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明中都城石雕的現狀與開發研究

      新聞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年08月01日 06:13

      洪亮

      摘 要:明中都城遺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鄉臨濠(今安徽鳳陽)所建都城的遺址,位于鳳陽縣。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臨濠為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開始興建,至洪武八年停建。本文通過史料搜集和實地考察,主要研究明中都城遺址的石雕藝術特點,將元末明初的石雕藝術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并集當時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和地域文化進行綜合闡述,研究分析其藝術價值。另一方面,相比較北京故宮的石雕,明中都城的石雕有何不同,它的藝術對于今天發掘明中都城遺址文化資源有什么借鑒意義,都是本課題主要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明中都城;石雕藝術;歷史價值;地域文化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F4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24-03

      明中都城遺址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鄉臨濠所建都城的遺址,位于安徽省鳳陽縣。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以臨濠為中都。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開始興建,至洪武八年停建。

      明中都城的規模是很宏偉的,但由于未完工,加之年代久遠未受到重視,明中都城遺址在歷史上沒有得到系統的保護。特別是皇城(明代稱“禁垣”),目前只有南墻和西墻保存較好,其內大片區域淹沒在農田和村落里。現在能明顯看到的有奉天殿、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基址。在眾多中都石雕中,以午門墩臺保存最好,門洞內須彌座上的雕刻尤為精美。

      一、明中都城修建的歷史背景

      《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五》記載,洪武二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惠宗逃歸漠北,元朝滅亡。朱元璋召集諸老臣,議論建都之地。明太祖聽了大臣們關于在長安、洛陽、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見后,認為“所言皆善,唯時不同耳”,隨后提出“臨濠前江后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朝臣多是淮西人,都愿意衣錦還鄉,“皆稱善。”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陽,故改作鳳陽。

      然而,這樣一座奢華至極的都城,卻在洪武八年突然罷建,其原因目前學界說法不一。《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九》記載:“詔罷中都役作。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

      二、明中都城石雕的種類和藝術風格

      (一)石雕的種類

      有資料顯示,明中都的建材選自全國,役民夫“已近上百萬人”。①為了保證質量,多數料材上都鐫刻有產地來源及工匠姓名。經過六年多的施工,中都城宮殿主體已建成,今天中都城里所見的石雕,就是當年宮殿的臺基、踏道、鉤欄、斗拱、華表、頂飾、柱頭、欄板等構件,多為漢白玉質。據考證,明中都所用的漢白玉較南京、北京故宮同類的質量屬于上乘。

      1.從技法上看,明中都石雕大致可分為浮雕和圓雕兩種。前者存世量很大,種類較多,保存相對完好,頗具代表性。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皇城午門漢白玉須彌座和建筑構件為例進行分析。

      首先介紹午門須彌座:在午門正券兩側及樓臺基座四周,總長566米的須彌座上,均為連續紋樣的漢白玉浮雕。其圖案有:龍、鳳、鹿、象、麒麟、雙獅、牡丹、芍藥、荷花、祥云、萬字、方勝等。須彌座通高1.61米,每塊浮雕圖案高32厘米,長約32-160厘米不等。浮雕深度約3-5厘米,圖案栩栩如生,十分精巧。現任鳳陽縣博物館館長唐更生說:“南京和北京的故宮午門基部須彌座上,僅嵌有少量花飾,相比之下,中都城午門浮雕是獨一無二的。”

      浮雕的另一種代表形式是原皇城宮殿遺址上散布的建筑構件,以欄板和柱頭為多見。這寫石雕多為龍鳳紋,還有獅球、大象、祥云、云水、花卉等造型,

      其他紋樣和形式的浮雕還有石碑殘件、條石、抱鼓石、牌坊殘件等。

      明中都石雕的另一種形式是圓雕,主要以明皇陵神道兩側石像生為代表,亦有其他形式,如建筑構件、石獅等,本文以明皇陵石雕作為圓雕代表著重介紹。

      現存的皇陵石雕品種主要有麒麟、獅子、老虎、馬、羊、控馬官、文臣、武將、宮人、華表、碑,排列在神道兩側。其他形式的圓雕還有螭首、太獅少獅等。

      2.按材質分,明中都雕塑可分為漢白玉、石質、陶瓷、琉璃、磚瓦等類型,幾乎為清一色建筑構件。漢白玉雕塑上文已經介紹,石質雕塑主要以皇陵石雕為代表,用料為鳳陽當地產的石灰石。陶制雕塑主要體現在宮殿構件上,代表種類有鎮獸、垂獸(脊獸)、鴟吻(螭吻)等。磚瓦則分為普通陶瓦,琉璃瓦、琉璃瓦當(水滴)、瓷磚瓷瓦等,另有不計其數的城墻磚塊,本文不一一贅述。

