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技法對當代中國畫裝飾美感表現的影響-國畫寫意畫玉蘭和荷花口訣
涂威
摘 要:中國畫的歷史源遠流長。舊石器時代,人們因生活需要有意識地將石頭和動物的骨頭加工成具有光潔、對稱的形式美感的物品,表現了人類最初對審美的理解;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盆內生動的圖案樣式和內容為裝飾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條件,即花鳥裝飾之源頭。中國畫發展到當下,受各方面文化影響,其形態得到了極大的突破,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題材,觀念等的多樣化。
關鍵詞:中國畫;肌理技法;裝飾性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57-02
中國畫的審美和技法從萌芽發展到宋代的巔峰期、經歷明清時期的穩定期、到文化藝術多元化的當下,發生了前所未有地變化。尤以中國畫的藝術語言之革新為最,而引起這一革新有內外兩個因素,外部因素即中外文化的交融使這一革新成為中國畫發展之必然;內部因素即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藝術表現語言難以滿足時下創作者的畫面要求,且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審美水平有顯著提升,創作者為了回應人們的審美需要進行創新從而導致了這一革新。
中國畫的藝術表現語言體系極其豐富,本文主要是從肌理技法與制作這一角度出發,分析肌理在當代中國畫中的新面貌,旨在得出肌理對當代中國畫裝飾性美感重要性。
一、古典繪畫中裝飾性的表現
(一)中國畫的肌理制作的歷史
中國畫自古以來就具有裝飾性,古典繪畫既有“十八描”“三礬九染”等傳統的中國畫技法,也有如“潑墨法”“彈雪法”等特殊的技法,明清時,畫家們根據自己的畫面需要,將墨和膠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并達到畫面所需的特別的效果,“海上三任”之一的任伯年,他的作品里就出現過特殊的膠礬效果。還有如居巢、居廉等所使用過的撞水撞粉等技法。
時移當下,傳統的技法已經難以滿足畫面的表現。人們的審美要求新的繪畫風格產生,因此新的技法和表現形式應運而出。諸多的畫家在這個艱難的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身體力行,為發展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取得了碩碩成果。
當代中國畫創作用到肌理技法的種類頗多,但是對中國畫技法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肌理效果除了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也極大豐富了中國畫藝術的表達語言,如一些常用的肌理技法還有揉紙法、拓印法,噴繪法……
(二)肌理與裝飾性的關系
肌理,按《說文》中的記載,“肌”即“肌,肉也”,《史記?扁鵲列傳》中對“肌”解釋為“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等,可引申為“皮膚”的意思;說文中的“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理”即物質世界里事物表面的紋理結構。
肌理是這些事物質感的直接體現者,從人的感官來看,物質世界中的肌理體現在人的掌紋,巖石的紋理,樹葉脈絡等,表現為事物表面或粗糙,或光滑,或凹凸不平……
裝飾性,《辭源》解釋為“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 “物既成加以文采也”即裝飾是源于生活,是人類的意識產生的一種必然行為。在繪畫中,裝飾是物體表面起到藝術美化作用的裝飾性元素。
凡物體皆有其肌理,在繪畫活動中,肌理制作靈活多變,形成的特殊效果豐富了畫面,同時增加了畫面的裝飾感,藝術家使用不同的繪畫材料或者是不同的肌理效果都會對加強或減弱裝飾性的表現。
中國畫的裝飾性特點表現在構圖、造型、賦彩、以及肌理上。中國畫的構圖是極為獨特的,它將不同時間或者不同的空間的事物置于同一畫面之中,且不同于西方繪畫科學的透視構圖法則,如《韓熙載夜宴圖》。中國畫在造型和賦彩方面不是去刻意追求與所描繪的客觀物象的相似性程度,而是創作者們對物象的形進行夸張的變形處理。
二、當代中國畫語言變化以及裝飾性體現
當代中國畫是在繼承了傳統中國畫基礎上進行延續和發展的。它保留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造型,勾線,賦彩等。它是區別于西方繪畫且獨具特色和美學品格的一種畫種。中國畫發展到當代,它吸收了西方的構成學,并且把其裝飾美感引入畫面,形成了獨特的裝飾風格以及審美情趣,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
肌理效果是在創作者的主觀情感控制下產生的,是創作者的情感承載者之一。在制作肌理效果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偶然因素的影響,如溫度,濕度,天氣的好壞以及作畫者的心態等等,因此在作畫的時候應當充分地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有意識地減少不利影響,有效地發揮出肌理效果的正面作用。
簡而言之,在使用肌理技法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平衡度”,在創作過程中,不能因為過分的追求肌理效果而丟失了肌理在畫面中的正面積極作用。
隨著 文化發展越來越趨向多元化,使用肌理技法來表達事物的色彩和質感的途徑越來越多,應當明確對肌理的認知,從而豐富當代中國畫的肌理語言。
