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
摘 要:老街區作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建設當中,其去留牽系著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本文以武漢里份老街區為例,通過大量的資料分析和多地實際調研,對其興衰進行基礎研究,明確了里份老街區優化和設計的必要性。經過總結分析國內外老街區設計和優化中的經驗教訓,從理論角度提出了里份老街區修補縫合式的優化方案。
關鍵詞:老街區優化;里份;城市更新;修補縫合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183-03
一、緒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工業社會的進步,城市化進程飛躍式的發展,中國城市化建設的物質環境改造已然成為房地產商的開發行為。由于城市的用地緊張,一夜之間,各種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節節升高,許多老街區占據著城市的中心位置,但由于缺乏合理規劃管理,臟亂的環境和落后的生活設施使得這些老街區已逐漸不再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城市。現如今城市中心一些低矮的老街區已然被一片片高樓占領,同時許多優秀的老街區都遭到了拆除。
里份作為百年的建筑遺產為老武漢增添了與眾不同的魅力,是武漢的象征和標記,武漢若是失去了里份,便失去了城市的獨特肌理,同時也失去了獨特的特征和個性。
武漢作為中國的特大型城市,積淀了華中地區歷史文明和傳統文化。武漢的里份老街區不僅融合了中西建筑文化,還展現了武漢人包容友善,和諧共存的一面。里份是武漢城市歷史文脈的最后載體,里份經歷百年歲月的洗禮,是歷史留給我們和這座城市最好的禮物。然而由于利益的驅使和不合理的規劃,頹敗的里份老街區成為城市發展的包袱,政府雖做出一些保護措施,但仍沒有有效的保護這些歷史的珍寶,大拆大建中武漢脫胎換骨,其歷史風俗特色和建筑特征逐漸消失,城市與城市之間差異化逐漸減小,現代化城市千篇一律。
2.課題研究的意義
(1)經濟意義:合理有效的保護和優化措施對于解決城市擁擠和土地合理運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更新優化城市內構,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還能為老街區的經濟增添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促進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2)文化意義:老街區是許多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傳統的發源地,街區之間的傳播成為文化傳承的方式之一。優化老街區可以避免部分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文化的遺失,也可以有效地保護城市的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
(3)情感意義:老街區內寄載著幾代人的情感,修繕人居環境有利于調和新老矛盾,同時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延續武漢人和諧包容的生活狀態,引起城市居民的情感共鳴。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1.老街區:本文中的老街區不同于““歷史街區”、“舊城區”、“老街”。它是城市中以居住建筑遺產為主的片區。
2.里份:是武漢地區獨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蘊含著武漢獨特的地域文化,是武漢城市個性魅力的重要組成,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3.優化和設計:不同于掛以保護之名實則破壞性保護的行為,武漢已經失去了許多優秀的老街區,我們既不能完全修舊如舊,也不能推倒重建,而是需要修繕和優化老街區,再設計中融入對當地文化和傳統風貌的特色,使老街區在原有的基礎上煥發新的活力,傳播和發揚街區歷史文化特色。
4.修補縫合式優化:修補即針對不同老街區進行分析后,根據其毀損程度進行外部修繕,盡量保存其外部的建筑風貌和街區原始風貌,對于街區住宅的使用功能進行適宜的改造,填補缺失的功能以適應現代居民的生活需求。縫合即不同街區的的民俗文化,街區文化等精神需求方面進行縫合聯系,居民滿足其居住的生活需求,同時賦予其精神追求的空間。修補和縫合缺一不可,才能將老街區的外與內同時延續和發揚。
二、國內外老街區優化和設計研究
(一)老街區的優化案例研究
愛爾蘭都柏林市坦普爾吧街區曾經是城市的中心,由于城市發展變遷,他經歷了地位衰退,也曾面臨拆除的命運,然而經過多方面的努力拯救以及政治配合,將街區改造成為一個集藝術、商業、餐飲、居住等多種功能,并保留與中世紀街區風貌使之成為古老與新生和諧共存的城市中心,改造工程分為修繕工程、復原工程、改造舊有建筑提供新的功能,在廢棄的空地上建造新建筑這四類,經過改造之后的坦普爾吧街區最終恢復了曾經的地位和生機,他的成功給我們一個優秀的改造案例,可持續發展的改造以及著力留住殘存的文化氣息對于現在老街區的優化和設計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
日本小布施町街區,位于日本長野縣北部。作為一個傳統的小鎮,在保護和更新的過程中,著眼于當地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教育,重視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高居住質量,重視觀光與商業的發展。建筑師宮本忠長在保護和更新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并獲得了12屆“青田五十八建筑獎”。