      3.從石雕功能上看,明中都石雕大致可分為實用型和紀念型兩種。前者幾乎為清一色建筑構件,而后者主要以皇陵石雕為代表。

      此外,蚌埠市東郊的湯和墓、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的常氏三王墓、南京市紫金山附近的明功臣墓葬群和明孝陵,以及江蘇省盱眙縣的明祖陵雖然不屬于明中都范圍,但都是同一時期的陵墓遺址,前后時間差別不大,且地理位置相近,其石雕風格是一致的。

      (二)石雕的藝術風格

      中國古代石雕藝術是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遺產。中國古代石雕種類眾多,有建筑石雕、宗教石雕、陵墓石雕、摩崖石雕、磚雕等。除去宗教石雕和摩崖石刻,明中都石雕幾乎涵蓋了其余門類,堪稱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這里列舉歷朝石雕與明中都石雕的對比如下:

      1.與西漢霍去病墓石雕的對比

      霍去病墓位于陜西省興平市,墓頗高,呈丘狀,四周飾有各種動物形象石雕。

      從西漢到明朝,二者跨越一千多年,石雕風格差距較大。霍去病墓的石虎體形寬大,工匠利用原石的起伏扭轉雕出虎的驅干動態,輔以柔和的斑紋,整體較寫意。后者皇陵石虎作風簡樸,輪廓清瘦,整體形象比較概括,特別是虎頭,已經不再寫實。

      2.與六朝陵墓石雕相比

      六朝陵墓都位于南京及周邊地區,石雕規模宏大,保存較好,風格雄偉,其中以辟邪形象最為著名。辟邪和麒麟同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靈獸,頗有祥兆,歷代統治者都喜歡用作裝飾。六朝陵墓的辟邪昂首挺胸,蓄勢欲張,動態十足;明皇陵的麒麟雕工細致,形態飽滿,頭大腿細,與辟邪的粗壯威猛相去甚遠。

      3.與唐乾陵石雕對比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位于陜西省乾縣,規模宏大,保存較完好,在唐代陵墓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乾陵石獅昂首怒目,威嚴挺立,氣勢不凡;皇陵石獅線條相對柔和,尤其是嘴巴緊閉,已無猙獰之相;而中都石獅造型夸張,憨態可掬,倒像是可愛的寵物。

      4.與北宋永定陵對比

      北宋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恒的陵墓,位于河南省鞏義市,是北宋“七帝八陵”之一。這一時期的陵墓建制已經接近明皇陵,無論在神道、角樓、神門、石雕種類等方面,均對明皇陵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石雕,有關資料顯示,明皇陵石雕繼承了北宋陵(主要是宋真宗永定陵)的規制,并結合中都城的特點,對神道兩旁石雕進行了重新布局。②

      5.與北京故宮對比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在元大都的規劃基礎上,于明成祖永樂年間建成。北京故宮集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大成,精美絕倫,奢華至極,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前文提到,明中都在宮殿布局上為后來的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繪制了藍圖,從圖中螭首的比較可以看出二者是一脈相承的:在造型上幾乎完全一樣,用料都是漢白玉。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北京故宮螭首輪廓渾圓,線條柔美,透著秀麗之氣;而中都螭首輪廓粗獷,線條剛勁,昂首瞠目,氣勢不凡。

      據相關專家介紹,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后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即形成于清代,主要體現在皇帝與下臣服裝紋飾的差別,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動物造型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目前,明中都石雕上的龍三爪、四爪、五爪都有,它們雖為明朝作品,但作者多為元末的工匠,因此這些石雕作品既繼承了宋元的傳統,又開創了明清的新風格,成為了后來南京和北京故宮石雕藝術的范本。相對龍紋石雕,鳳凰紋飾的較少,但多造型精美,形態生動,特別是鳳身上的羽毛,層層疊疊,毫發畢現。

      結合以上幾個方面,現在對明中都石雕藝術風格做一個小結:明中都石雕的風格總體上是返樸歸真,線條圓潤,以寫實為主,風格簡樸,上溯“漢八刀”的渾厚,中繼南北朝石雕的雋秀,下承宋元雕塑之寫實。相比前朝,明中都石雕在局部刻畫上精雕細琢,整體呈現出一種獨特風采。可以說,明中都石雕藝術集歷朝石雕風格之大成,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三、明中都城石雕的保護現狀與開發前景

