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 要:王國維曾說,客觀詩人不可不多閱世,主觀詩人不必多閱世。李白和杜甫同樣身處大唐王朝由盛至衰的多災多難時期,閱世不可謂不深,性情不可謂不真,然,一位成為主觀詩人,一位成為客觀詩人。王國維還說,境界有大小,不必是而分優劣。同樣的,只要詩作有境界,何必以主觀、客觀分優劣?
關鍵詞:王國維;主觀詩人;客觀詩人;李白;杜甫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99-01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十七則中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對于這段話,有很多人說他犯了文體不分的大錯。施耐庵、曹雪芹是小說家,李煜是詞人,均與詩人相去甚遠,為何把他們評為客觀詩人、主觀詩人?所謂“詩篇”,并非一定是詩作,也可以是生動、宏偉而有意義的事物。魏巍《壯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說到: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歷史上確實是一首壯麗動人的、青春的詩篇。既然時代可以是詩篇,壯舉可以是詩篇,青春可以是詩篇,那么,經典文學作品為何不能是詩篇?經典文學作品的作者為何不能是詩人呢?所以,王國維在此區分主觀詩人和客觀詩人的前提,應該是整個“文學”。
脫離王國維的大師境界,單就“詩人”而言,我認為,李白是主觀詩人,杜甫是客觀詩人。
李白被稱為“詩仙”,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篇浪漫、宏偉,盡顯想象和夸張,主觀色彩極濃。“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字里行間無不令人拍案叫絕、心向往之。李白詩歌的特點在于向內注重自我,且詩歌風格多異,豪放飄逸、曠達超脫,也不乏清新閑適、陽春白雪和憂憤悲壯。古人更是早已注意到此,唐人任華說李白詩“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雜言寄李白》)。宋人朱熹說:李白詩不專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緩底 (《朱子語類》)。如《上李邑》以大鵬自喻,體現傲世獨立的人格魅力;《古朗月行》似隨口而出,天然去雕飾;《鳴皋歌送岑征君》諷喻朝廷奸臣當道、賢才落魄受排擠,也表達了自己不屑與之為伍,渴望超脫塵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望廬山瀑布》、《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篇,更以充滿想象力的神奇之筆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
杜甫被稱為“詩圣”,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在唐朝就已經被稱為“史詩”,記錄了大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他本人經歷了“安史之亂”,一生窮苦潦倒不得志,涉世之深,卻不改性情之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句句感人肺腑,字字如剜人心。“三吏”“三別”更是客觀地記錄了唐朝的社會現象和民間疾苦。蕭滌非先生說:“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時候,但也不是沒有大喜的時候。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達出這些感情,在這種時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這一詩體。比如?《哀江頭》、《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同谷縣作歌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有的寫亡國之痛,有的寫身世之苦,都是‘長歌可以?當哭的”(《杜甫研究》修訂本)。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并峙的高峰,就如韓愈曾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和杜甫,同樣身處大唐王朝由盛至衰的多災多難時期,更是幾經皇權更迭,閱世不可謂不深,而性情不可謂不真。然,一位走浪漫之路,成為主觀詩人;一位走寫實之路,成為客觀詩人。寫作風格的迥異,其實取決于人生態度:一位執著于現實生活,憂國憂民;一位跳脫出現實生活,飄逸雋永。
王國維先生曾說:境界有大小,不必是而分優劣。同樣,客觀也好,主觀也罷,只要詩有境界,何必以主觀、客觀分優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何遽不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何遽不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