(二)國內老街區的優化案例研究
胡同是北京的象征,1987年吳良鏞教授在北京菊兒胡同的改造中實踐“有機更新”的理論,并以“新四合院”的住宅體系為指導,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大限度的保持老街區原有的肌理和形態,對于質量較好的進行修繕,危房進行拆除重建,延續胡同與四合院的結構體系。菊兒胡同的改造不僅為北京延續了胡同文化,也為老街區的改造提供了優秀的指導和范例。
廣州越秀區解放中路改造項目采用了新的方式,由政府主導和投資取代了開發商的介入,有居民自愿外遷、回遷或積極補償取代了強制拆遷,首要考慮住宅及配套設施的需求取代街區商業化轉變,改造后的空間形態延續老街區的肌理和文脈,保留其中有意義的老建筑,并讓新舊建筑在優化中連接與融合, 使其成為承載時代信息和歷史意義的建筑群體。
國內老街區改造成功的案例還有很多:上海新天地改造項目成為東西文化交融,現代與歷史對話的步行街;上海田子坊改造成為擁有夢想的年輕創業者的時尚街區;武漢曇華林改造成為文藝青年和城市居民游憩漫步之地……
通過以上實例,不難發現成功的改造項目因地制宜,重視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城市肌理,將當地的建筑體系和風格特色保留延續,而并非盲目抄襲、仿古,適當的修繕并為老街區注入新的內涵,才會讓其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武漢里份基礎調研分析
(一)武漢里份的價值及意義
里份作為武漢獨特的民居形式,其獨特的建筑形式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標本。早在唐代就有了里分的稱呼,里份住宅的產生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此后里份的發展便經歷了興盛和衰敗的過程,但在歷經了一百多年的歲月洗禮之后,卻更具豐富的延承價值:獨特的布局和形式、中西相容的浮雕裝飾、精致的木柵欄等。
里份生活成為老武漢人的珍貴記憶,是培育市井文化的溫床,它不僅反映武漢的城市生活和市民社會特征,其中更是存在大量革命遺址和名人舊居,同時也有許多文化習俗在這里發源和傳承,因此其建筑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情感價值不言而喻。
(二)里份武漢的現狀及問題
里份老街區大多數位于漢口,曾是許多商業活動的中心地帶,周圍交通便利,沿街商鋪設有有狹窄入口,許多都已掛上雜亂的廣告牌。百年老宅的整體老化也帶來了許多問題:許多墻體出現開裂;由于氣候原因,底層返潮嚴重;大片墻面剝落;屋面漏水嚴重;排水排污設施也不完善;許多市民根據自己的需要搭建違章建筑或進行不合理的局部改造,對里份老宅和街區巷道造成了破壞;廁所廚房等條件惡劣,設施陳舊落后;街區綠化不合理,街區設施不完善……
回顧武漢的城市建設,贊嘆中不免惋惜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逐漸遺失,為了繁榮武漢經濟,滿足現代生活需求,武漢難免進行一系列改造和更新,其中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許多著名的里份一夜之間變為廢墟。老街區的擁擠臟亂成為城市發展的包袱,因此大拆大建的改造之風驟然興起,舊有的建筑空間和城市肌理不復存在,空間尺度和傳統秩序被打亂,居民文化心理和情感失去平衡,以新代舊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因此,正確的優化和設計里份老街區以保護城市最后的歷史文脈迫在眉睫。
四、武漢里份優化和設計的反思與探索
(一)里份優化與設計案例
1.武漢天地
武漢天地前身為大華里,位于漢口舊城長江北岸的永清片區,原是漢口開埠后的日租界,東臨長江,面向風景如畫的江灘公園,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2005年香港瑞安集團取得漢口永清片區的開發權,參照上海新天地改造項目成功案例,根據新舊結合、拆檢與保護并行,且富于創造的理念,將大華里打造為集住宅、寫字樓、零售、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商業區。
優化改造項目中為了延續老武漢里份的氛圍,注重場地的圍合感,為了在其內部空間保持連貫性,采用小街坊的尺度劃分,創造開敞的空間。設計風格上延續中西結合的風格,注重中國傳統建筑符號在建筑上的應用,同時在拆建中保留九棟建筑以及大華里門樓,上面的“武漢市牛奶公司乳品廠鮮奶供應點 長春街大華里”字跡完好保存,還有不少原有的法桐、楓楊也都掛牌保護,見證著大華里老街區今朝昔日的輝煌。在材質上注重冷暖的對比和協調,用磚石、泥土和青苔細草柔和現代鋼筋、混領土材料的冰冷感,形成溫暖舒適的生活氛圍。色彩統一,色調和諧,并加以彩色進行點綴活躍。在外立面的優化中,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磚墻屋瓦基礎上,擴大立面窗的面積,增加時尚通透感。大華里原本地形平坦單一,顯得比較單調,將地形重塑,建造上升和下沉廣場,增加起伏變化,是視覺上富有層次感。在景觀方面,設置景觀小品和綠植,增加了生活氣息和休閑趣味性,賦予視覺美感,公共設施完善,設有室外空調和洗手池等先進設備。
改造后的大華里成為武漢時尚小資的新地標,提高了武漢城市形象,為老街區注入新的商業活力,也使周圍的居民開闊眼界,快速適應和融入了新的生活方式中去。
2.武漢美術館
武漢美術館前身為金城銀行和金城里,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與黃石路之間,呈三角形島狀,周邊以商業為主,臨近武漢圖書館、湖北省少兒圖書館,周圍還有大量優秀里份。
武漢市政府與2005年對于美術館進行改造擴建,在保留原有建筑風貌的同時,根據美術館的功能和設施的要求,對內部優化和設計,整體為中庭環廊式格局,是武漢是重要的文化設施之一。
