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蔚
摘 要:山西的磚雕簡潔、生動、大氣,含蓄樸素而不是細膩,風格上具有北方的渾厚大氣,又兼容了南方的精巧與細膩。本文以山西臨汾地區寺廟磚雕考察實踐為依據,以充分收集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并結合查閱相關資料的研究方法,挖掘該地區寺廟磚雕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深刻認識到它的前提下進行保護與傳承。立足于對晉南地區傳統寺廟磚石裝飾構件的研究,通過磚石雕刻產生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進行了解。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了其磚石雕刻的產生,進而形成了具有晉南甚至臨汾當地特色的磚石雕刻風格。
關鍵詞:傳統文化;磚雕;紋樣;裝飾;寓意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187-01
一、磚雕文化與臨汾大云寺磚雕的源流
1.磚雕。磚雕是中國古代漢族建筑雕刻藝術及青磚雕刻工藝品,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發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代漢族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墻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2.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山西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環境,決定了它在藝術研究方面的重要性,也是其建筑形式產生的根源。其集古建風水、實用、觀賞、藝術于一體,望之趣味橫生,思之遐想萬千。所雕刻圖案生動傳神,富有濃厚的裝飾性、觀賞性、趣味性和很高的文化內涵和文物價值。磚雕裝飾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獨具民間文化光彩。磚雕裝飾反映了一定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風俗文化,是特定環境下的必然產物。
臨汾的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無酷暑,屬盆地。全年平均氣溫在6至14度之間,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介于400至600毫米之間,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干旱是境內多數地區的氣候特點。如此自然環境下,古建筑風化保存情況較其他環境較不穩定地區來說更易于存留。
二、臨汾大云寺磚雕的風格特征
此次考察關注的正是這樓閣底座一周公70幅的磚雕裝飾。其題材內容豐富多樣,無一重復,文化意蘊深厚綿長;其形式技巧別出心裁,匠心獨運。這70塊墻基石雕的面積基本相同,它們被鑲嵌在琉璃寶塔底座的一周外壁墻面上。大云寺寶塔底座上的磚雕采用的浮雕手法。所選用題材內容廣泛豐富,種類繁多,其中主要表現在植物、動物、人物、瓜果、吉祥符號等均有涉及。其中以植物為題材的磚雕作品有松柏、梅花、蘭、菊花以及牡丹、荷花、石榴、葡萄等;動物有麒麟、獅子、仙鶴、鹿、猴等,形象各異,寓意豐富。集審美功能、象征功能和教育功能于一體。由于是寺廟建筑里的磚雕,因此其中涵蓋著佛家基本思想,但總體上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三、臨汾大云寺磚雕文化的內涵
由于千百年的社會文化、傳統信仰、以及民俗風情等重要因素,鑄就了大云寺磚雕這樣的創作動機。樸素的人們為了表達某種愿望,音意取諧音,以音寓意。一個明顯的地方特色:它較多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象征、寓意等表現手法,通過刻畫一幅幅生動、形象的雕刻作品,表達人們對福壽安康、多子多孫等的向往與追求。這些通過音意、形意、音形并用精湛的手法來實現。
大云寺內的磚雕,每一塊都寫滿吉祥,布滿祈望。其裝飾簡單大方不繁縟,有北方豪氣的特色,寓意深刻,氣度不凡的裝飾風格,與整體建筑的豪華大氣彼此呼應、相映成輝。雖然沒有占整體建筑的很大比例,只是很小巧的圍于方塔一周,與塔身琉璃裝飾圖案比起來較小巧別致。雕刻手法均勻分布,主題突出,舒展大方。其中有“四靈傳說”的表達,分別是代表龍鳳龜麒,龍能變化,鳳知治亂,龜兆吉兇,麒性仁厚。四靈都象征了一種祥瑞,是我國古代圖騰崇拜的產物,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雕于宅院中的四靈寓示著它們的顯現,為主人以及來此拜佛的人帶來好運。
以及有一些晉南方言的諧音,“鹿”的讀音是“lu”,寓意祿。松鼠,“鼠”在晉南當地發“fu”的音,與“福”同音象征富貴。
四、對傳統磚雕藝術的傳承與保護
此次調研是親自去臨汾大云寺實地勘察的結果,經過此次考察,發現有一下兩點較為突出的問題存在:第一,在采訪詢問駐寺廟的工作人員關于磚雕故事來由時,很少有人能答出這一塊塊樸實無華的藝術瑰寶的前世今生。內心很是遺憾,這就多少能見出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缺失,更不用說新一代孩童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微。因此更加肯定了我對于傳統磚雕藝術的研究,講這樣的歷史文化盡我所能的傳承下去。第二,對于文物保護的工作同等重要,尤其磚石構件的風化問題嚴重存在,本課題研究雖然不能直接解決這一問,但在記錄磚石裝飾的內容和形式方面,能夠做大量的工作,對日后的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博文.山西臨汾大云寺琉璃寶塔小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 2011(11).
[2]樓慶西.中國傳統建筑裝飾[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張亮采.中國風俗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4]劉鐵梅.晉中南地區傳統民居磚石裝飾構件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2002.
[5]戴志強.傳統建筑裝飾解讀[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6]喬潤令.晉中南民俗與晉中南人[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