反抗的力量已經阻撓了我們的計劃。”[2]的確,冥冥之中有一種不可知的神奇力量主宰著這一切巧合,并直接釀成了有情人雙雙慘死的慘痛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