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
摘 ? 要:在當代的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同中已經地位不再了,民族識別的原則已經日趨靈活和多樣化。本文全面地介紹了從遠古至現今中國各民族的圖騰文化及其殘余形式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及其特點,向人們展示了源遠流長、豐富獨特的中國圖騰文化之概貌。
關鍵詞:圖騰文化;崇拜
中圖分類號:B99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80-01
運用詮釋學相關理論對圖騰、宗教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起源、傳承進行研究,認為:圖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現,具有民族性的內在機制, 在傳承的過程中受著文化生成機制和社會運行機制雙重因素的制約;圖騰文化的縱向傳承是針對有利于自身族群生存而進行的本能選擇,圖騰文化的橫向傳播過程經歷了排斥、 針對性選擇和融合的過程; 在圖騰文化傳播過程中時代的選擇是代替不了基因選擇的,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作為內核塑造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本源,成為了圖騰文化傳承的精神力量;具體表現為: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意識形態、器物與制度上傳承的記憶與表達;賦予圖騰與宗教內涵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本質是權力和義務的傳遞,具有社會強制性;賦予圖騰與宗教內涵的體育文化傳承是民族性格的重塑和民族意識的積累,構成了民族認同感的內核; 賦予圖騰與宗教內涵的圖騰文化傳承過程的本質是縱向民族文化基因的復制與重組。
一、圖騰文化的本源
圖騰與宗教在人類生活早期的遠古時代, 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精神寄托,為人類社會的秩序建立與調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圖騰與宗教在文化生成機制( 自然、 社會和心理環境)和社會運行機制(傳統力量、思維定勢和社會結構)的雙重作用下,用于祭祀和娛神的舞蹈和競技項目賦予了特殊的宗教儀式和圖騰崇拜元素, 形成了圖騰文化中的文化內核, 這種最初建立在圖騰與宗教基礎之上的儀式經歷了傳承 → 整合 →再傳承的縱向過程之后成為了代表一個族群性格與基因特征的寫意符號。也成為了圖騰文化傳承的價值認同和心理力量。韋伯認為“ 每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 都必然會有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在這種精神力量的背后一定與該項事業的社會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是什么力量能夠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以世代傳承呢?本文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闡釋,以期為進一步的圖騰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圖騰” (totem),一詞來源于英國出版于1791 年的一本游記,是奧吉布瓦印第安人的方言,在游記中 “圖騰”被理解為宗教信仰的一種。1869年蘇格蘭法學家和原始社會史家麥克倫南發表了 《動植物崇拜》一書,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原始人的圖騰信仰。此后,許多著名的人類學家紛紛開始發表專著對圖騰展開系統研究,如泰勒于1889年出版了《圖騰崇拜評述》;杜爾于1898年發表了 《亂倫禁忌及其起源》 ; 弗雷澤于 1910 年發表了 《圖騰制與外婚制》四卷本巨著; 弗洛伊德于 1913 年出版了 《圖騰與禁忌》 ; 列維 - 斯特勞斯 1962 年出版了 《今日圖騰制度》 (中譯本名 《圖騰制度》 ) 等。西方對圖騰的探討起源于認識論的研究,最初認為圖騰是族群早期認識力低下的產物,認為是早期人類在“萬物有靈”認識論階段,無法分清人與動植物之間差別的一種認識觀。但后世學者很快發現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圖騰文化更加科學,自涂爾干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關注圖騰文化對族群的標志功能和凝聚功能。
二、圖騰文化的現狀
社會文化理論將文化分為器物、 制度和意識形態三個層面,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也要從這三個維度展開。廣義的文化概念應該涵蓋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總和,在這個概念下圖騰文化也應該涵蓋民族傳統范疇內的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總和。其中器物層面是圖騰文化的最表層,通常是有形的以實物形式存在的。包括與圖騰文化相關的歷史古跡、 技術、 實物器皿和巖畫圖騰等等,如:記載著新石器時代狩獵、戰爭、歌舞等形式的云南滄源縣的沿江巖畫,記載著兩晉、北魏、北周、隋朝與五代時期體育文化( 主要是射箭、相撲、游泳等)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以技術形式存在的圖騰文化也在器物文化的范疇之內,據《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 統計記載,我國共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977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印證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
中國社會是關系本位的社會, 這一點不同于西方的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模式。中國社會的組織形式是圍繞在血緣關系下以農業文明為主體的社會結構,這種關系本位的社會結構被費孝通先生形象地稱之為“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格局” 就像水滴入水, 產生層層漣猗, 由近到遠依次形成遠近親疏的關系網, 每個人都可以作為這個關系網的中心點,按由近至遠的親疏順序向外推出依次為親人層面、熟人層面、生人層面的關系。正是這種社會結構孕育了中國的宗族制度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方式,形成了以村寨族群為主的聚居形式。這種社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對保守的文化氛圍,但卻保留了本民族的圖騰文化形式。如每逢節日慶典以制度形式進行的舞龍活動黔東南的獨木龍舟運動。苗族的搶獅習俗等 。據白晉湘教授在《 少數民族聚居區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建構研究—以湘西大興寨苗族搶獅習俗為例》 一文中指出“ 搶獅活動在湘西是苗族文化最大規模的展演,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每個村寨的儀式均有所不同,相同的是苗族人對這一儀式的重視, 這種儀式的產生是苗族傳統社會由血緣和地緣關系構成社會組織的緊密聯合體”。這種代表一定區域有著不同文化記憶的體育項目正是中國文化制度層面的特殊結構所孕育的果實。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圖騰文化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格局。
三、圖騰文化的爭議
人類學學者常將文化從外至內分為三層: 表層的物質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核心層的精神文化,并認為三個層次的文化事項變遷速度不一。按照從外至內的順序,文化變遷速度逐漸變慢,最易改變的是表層文化中的服飾、民居等物質文化事項,而最難改變的則是核心層的民族精神及宗教信仰等文化事項。圖騰文化作為精神文化的核心文化因子,是承載族群成員對祖先的想象和追憶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著凝聚族群、劃分族群邊界等功能,變遷速度極為緩慢。但是我們通過考察畬族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獻、族譜、祖圖等資料,發現畬族的圖騰文化隨著畬族遷徙速度加快—與漢族雜居程度越深,圖騰文化的變遷速度越快。
在傳統的民族識別過程中,相同的圖騰崇拜相對于其他文化事項而言,具有壓倒性決定族屬身份的意義,而在貴州 “東家人”認同畬族中,這一原則被徹底顛覆了。至此,我們得出結論: 曾經在族群凝聚和邊界區分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圖騰文化,在當代的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同中已經地位不再了。民族識別的原則已經日趨靈活和多樣化,這一趨勢將有助于解決我國遺留下來的“未識別”人群的民族身份確認中遭遇的難題。
四、結語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且風格迥異的文化系統, 這些文化構成了不同族群獨特的寫意符號,圖騰文化作為人類文化龐大體系中的子系統,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其本質已經超過表面上的競技形式,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是民族的價值認同和民族精神的縱向復制。
★基金項目:2015年湖北省部級科研機構發布的開放基金“巴楚美術的圖騰文化研究”課題論文, 項目編號2015KF23。
參考文獻:
[1]顧軍.圖騰的功能與圖騰崇拜[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9(01).
[2]廖楊.圖騰崇拜與原始宗教的起源[J].廣西民族研究,1998(01)
[3]弗洛伊德.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M].臺灣志文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