      (一)歷史上的變遷

      關于明中都城的歷史變遷,在其罷建后歷經明清二朝,幾遭拆除,多有損毀。而中都城石雕,則是在近百年的時間里大量流失毀壞:民國初,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抗戰前,皇城內金水橋部分被拆。抗戰期間,日軍占領鳳陽,瘋狂拆除皇城內官署、民房等建筑。

      至建國時,城內只剩下鳳陽縣學。1957年,城西鄉修筑水壩時,亦從皇城內拉走不少石雕,用作砌壩石料,至今都能看到。同年,皇城內東西華門內橋、文華殿橋、武英殿橋、奉天門東西二橋及其他橋梁,亦遭拆除。在十年浩劫的歲月里,中都城特別是皇城又因“破四舊”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石雕被紅衛兵砸壞無計;皇城內的白玉石街道被人民公社徹底拆除,改為碎石路;金水河被填平改作耕地;1969年,鳳陽縣革命委員會為了補充縣財政來源,居然把大量城磚賣到上海等地,對城墻進行“合法”拆除。1974年,鳳陽縣革命委員會決定興建縣化肥廠,要求城西公社提供80萬塊城磚,這無疑是對中都皇城的又一次毀滅性打擊。目前可見殘破不堪的午門,即是此次破壞的結果,令人痛心。③

      改革開放后,破壞中都城的現象得到了官方制止,但是在民間,私挖私藏現象依舊存在。由于長期缺乏系統保護,在皇城內處處可見農家院墻砌上的字磚和瓦當、溝渠里靜臥的石欄板、埋在田間地頭的石礎,甚至在豬圈、茅廁里都能發現琉璃磚,更有抱鼓石用做推磨,漢白玉望柱當墊腳石等等,種種現象,不能盡數。

      近三十年中國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刺激了文物市場一度畸形膨脹。中都城石雕從以前散落田野無人問津到現在一睹難求價格飛升,一夜間變成了藝術品投資市場的“寵兒”。據筆者調查了解,九十年代以來,來自周邊地區的古玩商人更是趨之若鶩,通過各種渠道收購中都石雕,更有膽大的商人為了搬運大件石雕,往往白天來城內“踩點”,與農戶談好價錢,晚上租車連夜偷偷運走,悄無聲息。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鳳陽縣政府及文保部門正鼓勵農民自愿獻出流落在民間的明代文物,并籌集資金用于收集古城磚等遺物,同時嚴厲打擊走私文物行為,以前私自販賣和破壞石雕的現象有了根本改善。

      (二)保護與開發

      1.保護措施

      由于歷史原因,明中都遺址在1949年以前一直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61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皇城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院公布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開始對其進行“保護現狀,重點維修,分期實施”。

      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中都鼓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對鳳陽“明中都遺址公園”項目作了重要批示。2003年,明中都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同時縣有關部門正鼓勵農民自愿獻出流落在民間的明代文物,并籌集資金用于收集古城磚等遺物。

      2004年,國務院公布明中都圜丘、方丘、涂山門、觀星臺等四處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明中都城遺址保護與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研討會在鳳陽縣召開。同年,明中都皇城城墻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標志著明中都城墻已經拿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通行證”。

      2013年,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入國家“十二五”大遺址保護項目庫的150處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

      2015年,鳳陽縣博物館建成,內設主展廳之一即為大明中都展廳,展示該縣歷年通過搶救發掘、征集、收購和接受捐贈等多種方式收藏的大批中都石雕。

      2.開發前景

      明中都石雕作為中國藝術史上重要的雕塑代表,又是皇家雕塑,其藝術價值無量。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明中都城在國內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同為明朝都城,明中都的名聲遠不及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

      從歷史上看,明中都作為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位于縣城的皇城是極其罕見的。但是宋元之后,中國的政治中心轉移至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又處在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在民國時期作為國府,其歷史地位也很高。而鳳陽地處淮河流域,夾在南北對峙位置,自古“治日少而亂日多”,加之黃河奪淮災害頻發,所以一直積弱貧困,明中都城的名聲自然遠不及南京和北京。

