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健
摘 要:所謂茶禪一味,一粒珠給人帶來的高雅意境,亦能給人一種安祥平和的心境。紫砂壺除了飲茶這一實用層面的特點,在文化層面和藝術追求上也有很多講究。小小的紫砂壺氫中國文化的奧妙精深之處展現給人們,讓人們體會茶味帶來的清涼舒爽也體會一種極致的暢快淋漓,也就是感悟生命的真諦,體會紫砂之純粹。
關鍵詞:紫砂;造型;一粒珠;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28-01
紫砂壺素雅的造型變化也很多,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可說是一座壺藝造型的藝術寶庫。
從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這里主要指動物和植物兩個內容:動物有飛禽、游魚、走獸和人體;植物,有樹木、藤草、花卉和蔬菜。這些都是壺藝造型、素雅裝飾的題材。也有借形改裝,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產、生活用器具,然而也就素雅的幾何形體、運用點線面的結合構成的壺體造型,有正方、長方、錐形、菱形、梯形、懸膽、張臂、扁長形、方圓組合等造型。
從形而言,有自體伸縮,其中有整體伸縮和局部伸縮兩種,這和造型的放大縮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構成造型的輪廓,整體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壓縮和擴張,達到效果。
此外,還有抽象啟示,天上云紋的變幻、煙的縈繞、紋亂線組合、奇石山川的花紋,給人以偶爾一得的啟迪。加以素雅淡化的形式增強了紫砂壺的親和力、是現代創新的壺體造型的源泉和本體。現代人的創作思路素材雖多但我認為不應該脫離素雅的藝術造型。更不是胡里花梢的表面文章。現代人把不銹鋼做外壺,里面再弄個紫砂膽囊,還把紫砂材料做成鍋等等技法。
在紫砂壺藝中光器的數量點據了不少,每一件作品都有著其獨特的構思和意義。這種真實簡潔的表達形式,在塑造紫砂藝術之美的同理,也更能體現出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展示自身的藝術修養,融于作品中產生今人遐想的美學情韻,這些從作品“一粒珠”中可以得到具體的展現。“一粒珠”是一種傳統壺式,相傳是惠孟臣所創。這種壺型的特點是“圓”,整個壺通過一個圓字來展開,以圓為革調,以弧線構圖。此種以“珠”為主題的創作,不僅表現出一種純粹的觀感,也在同時將紫砂藝術的簡潔之美升華。簡單、自然、質樸才是最真實的存在。因為珠這樣的主題在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常常以珠來表達月華 初染,一種靜謐安詳的勢態讓人感到無限的情致在其中,而在紫砂壺的藝術表達中,自然也不乏一粒珠這樣充滿極致美感 的藝術語言。此壺依據傳統經典一粒珠的壺型,光潤的色澤各個地方合“珠”的主題,一粒珠在造型的整體性上要求比較嚴格,統觀全壺肉均亭,氣韻飽滿,力度恰到好處,給人視覺滿滿的感覺。一粒珠造型著實”體,來表達相應的“體量感 ”、“空間感”與“形象感”。
經過長期實踐的自我積累和多方位考量;研究后的反復精煉;體司中自然萌生,將流暢的“線韻”、充沛的“線氣”與高雅的“線體”風貌,糅合在一起,對多角度、多層次的熱衷體面關系進行微妙處理,極力精雕細琢、引人入微,以求在工藝術上在這到藝術升華。該壺的“線”韻,以為骨干,以氣韻為靈魂,使一切創意、技術、靈氣隨著“線”氣任意流走,著力追求“線”的舒展,“線”的生命氣息,在多層次、多角度,多空間的展現自己的獨特風采,以全方位打造線條藝術的無究魅力來支撐其整個壺的美學情韻。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名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各路 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致都是一樣的。
任何一種質的存在都是無意識的被動的,在此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的意識。沒有一種材料有能力決定紫砂壺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在任何一把紫砂壺中看到的是人的藝術構思和人對材料的駕馭。質地美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有方向的詞,它以材料為起點,以人的主觀美感為目標,使人賦予其生命。
因此,所謂質地的限制誘發了形式美感這一提法,是站在一個相對的立場上談的。它的條件確乎是美感形成的一個起源,但也僅僅是起源而已。真正的過程完成,是藝術自身所具備的聚合力在起作用。
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一粒珠太適合品茗飲茶,還通常用于功夫茶。因此,每當飲茶時,最希望的莫過于同知已飲茶品茗。雖說灑逢知已千杯少,但在飲茶之時,若能與知已共飲,談論古今中外閑雜趣事,那變是世界上最愜意最悠閑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
[1]錢劍華.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
[3]時順華.當華紫砂圖典[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