研究肌理效果在國畫創作中的運用,雖然是站在肌理技法的角度來研究,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國畫中使用肌理技法時,無論我們是用何種手法和工具或者加入其他的物理或化學的成分,還是秉持何種繪畫指導觀,中國畫這一立場不能被丟掉,即材料必須是國畫材料:宣紙,墨,國畫顏料等。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它反應出中國畫的基本特征。此外,中國畫的藝術表達語言也只能被豐富和發展。
在當代中國畫中,我們根據創作者的價值觀念和使用肌理表達的作畫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畫家是在表現現實生活時對傳統的技法使用相對多些的畫家;另外的一類則是根據畫面的需要,畫家將傳統中國畫藝術與國外藝術的表現元素和構成學元素,或者是使用各種材料工具引入到中國畫當中進行肌理效果的制作,兼容并蓄,中和發展。
(一)傳統肌理方法的表現
畫家在創作時,根據畫面需要,有時傳統技法用得相對多些。國畫家用傳統的繪畫技法和肌理效果來對畫面的某一部分處理,用這樣的手法表現當代人物內在的復雜思緒,傳統中國畫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不停地進行革新, 如中國畫特殊肌理方法中的積水、積色、積墨、拓印法、撒鹽法、蠟筆法等的應用,增加了中國畫的對生命的表現力。如何家英的《秋冥》中,少女身穿的白色針織毛衣則是這幅作品最大的亮點之處,畫家用瀝粉法表現毛衣的質感,用積水積色法表現天空深邃的意境,借鑒了宋代繪畫作品《出水芙蓉圖》中用到的瀝粉法和《豆莢蜻蜓圖》中的積水積色法。宋代畫家為表現芙蓉花的生命力在技法上用瀝粉法表現芙蓉花花蕊,使用積水積色和沖洗的方法表現豆莢的新鮮質感。無論是《出水芙蓉圖》,還是《豆莢蜻蜓圖》,亦或是《秋冥》,瀝粉法和積水積色法的使用都為這兩幅畫面增加了不少的裝飾性韻味。
(二)肌理表現新形式
當代中國畫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相當一部分的國畫創作者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繪畫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創新,如有的畫家通過對作畫用具的選擇或對技法的取舍進校創作,作品的效果沖擊著人們的視覺神經。而當代國畫家陳子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她曾說:“創作狀態一定要有最直接的感受,時代在變,感受也在變,有些老的技法用來表現新的感受已經‘力不從心了,所有該拋棄的一定要拋棄”(《當代工筆唯美新視覺?陳子工筆人物畫賞析》)。
在她的《花語》作品中,畫家用具有的特殊肌理的植物纖維麻紙為載體,使得水色在其上交融干透之后留下色彩自然滲化的特殊的肌理痕跡。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當代工筆畫畫家羅寒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一件放大印刷品上有很多由圓點和線組合而成的肌理效果,并將其引入到自己的作品《日日是好日》中,畫家事先將帶有網格的織物(如衣服,蚊帳等)上彩,用拓印的方法將織物網格狀肌理拓印到畫面中,再通過筆繪深入這種肌理效果,而沒有被網格覆蓋的人物的頭和手等皮膚部分也越加的耐看。這種網格肌理效果被誤以為是織物實體,有的人則以為這是打印上去的,可見這種肌理效果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了,其裝飾性可見一斑。
陳子和羅寒蕾各自作品中用到的表現手法,無一不從側面表達出了畫家內在良好的、深厚的藝術文化修養,表明了畫家作畫時已經不是單純的用技法去表達客觀的事物了,畫家是把自身的情感和修養也融入到了畫面中去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畫的因其獨特的裝飾性特征要求創作者們不斷的創新,并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雖然肌理效果的裝飾性美感是強烈的,內容豐富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肌理技法的運用也有其積極性和消極性,在創作的過程中,難點在于不是肌理技法運用的新穎,而是在于運用得是否得當,肌理效果在制作過程中充滿著偶然因素,如在作畫之前,我們應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自己最好的狀態投入到繪畫當中去,這樣就為畫作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制作肌理效果之前,我們應當充分的了解我們用到的材料的特性——如材料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等;
然后,必要的時候天氣因素也應該被納入到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如我們在使用積水積色法的時候,如果天氣太干燥或太潮濕,我們可以對畫面需要處理的地方進行噴水或去水干燥處理,等等。然而正是因為有著這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才使得肌理效果具有其獨特的魅力。除了這些偶然的因素,我們也不能在畫面中濫用肌理效果,不能為了效果而破壞了畫面的整體性,以免因小失大。作畫過程中,我們應當認識到技法和效果是為我們的作畫意圖服務的。因此想要用肌理技法建立起畫家與作品之間的感情和意境表達的橋梁,只有把裝飾肌理合理的在畫面中運用,才能將肌理的裝飾作用發揮出來。
★基金項目:此文章為2016年湖北師范大學本科生科研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6ZD04。
指導教師:陳媛媛
參考文獻:
[1]殷清華.當代工筆人物畫肌理語匯之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5.
[2]卞小燕.淺析當代工筆畫肌理制作之風[D].揚州:揚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