      另外從地域文化上看,由于境內有長江和淮河通過,安徽省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皖北地區處于淮河沿岸,以北方為主。皖南地區多處于江南,完全屬于南方。而在民族學劃分上,皖北地區屬于中原民系,不同于皖南的江淮民系和吳越民系。這些歷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安徽省地域文化的多樣性。而目前安徽省的地域文化發展趨勢明顯呈“南強北弱”的局面:皖南由于其歷史原因,已經完全形成了集歷史研究、文藝創作和旅游開發等為一體的成熟文化產業鏈,主要以江南文化、徽文化、大黃山旅游為代表,享譽中外。相比較下,皖中北地區,尤其是皖北地區的文化產業則落后很多。這中間有歷史原因,也有經濟原因。筆者認為,開發明中都石雕文化主要可以有以下幾個途徑。

      (1)主題公園開發、文化帶動經濟

      現在鳳陽縣正在斥巨資打造有“東方巴比倫”美譽、定位為明文化主題的的城市型遺址公園——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公園總面積382.30公頃,規劃以明中都城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以鳳陽歷史文化名城為依托,逐步形成集遺址保護、考古科研、文化展示、旅游商貿、生態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鳳陽文化新城,向公眾展示真實的遺址及考古成果,再現“明朝古都”的文化內涵。

      鳳陽在做好文物與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加大皇城旅游開發力度,擴大旅游資源,提高經濟效益,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其文物價值,同時使文物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2)地域文化研究

      從歷史上看,道家思想一直是鳳陽地域文化的主流,而淮河流域又是老莊文化的發祥地,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鳳陽地區一直盛行道教,其地域文化中著名的花鼓燈和鳳畫中就夾雜道家無為、樸素節儉的特點。相比較下,明中都城石雕“窮極侈麗”、“華麗奇巧”的特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從這一點可以探究明初道家文化在鳳陽的發展。

      除了道家文化盛行外,佛、儒文化在鳳陽地區也非常發達。從中都石雕繁華多樣的種類來看,某些圖案和造型是吸取了佛家和儒教思想的,比如午門須彌座上的萬字圖案,就是佛教符號;而牌坊上“恩榮”二字則深深體現出儒家“家國一體”的思想。因此,中都石雕對于地域文化的專業研究是有很大價值的。

      (3)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

      明中都作為“明初三都”之一,在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地位。明中都石雕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文化品牌,開發一系列文化產品,用以提升鳳陽縣的知名度和政經地位。

      作為皇城遺址的產物,明中都石雕在藝術學、博物學、圖書館學等領域都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在這些領域可以開展市際、省際文化交流。基于此,鳳陽縣在安徽省內北可以與皖北的中原文化交流,南可以與皖江文化和徽文化溝通;在省外亦可吸取南京和北京故宮的石雕保護經驗,以及和國內著名遺址公園的交流借鑒等。

      四、結語

      放眼世界,在文化交流上相比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我國在國際中還處于弱勢。結合國情和省情,鳳陽縣可以依托明清皇家文化的背景,以“世界文化遺產”的姿態走出國門,與世界文明古國的皇家遺址作比較,把中都石雕的知名度推出去,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注釋:

      ①王劍英.明中都[M].北京:中華書局,1992:30-31

      ②夏玉潤.朱元璋與鳳陽[M].黃山市:黃山書社,2003:406

      ③夏玉潤.朱元璋與鳳陽[M].黃山市:黃山書社,2003:237-270,326

      參考文獻:

      [1]姚廣孝(明),夏原吉.明太祖實錄[Z].鄭州:學識齋,1868.

      [2]朱元璋(明).龍興寺碑[Z].合肥:安徽黃覺寺,1383.

      [3]柳瑛(明).中都志[Z].鄭州:學識齋,1868.

      [4]王劍英.明中都[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夏玉潤.朱元璋與鳳陽[M].黃山:黃山書社,2003.

      [6]劉思祥,王幼生.明中都罷建原因初探[J].安徽史學,1986(04).

      [7]楊士林,孔令寬.洪武中都城陶瓷萃珍[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石雕 都城 鳳陽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视频免费|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久热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1a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日本一本二本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av综合色区|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五月亭亭免费高清在线| 日本三级吃奶乳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嫣嫣是女大生韩漫免费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未删减在线|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欧美性白人极品hd| 亚洲人免费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捏揉舔水插按摩师|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黄网站在线观看高清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短视频|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 老司机美女一级毛片|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 永久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欧美| 日本成本人视频| 中文字幕22页| 国产超级乱淫视频播放| 香蕉视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