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斌
【摘 要】表演藝術是戲曲的生命,本文從表演藝術的重要意義、表演藝術的主要內容、表演藝術的必要形式三大理論層面,對戲曲表演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系統化研究與論述。對于戲曲表演藝術,可以提供理性思辨與藝術實踐的雙重參照系。
【關鍵詞】戲曲;表演;意義;內容;形式
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2-0023-02
表演藝術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和生命,而表演藝術本身,既是一項復雜的藝術創造工程,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觸及的層面深,要求的水準高。
具體而言,戲曲表演藝術的要點,有以下三個方面,下面分別進行研究與論述。
一、表演藝術的重要意義
戲曲表演藝術的第一個層面,是它的重要意義。這是一個理性認知系統,也是一個智力支撐系統和能量之源系統,更是一個“軟系統”。因為只有充分認識到表演藝術的重要意義,才能更自覺、更積極、更主動、更有創造性地做好戲曲表演工作。誰都知道,理性認知對于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作用乃至決定作用。
表演藝術是中國戲曲的中心和生命,如果沒有表演藝術,那么就只有案頭的劇本而沒有真正的舞臺藝術,因而也就沒有真正的戲曲藝術。中國戲曲素有“角的藝術”之稱,說的也正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和生命。關于這一點,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說得十分明確透徹:“我國傳統表演藝術和西洋演劇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在舞臺藝術的整體中,我們把表演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西方雖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論,而且是主要學派,但終不能像中國學派這樣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歐洲戲劇的發展規律是:時代的美學觀點支配著劇本寫作形式,劇本寫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著表演形式;戲曲卻是:時代的美學觀點支配著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著劇本的寫作形式。”[1]梅蘭芳大師也強調:“中國觀眾除去要看劇中的故事內容以外,重看表演……群眾的愛好程度,往往取決于演員的技術。因而京劇舞臺藝術中以演員為中心的特征,更加突出。”[2]不僅京劇如此,其他各地方戲曲劇種,皆如此。
二、表演藝術的主要內容
戲曲表演藝術的第二個層面,是它的主要內容。這是一個實體系統,也是一個“硬系統”。因為內容是一切事物內部諸要素的總和,同樣,表演內容也是戲曲表演藝術內部諸要素的總和。
具體來說,戲曲表演藝術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戲曲表演藝術的“最高任務”,衡量一個演員表演藝術的高低優劣,一個最為重要的尺度,就看他所塑造的舞臺人物形象的高低優劣。許多戲曲大師,首先以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為其藝術成就的亮點和看點、力點與支點。例如梅蘭芳所塑造的楊貴妃(《貴妃醉酒》)、虞姬(《霸王別姬》)、西施(《西施》)、穆桂英(《穆桂英掛帥》)、梁紅玉(《抗金兵》)、韓玉娘(《生死恨》)、趙艷容(《宇宙鋒》)等人物形象,都是典型形象。又如京劇花臉名家郝壽臣,在《捉放曹》等17出曹操的劇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曹操形象,被譽為“活曹操”。再如京劇武生名家蓋叫天(張英杰)先生,在《十字坡》《武松打虎》《快活林》《獅子樓》等劇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武松形象,也贏得了“江南活武松”的美名。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二)表現劇本內容
表現劇本內容也是戲曲表演藝術重要的任務之一。包括劇本的主題立意、故事情節等等。尤其是劇本的現實意義與文化意蘊,更是要著力表現的。例如梅蘭芳表演的《抗金兵》,周信芳表演的《文天祥》,就與抗日戰爭中表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緊密相連。
(三)體現流派風格
流派是中國戲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特征,也是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流派是藝術流派的簡稱,指的是“在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所形成的藝術派別。”[3]流派以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核心標志。中國戲曲的流派以創始人的姓氏命名,有一批代表劇目,并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傳人。例如“梅(蘭芳)派”,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藝術風格是雍容華貴、中正平和,傳人有梅葆玖、楊榮環、李炳淑等,第三代傳人有李勝素、高紅梅、董圓圓等。又如評劇的“新(鳳霞)派”,代表劇目有《花為媒》《劉巧兒》等,藝術風格是清新優美、婉轉動人,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傳人有谷文月、劉淑琴、王向陽等。淮海戲也有“谷(廣發)派”,代表劇目有《包公鍘國舅》《皮秀英四告》等。
(四)展現劇種風格
不同戲曲劇種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因此戲曲表演藝術要展現不同的劇種風格。例如龍江劇表演藝術家白淑賢,就充分展示出龍江劇的粗獷、豪放、土野、自由的藝術風格,并凸顯出其反串、書法等精功絕技。
三、表演藝術的必要形式
戲曲表演的第三個層面,是它的必要形式。這是一個保證系統,也是一個配套系統。因為形式和內容是一對范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既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形式與內容要有機統一,完美結合。
具體而言,戲曲表演藝術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戲曲表演的外在形式,也是主要藝術手段。幾乎所有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都離不開“四功五法”。
“四功”中的唱念做打,有的劇種為唱念做表,并無太大區別。五法中的手眼身法步,有的劇種為口手眼身步,也大同小異。
(二)程式化
程式化是戲曲表演的另一個形式特點。程式化以程式動作為標志,程式動作又是生活動作的提煉、加工、美化。戲曲的表演動作,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運用規范化的程式動作。如“圓場”“走邊”“起霸”“趟馬”“整冠”等等。
(三)絕活
戲曲表演藝術還常有各種絕活的運用,這也是一種外在形式。例如吞火、噴火、變臉、甩發、玩串珠、打出手等等。這些絕活又常含有雜技、魔術、武術等表演元素。
(四)行當化
戲曲表演藝術又以行當化為形式特點。行當即“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根據所演不同的腳色類型及其表演藝術上的特點逐漸劃分形式”[4]。中國戲曲的行當劃分由簡到繁,各個劇種又有所不同。京劇分為生、旦、凈、丑四行,各行又細分為多個分支,如生行又細分為老生(文老生、武老生、文武老生)、小生(扇子小生、翎子小生、紗帽小生、武小生、窮生等)、武生(長靠武生、短打武生)、紅生等。而漢劇、粵劇則分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行。秦腔則分老生、須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凈、毛凈、丑等,并細分為28類。各行均有不同的表演要求與形式。
參考文獻:
[1]程硯秋.程硯秋文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74.
[2]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651.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3.
[4]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