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 一粒珠由來
陳順仙
摘 要:紫砂壺作為傳統的實用陶瓷工藝品,有著傳統工藝品根深蒂固的民族根基,有著前輩們的豐富知識和經驗積累,這些都是留給后人最可貴的財富,它也被一代代紫砂藝人所傳承。紫砂壺自曼生以來器形不斷豐富,樣式日益增多。本文對紫砂壺——麗珠的造型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紫砂;一粒珠;造型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026-01
宜興紫砂壺自明清成熟以來,已成為一種藝術與文化、實用與欣賞、材質與審美有機結合的中國民族工藝品,富有藝術的魅力和價值。光貨是體現紫砂最純粹藝術的,光貨的走線和勢態也是人們所喜愛的,光貨是幾何體、表面光素的壺形,以圓器和方器兩種造型為主體,制作這種幾何形的光素器時,除了將胚體修飾平整,還要有紫砂壺本質的造型特點和氣韻。而圓形的紫砂器,講究輪廓周整,由方向不同的曲線概括壺身,簡潔自然的形態來表達自己的藝術之美,是最為符合人們欣賞的紫砂器形。
在紫砂壺藝中光器的數量點據了不少,每一件作品都有著其獨特的構思和意義。這種真實簡潔的表達形式,在塑造紫砂藝術之美的同理,也更能體現出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展示自身的藝術修養,融于作品中產生今人遐想的美學情韻,這些從作品“一粒珠”中可以得到具體的展現。“一粒珠”是一種傳統壺式,相傳是惠孟臣所創。這種壺型的特點是“圓”,整個壺通過一個圓字來展開,以圓為革調,以弧線構圖。此種以“珠”為主題的創作,不僅表現出一種純粹的觀感,也在同時將紫砂藝術的簡潔之美升華。簡單、自然、質樸才是最真實的存在。因為珠這樣的主題在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常常以珠來表達月華 初染,一種靜謐安詳的勢態讓人感到無限的情致在其中,而在紫砂壺的藝術表達中,自然也不乏一粒珠這樣充滿極致美感 的藝術語言。此壺依據傳統經典一粒珠的壺型,光潤的色澤各個地方合“珠”的主題,一粒珠在造型的整體性上要求比較嚴格,統觀全壺肉均亭,氣韻飽滿,力度恰到好處,給人視覺滿滿的感覺。一粒珠造型著實”體,來表達相應的“體量感 ”、“空間感”與“形象感”。經過長期實踐的自我積累和多方位考量;研究后的反復精煉;體司中自然萌生,將流暢的“線韻”、充沛的“線氣”與高雅的“線體”風貌,糅合在一起,對多角度、多層次的熱衷體面關系進行微妙處理,極力精雕細琢、引人入微,以求在工藝術上在這到藝術升華。該壺的“線”韻,以為骨干,以氣韻為靈魂,使一切創意、技術、靈氣隨著“線”氣任意流走,著力追求“線”的舒展,“線”的生命氣息,在多層次、多角度,多空間的展現自己的獨特風采,以全方位打造線條藝術的無究魅力來支撐其整個壺的美學情韻。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名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各路 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致都是一樣的。
任何一種質的存在都是無意識的被動的,在此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的意識。沒有一種材料有能力決定紫砂壺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在任何一把紫砂壺中看到的是人的藝術構思和人對材料的駕馭。質地美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有方向的詞,它以材料為起點,以人的主觀美感為目標,使人賦予其生命。因此,所謂質地的限制誘發了形式美感這一提法,是站在一個相對的立場上談的。它的條件確乎是美感形成的一個起源,但也僅僅是起源而已。真正的過程完成,是藝術自身所具備的聚合力在起作用。
所謂有意味,那是指作品中的思想,哲理,玄機,趣味,但是這種思想哲理玄機趣味又叫說不清道不明的特征。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揭示的就是這一種現象。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哲理,玄機,趣味,許多人喜歡籠而統之地稱之為妙,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天趣,是一種美不勝收的審美感受。如果一把壺你覺得它非常之妙,甚至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那么它一定是紫砂極品。
一件較完好的作品,必須使器皿自己能夠抒發藝術語言,給人油然而生一定的藝術感受。具體反映在以下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形象,即物體本身的形狀式樣,展示給人們的視覺印象。二是神態,即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三是氣質,即器皿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能使這三者融會貫通,方可稱為佳作。當代著名紫砂大師注重在傳統中創新,正確把握中國文化和中國紫砂的內在結構關系,正確掌握中國紫砂發展的本質規律,充分估量前輩藝人傳統技藝在中國紫砂發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走傳統中創新的路子,增強了宜興紫砂在中國紫砂文化中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錢劍華.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
[3]時順華.當華紫砂圖典[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03.
[4]卞宗舜.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5]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書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