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關于土家族織機的思考

      新聞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年07月31日 04:47

      冷紅豆+劉渝

      摘 要:土家族織機是土家族人主要的紡織工具,紡織者在此基礎上采用“通經斷緯反面挑花”的技法織造出織物。本文通過分析土家族織機的基本結構,將其與其他民族織機進行對比,總結出織機的特點以及在中國紡織機械發展歷程中所處的階段,探討其發展滯后的原因,從而對其進行更為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關鍵詞:武陵山區;土家族;織機;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C95;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5-0151-03

      一、土家族織錦以及織機概況

      土家族是一個發源于武陵山區、大婁山以及清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以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比鄰地區。土家的紡織技術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時期①,秦漢時期文獻上就有“賨布”的記載,到唐宋時期“溪布”就是漢族人對土家紡織品的稱呼,還有“峒酋田仕瓊等貢溪布”的文獻記載②。宋、元、明時期,土家族的紡織品出現了織錦技術③,有了“土錦”、“斑布”④、“花布”等稱呼,并被大量的用于服飾、被褥之上⑤。

      傳統的土家族織機可以織造土布與土錦兩種紡織品,是簡單的木質斜織機⑥。主要由機架、滾板(經軸)、綜桿(綜片)、踩棍(踏板)、竹筘、梭羅、篙筒、挑子、布鴿(鴉兒木)、滾棒(經軸)、繃帶(腰帶)、聯動桿(壓經桿)、筶桿等部分構成(如圖⑦)。機架由橫向機臺與豎直機身兩個部分構成。橫向機臺有四塊木板構成長方形狀,后面滾板部分略高,整個機臺向前傾斜。前端裝兩塊短木作為機柱,同時在上面架木板作為紡織者的坐凳。滾板就是織機上面的“經軸”,固定在橫向機臺的尾端,上面安置的有竹竿用來卷整經線。豎直機身由上到下安置的有布鴿、筶桿,布鴿上連接著踩棍。布鴿是用來提起經線的聯動裝置,類似于其他織機上的“鴉兒木”。木塊雕刻成鴿子或魚的形狀穿在豎直機身的頂端,可以沿軸活動,首尾挖孔穿線,用繩索一頭連接綜片一頭連接踏板。布鴿下邊有筶桿,筶桿一般為三根,是用來給經線分層并固定經線的,相當于分經桿。綜桿通過繩子連接在布鴿一頭,主要作用的往復提起經線改變開口,以便喂入緯線。機身最下面便是踩棍,也就是踏板。踩棍通過繩子連接布鴿,使用是只需要向下壓利用杠桿原理來調節經線位置。篙筒作用在于給經線分層,使之形成上、中、下三層,改變緯線起花位置。聯動桿連接在踩棍與布鴿的繩子中間,它的作用在于踏板下壓的同時,將部分經線下壓,與上提的經線共同構成開口,所以也叫壓經桿。除了機架上的固定部件,在織錦過程中還要用到其他部件??噹窍翟诳楀\者腰部的粗布,另一端連接經線??楀\者通過對繃帶的力度控制,達到控制錦面松緊的作用??噹c滾棒之間以榫卯結構相連接,已達到固定繃帶的時候靈活解扣,同時也方便卷起織好的錦面。梭羅用來穿緯線與打緊緯線,一般用雜木制成,梭口比織幅略寬,背面挖空放緯線團。筘用來控制經線的密度以及織錦的寬幅,同時還有打緊與梳理經線的作用,制作材料有竹質、銅絲質以及細鐵絲等。由于土家織錦采用通經斷緯背面起花的技術,所以整個織錦過程還需要挑子,也稱作挑花鉤。傳統的挑花鉤用牛骨做成,挑花的一端起翹成尖狀用于挑花,也有竹質與銅質的⑧。

      二、土家族織機與其他織機的比較

      為了更好的認識土家織錦織機,筆者利用其他民族的織機與其進行比較研究。

      (一)原始腰機

      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了最早的紡織工具——原始腰機。“它是一種以人體代替機架,以腳固定經軸,以腰固定卷軸的織機,織時織工席地而坐,手挑經絲開口或是手提綜片開口進行織制,也有人把它稱為踞織機、腰機。⑩”這種紡織機器已有了固定的經軸、卷軸,腰來固定卷軸是它的一大特點。雖然它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機架也沒有踏板的形成,但是用腰來固定卷軸,同時控制張力與土家織錦織機的繃帶與滾棒的做法幾乎是一致的。不僅是土家織錦織機,很多少數民族的織機上面都保留這樣的原始紡織部件,這樣的結構利用人體腰部的力量來控制錦面的松緊程度,利于織錦者方便靈活的處理在棕片提起或下壓經線過程中產生的張力問題。

