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蛟
摘 要:侗族作為湖南少數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精妙的建筑形式而聞名于世。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侗族傳統文化和建筑營造技藝由于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有很大一部分已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傳統建筑的構件形式、營造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關鍵詞:侗族;鼓樓;營造技藝;研究;傳承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140-01
作為侗族傳統的建造技藝代表建筑,鼓樓、風雨橋、寨門、戲臺的營建技藝代表了侗族建筑技術和工藝的最高水平,是侗族工匠集體智慧的結晶,而鼓樓更是在侗族文化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侗族的民族之魂,侗族精神的象征,本文研究鼓樓建筑對于了解和推廣侗族文化,保護侗族民族風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侗族鼓樓建筑概述
(一)鼓樓的文化意義
關于鼓樓的歷史由來目前無權威史記或者文獻可作考證,根據與之相關的文獻資料的記載推斷,最早期的鼓樓并非以現在的形式出現,它只是用于祭祀的一堆對壘的建筑物,侗語又稱“百”,其造型簡單粗糙,遠不能與現在的鼓樓相提并論。在侗族人眼中,鼓樓是村寨的核心,侗族人自古便有“未建寨,先立樓”之說,沒有鼓樓的地方,人們便臨時砍一棵杉樹,代替鼓樓立于基址或場地中央。鼓樓形如杉樹,且由杉木建造而成,侗族人看見鼓樓就如看見心中的杉木一樣,有鼓樓在村寨里,它能給村寨的人們帶來安定,保佑家族人丁興旺,給侗族人一種精神寄托和向上的力量源泉。
鼓樓立架在夜間進行,主架立好后要求天剛好大亮,太陽冉冉升起,象征生命的勃勃生機、蒸蒸日上的態勢。鼓樓平面檐角都是四邊形、六邊形或者八邊形,全為偶數,象征天地、陰陽、男女的組合。鼓樓的檐層均為奇數,屬可變之數,取其“活”意,比如一座鼓樓是由一根雷公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檐柱建成的話,它象征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其結構寓意“日久天長”。所有這些都想體現了侗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二)鼓樓的使用功能
對鼓樓的使用功能最早的記載是明人曠露的《赤雅》,按照曠露的描述來看,那時候的鼓樓是用來飲酒歌唱,休憩娛樂的。隨著時間的演變,鼓樓逐漸發展成為公共議事的場所,這時的鼓樓又被稱“聚堂”,“堂卡”或“堂瓦”。許多關于鼓樓的傳說中還提到了“擊鼓報信”這一功能,由于侗族居住的地區屬丘陵地區,視線,視域有限,故用鼓樓來擊鼓傳遞信息。
二、鼓樓的營造技藝
侗族傳統建筑多為木構建筑,采用技術主要是穿斗架構和榫卯連接技術,鼓樓更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作,其建筑結構及營造技藝都是融合這些建筑技術。
(一)鼓樓的建造類型
通過對鼓樓進行研究后,可以將鼓樓類型作如下分類:看鼓樓的表面。鼓樓的角(平面)均為偶數,一般為四邊形、六邊形、八邊形,即四角、六角、八角;鼓樓的重檐(立面)均為奇數,最少是一層,一般有九層、十一層、十三層不等,最多有二十幾層。看鼓樓的樓頂。有攢尖頂、歇山頂和硬山頂,二攢尖頂又可以分為雙疊攢尖頂和雙層暗攢尖頂。看鼓樓的主承柱。主承柱一般有一根、四根、六根、最多為八根。檐柱一般有十二根,也有八根、十四根、十六根的。看鼓樓的上、下部分。鼓樓上半部分多為偶數角奇數重檐,下半部分(樓底)可分為“干欄式”、“門闕式”、“樓閣式”、“廳堂式”、“地面建筑的民居式”等。
(二)鼓樓的木構體系
1.常用的結構形式。現存鼓樓的常用結構形式基本分為:抬梁穿斗混合式和穿斗式兩大類,其中,抬梁穿斗混合式又可以分為梁型和穿型,穿斗式可以分為中心柱式和非中心柱式兩大類,而中心柱式鼓樓又可以分為獨柱鼓樓和回型鼓樓兩種。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鼓樓的建造方式也越來越趨于模式化、功能也越來越單一化,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回型鼓樓結構形式逐漸成為了湘西侗族鼓樓結構主導形式。
2.結構特征。作為木結構體系的一種,鼓樓的結構體系基本上具備了中國古代木結構體系的所有特征,但是也存在其獨特的特質。歸納有如下幾點:(1)結構劃分清晰,負荷分層傳遞;(2)結構構件截面由上自下逐層遞減,避免材料浪費,同時更有利于分層傳遞負荷;(3)鼓樓整體結構過分依賴中心柱。中心柱作為鼓樓結構的主要支撐柱,承擔了整個結構的重量已經其他結構構件的重量,其承載能力取決于木頭的粗壯程度。