金城銀行和金城里既是武漢美術館的載體,也是武漢美術館重要的展品,在優化改造中力求保留歷史建筑及周邊環境的原有風貌,要求擴建部分與保留古典建筑部分統一和諧,呈現新舊建筑相輔相成,在材料上選擇玻璃和鋼架結構,利用玻璃多面體組成輕盈靈活的空間,輕巧的材料給厚重的古典建筑帶來活力和通透感,讓原有建筑在新材料的結合中擴展延伸,形成現代與傳統的對話。
由于地段的特殊性和現狀的唯一性,決定了武漢美術館作為標志性文化建筑的地位,對金城銀行和金城里的優化設計,不僅提高其自身建筑的質量和內涵,也讓整個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提升。
(二)里份優化與設計理念及思路
1.修補縫合式優化設計理念
貝律銘曾說過:“如果你在一個原來的城市,特別是老城區建造,你應當尊重城市原來的組織結構,就如同織補一塊衣料或毯子一樣。”修補縫合式優化設計不僅是老街區外部物質形態的修補,更重要的是縫合街區文化特色、街區情感和精神的設計,老武漢人對于里份的情感不僅是對于老街區、老房子的留戀,更多的是在街區情感上停留和回味,修繕和縫合都必不可少。
2.修補縫合式優化設計的思路和方向
老街區作為城市中心落后的文明,必然成為改造的中心,里份的優化和設計需要從武漢整個城市的發展和特色來考慮,保護城市的歷史性和延續性,而建筑的特色也需要符合里份的整體特色和風貌,保護其完整性。根據里份老街區和建筑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以滿足城市及居民的需求,逐步解決問題,優化和設計中需要堅持完整性、多樣性、特殊性、靈活性以及可持續性等原則:
(1)保護和延續里份街區的空間格局及地域特色。從空間的尺度、巷道的走向、街區內部空間軸線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保留其原有的格局和肌理上進行優化設計,里份是一個整體,雖然獨棟建筑已存在許多問題,但是其整體價值不可估量,因此優化和改造要從整體保護的角度出發,延續老街區整體肌理,而不是只保護有意義的獨棟建筑而拆除其他老舊建筑;
(2)保護里份街區內老建筑的建筑形態。對于老建筑來說,斷壁殘垣遠比光潔靚麗的仿古建筑更能喚起內心的情感共鳴,一律統一刷上灰漆白面,讓舊建筑變新古董,便失去了里份原本的色彩和溫度;
(3)保護里份內部建筑的細部。建筑的立面需要修復,對于里份內極具特色的門窗及遮陽板進行修繕保護,商鋪的立面改造中要求簡潔統一,拆除破壞建筑美觀的店招和廣告牌,進行統一設計,保護建筑原生風貌;
(4)里份建筑內部的設計和優化需要根據居民的需求。里份內無序加建和改造源于老建筑內部基礎設施的落后和老建筑本身質量問題,通過內部材料的替換和更新堅固建筑本身,更新完善內部供水、供電、供氣、污料排放等基礎設施,根據居民需要合理改造內部結構,如增設廁所、廚房等,帶來更舒適的生活體驗;
(5)根據需要在里份內加設景觀小品和娛樂設施。建筑間隙和較大的場地完善景觀和綠化,保留原有的名木古樹,利用樹木激發里份和周圍環境新的活力,局部適量輔以綠化,以豐富空間層次;
(6)傳承里份的場所精神和文化特色。每個里份的文化特色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逐一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有的里份可以通過優化設計增添商業活力,有的里份則在人文歷史方面更有情調,還有的以居住和娛樂結合的社區文化等,通過優化設計,讓每一個存留的里份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也促進了老街區的可持續發展,在里份內部增設聚集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和服務中心等,方便居民生活,傳承街區文化,營造街區氛圍。
五、結語
通過初步研究和自身體會,近年來老街區的優化和設計是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熱門焦點和迫切之處,通過總結提出修補縫合式的優化方法,一方面使逐漸沒落的老街區環境得到重視,使老街區重煥活力,另一方面,對于城市的歷史和事件的延續以及居住人群精神慰藉有著重要貢獻。對于恢復和提升老街區的活力,要求首先完善居住功能,改善建筑質量,根據需要置換某些居住的功能,保持建筑的歷史風貌,修繕建筑外部細節,然后對于整體景觀和風貌進行縫合,提升視覺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最后在人文娛樂、社區設施上點綴和擴展,為街區生活增加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左琰,安延清.上海弄堂工廠的死與生[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松村秀一(日).住區再生:重獲新生的歐美集合住宅[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5]布倫特·C·布羅林(美).建筑與文脈——新老建筑的配合[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
[6]羅小未.上海新天地——舊城改造的建筑歷史、人文歷史、開發模式的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7]陸地.建筑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8]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編.名城保護與城市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9]石燕學.老街區的重生-都柏林坦普爾吧街區改建給予我們的啟示[C].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
[10]天飛,李果.尋城記:武漢[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