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增平
【摘 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河北梆子戲的原創精神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推動梆子戲走向一個新的發展平臺。然而,河北梆子戲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其文化缺失,直接制約了河北梆子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梆子戲;原創精神;文化缺失
中圖分類號:J61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2-0029-01
一、河北梆子戲獨特的原創精神
(一)河北梆子戲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戲曲的發展
河北梆子戲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如梆子戲的代表時裝戲,這是河北梆子戲體現原創精神的代表作品,在我國現代戲曲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推動了我國現代戲曲的發展,也充分地展現了河北地區獨特的人文藝術風貌。
此外,由于河北梆子戲的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在繼承傳統戲曲觀念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倡導戲曲的獨立與自由,與我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要求相互呼應,能較好地反映出社會的具體人文特點,是藝術反映生活的表現。最后,河北梆子戲還出現了許多藝術形式的創新,進一步體現了其獨特的原創精神。
(二)演員的藝術表演推動了原創精神的發展
隨著梆子戲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表演方式,即由河北梆子戲著名的演員田際云通過多年的表演經驗與登臺經驗所創造的河北梆子和京劇“兩下鍋”這種新型的表演方式。清光緒十七年,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戲曲活動家田際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開梆子、皮簧同班“兩下鍋”合演的先例。這種新型的表演方式很受觀眾歡迎,當時的許多戲劇班社都紛紛學習與效仿。一時間,不論是在京城,還是在其他的地區,這種“兩下鍋”的表演方式都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通過這種新的表演方式,河北梆子戲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與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藝術體驗,與此同時,結合梆子戲的原創精神,“兩下鍋”還進一步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實現了藝術的升華。
(三)演員的變更推動了原創精神的發展
在河北梆子戲中,隨著戲曲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女伶,為梆子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女性演員在梆子戲中的出現,不僅使得觀眾眼前一亮,更使得戲曲的整體更為和諧與合理,為傳統梆子戲的剛性結構注入了柔性的力量,使得梆子戲的表達方式更為多元化,展現了女性的魅力。
然而,女伶的出現也帶來了另一方面的不合理,由于在進行表演時,過于強調女伶的作用,過度地追求商業利益,忽視了梆子戲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元素,導致梆子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結構的失調,導致演出的內容與節目逐漸減少,影響了梆子戲的進一步發展。
二、河北梆子戲的文化缺失
(一)戲曲文本創作的文化缺失
在進行戲曲的文本創作時,河北梆子戲缺乏原創精神,導致了其文化的缺失。
這主要是由河北梆子戲的特點所決定的,從其發展的歷程來看,絕大部分的傳統梆子戲都來自于民間,直接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其語言較為直白,缺乏藝術性。此外,河北梆子戲由陜西梆子戲發展而來,其特點在于表演者的發聲較為直接,缺乏對聲音的把握與音調的變化,造成了表演過程中缺乏細膩的藝術展現。此外,代表河北梆子戲的時裝戲,在近些年來逐漸衰落,也是由于在進行戲曲推廣的過程中,過度重視戲曲的商業價值和商業利益,忽視了其原有的文化底蘊,只能迎合部分觀眾的需求,最終導致了時裝戲也逐漸被拋棄。這些原因導致了河北梆子戲文化的缺失,其戲劇表演的自覺性相對缺乏,在進行戲劇劇本的創作時,要么直接源于生活,要么直接吸收外來藝術,藝術審美內涵較少,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
(二)河北梆子戲不能很好地體現其地域特點
從河北梆子戲的發展可以知道,其絕大部分的戲曲曲目都來源于傳統的陜西梆子戲,戲曲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情感等都繼承了傳統梆子戲的特點與精神。然而,河北梆子戲與陜西梆子戲由于地域性的區別,仍然體現出不同的特點,河北梆子戲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情感表達也應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與陜西梆子戲應當具有較大的區別。戲曲進行藝術表達時,需要結合其生存的地域性特征,將其獨特的地域精神融入到戲曲的表達中,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生存與生長的土壤,體現自己的特點。
然而,從河北梆子戲當前的狀況可以看到,其缺乏相應的獨立表達與獨立展現方式。在接受陜西梆子戲的時候,河北梆子戲幾乎是全盤接受,并通過外部的藝術實現其內部藝術的融合與完善,并沒有立足于當地的人情風貌,而是被動地進行藝術的接受。這樣只會導致河北梆子戲對外來戲劇的機械性學習與復制,不僅不能體現外來戲劇的特點,反而會喪失自身原本所有的地域特點與地域精神,造成當地文化的流失,最終導致河北梆子戲在我國的戲劇舞臺上被遠遠地拋在后面。
參考文獻:
[1]趙惠芬.論河北梆子的原創精神和文化缺失[J].大舞臺,2012(13).
[2]陳紅.原創精神與文化缺失[J].戲劇文學,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