(三)鼓樓的營造過程
1.鼓樓的設計師。鼓樓的設計師—掌墨師。鼓樓的建造除了要有技術精良的木匠師傅,更重要是需要掌墨師,他是侗族傳統建造施工時眾多匠人的“指揮者“,是工程質量的總負責人。同時,他也是侗族人民的代表,擔負著與神靈進行溝通的重任。所以,掌墨師不但是鼓樓建造的核心人物,也是侗族村寨建造的靈魂人物。
2.木作工具和材料。鼓樓建造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木作工具主要有:鋸子(主要用作斷料和制隼)、刨子(主要是用來磨光木面、加工細木等)、鑿子(一般被做成尖頭,主要是用來穿、剔、挖槽、打孔等)、墨斗(主要是用來給木材進行標記,起到定位的作用,提高加工的精確度。)、尺子(侗族木工測量通常用的是形狀為L型的尺子,也叫做“曲尺“。
3.鼓樓用材。就地取材、物盡其用,這點在侗族建筑用材上體現得非常明顯,杉木、柱子、桐油、白土、糯米等當地的材料運用得最為頻繁。杉木:傳統侗族鼓樓幾乎都是木質的,而這其中所有相對重要的構件都是用杉木制作而成的;竹子:在建造鼓樓是所需要的小樣、竹釘以及下料和組裝時要使用到的竹簽都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桐油:處理杉木和竹釘的材料就是桐油,經過桐油處理之后,可以提高耐用性、防腐性和防蟲性;白土:鼓樓屋頂使用的小青瓦,原料就是白土;糯米:糯米加獼猴桃藤可以用來制作鼓樓屋面上使用的牛角、小鳥等造型的構件,起到裝飾的作用。
(四)建造流程
商議→選址→備料→下料→基地處理→立架→裝飾→放鼓→慶典
三、鼓樓建造技藝的傳承
(一)建筑文化理念的繼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同時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侗族建筑文化在思想上跟漢族建筑文化有了很多的相似之處,具體有以下幾點:(1)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建造思想;(2)注重風水學的應用。侗族建筑的風水觀認為,鼓樓是村寨的核心,是當陽保氣的“風水寶地”;(3)注重倫理,淡化宗教觀。在侗族文化中,鼓樓是作為民族內部政治文化中心,就猶如漢族的宮殿建筑的輝煌一般,一直被敬仰與傳承。
(二)鐵質工具的使用為鼓樓建造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鐵質工具的發明與使用,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鐵制工具傳入侗族地區,逐漸為侗族人們所掌握,為鼓樓的建造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鐵制工具的使用,提高了修建鼓樓的效率,完善了建筑的結構和優化了建造的技術,同時,還能夠根據需要對建筑構件進行進一步的細加工,使鼓樓的建造更為精美。
(三)漢文化對侗族鼓樓建造技藝的影響
在湘西的部分地區,侗族鼓樓在建造時還是會參照漢族建筑的造型。在漢族文化中,按照禮儀、等級有些類型的屋頂形式只有王公貴族的人修建的建筑物上才能使用,而鼓樓的頂部卻都在使用這一些類型的屋頂,這就是侗族鼓樓建筑在傳承中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同時,在鼓樓的一些細部的處理方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了漢族建筑的影響。如:塔剎、斗拱等建筑構件的造型與使用。而漢族宗教信仰對鼓樓的裝飾也帶來了一些新思想。在侗族的宗教意識中,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并不是特別的深刻,但是,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器物圖案倒是經常出現在鼓樓的裝飾中。
鼓樓是侗族人民聯系物資與精神兩個世界的紐帶,同時也是侗族及當地社會的文化象征,民族標識,人們通過鼓樓就會想到侗族及其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從傳承的角度來研究鼓樓的建造技藝,有助于提高對侗族傳統建筑技術的整體性把握,為拓展傳統科技傳承提供一些理論支持與淺顯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楊振寧.傳統資源保護模式新探—以黔東南州為基點[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7.
[2]季誠遷.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3]陳鴻翔.黔東南地區侗族鼓樓建構技術及文化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4]胡碧珠.湖南侗族鼓樓營建技藝[D].長沙:湖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