      (二)云南文山苗族梯架式織機

      所謂的梯架式織機是指原始腰機從用腳固定經軸的過程,發展出了專門的經架來固定經軸。以云南文山苗族梯架式織機為例,整個織機有腰帶、卷經軸、筘、鴉兒木、經軸、踏板、棕片等織機最主要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它出現了鴉兒木,鴉兒木一端連接著繩索可以在腳上牽動,另外一端尤繩索連接棕片提棕,這已經表明它可以歸屬到單躡單綜式的織機范圍內。

      與土家織錦織機相比較而言,它只是缺少一個水平機身,也就是橫向的機臺。經架可以通過墻體等固定,但是并無法隨意移動。這可以看作斜織機的前身,比土家織錦織機更為原始。

      (三)湖南瑤族地區織機

      湖南瑤族地區的織機與土家織錦織機更加類似。它是由橫向的機臺與豎直機身兩大部分構成整體的機架,并且橫向機臺斜傾使得織錦的操作面有一定的角度。同時經軸在橫向機臺尾部最高處,沿經線向下分別有綜片、筘、卷錦軸、打緯刀、腰帶等。豎直機身頂部有一塊轉軸,轉軸上的提綜杠桿有類似于鴉兒木的作用,聯動著綜片與腳下的繩索,也屬于單躡單綜式織機。

      唯一與土家織錦織機有別的是在湖南瑤族的織機缺少一個壓經桿。這個壓經桿在土家織錦織機中表現為聯動桿,它的作用在于踏板下壓,提綜杠桿提綜的時候,它會隨著踏板而下壓,從而將上層的經線壓到下面,配合上提的經線形成開口。趙豐先生在對斜織機進行研究的時候,將這種有壓經桿的作用稱作“張力補償裝置”11 ,它有利于織錦者利用腰部的力量來調節經線的松緊從而更加靈活。湖南瑤族地區的織機沒有壓經桿,也就是沒有“張力補償裝置”,這也就是土家族織機更為先進的一點。

      (四)侗族斜織機

      侗族斜織機是侗族人使用最為普遍的織機,是一種既可以織造素織物又可以織造顯花織物的一種雙躡雙綜式織機。

      與土家織錦織機一樣,它也是有橫向機臺與豎直機身構成整個機架。橫向機臺略往前傾斜,使得整個操作面呈斜狀。機臺的尾端立有兩塊支架,用于安裝織機主要部件。V形搖壁架(作用相當于鴉兒木)有兩個,鴉兒木下面分紗框的作用相當于分經桿,支架最下面還裝有經軸(卷經板)。壓紗棒位于豎直機架之上,經線上還有筘、卷軸(卷布軸)以及腰帶等部件。整臺侗族斜織機與土家織錦織機的構造都大體相似,只是侗族斜織機有兩個紗踩腳(作用相當于踏板)、兩個V形搖壁架以及兩種綜片。每個紗踩腳連接一個V形搖壁架并提起一個綜片,綜片可按照需要選裝素綜與花綜??梢哉J為,它是在單躡單綜式織機向多綜多躡織機的進一步發展。

      (五)漢族中軸式斜織機

      中軸式雙躡斜織機是我國漢代織機的主要類型,是較為成熟的斜織機。根據趙豐先生在《漢代踏板織機的復原研究》一文中對中軸式雙躡斜織機的復原,我們可以清楚的觀察到整架織機的機身、經軸、卷軸、中軸、鴉兒木、踏板、分經桿、綜以及筘等主要部件的安置。

      與土家織錦織機相比較而言,漢代中軸式的踏板織機依然是采用的橫、斜兩個平面組成的機身。但是橫向的機臺出現了四根一樣長度的機柱,并不像土家織錦織機那樣向前傾斜了。而是向后傾斜并被后面機柱延伸出來的柱子支撐,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傾斜機身由上至下以此安置了經軸、鴉兒木、馬頭、卷軸等部件。很明顯的是在漢代中軸式踏板織機上,已經沒有了腰帶,直接將卷軸安置在了斜面機身的最下端,織造過程中也不需要人腰部的力量去控制整個經線的張力,從而增加了紡織者的靈活度,從而也就脫離了原始腰機的結構。鴉兒木在漢代踏板雙躡織機上的作用與在土家織錦織機上的作用相似,但是整個聯動裝置已經出現了變化。鴉兒木與踏板之間不在簡單的由繩索相連接,而是出現了中軸。中軸是位于斜面機身中間,軸的兩邊有榫,插入機身之中可以轉動。軸的左右兩邊分別有短桿12與鴉兒木相連接,同時還有垂直的兩塊短板分別用于連接兩副踏板,連接方式有曲柄連桿機構,與軟繩連接兩種13。漢代中軸式斜織機鴉兒木與踏板之間的連接構造較土家織錦織機的連接構造看似很明顯的不同,一個是靠中軸的帶動一個是直接連接鴉兒木,但是其實都利用了杠桿原理,只是漢代中軸式斜織機更為復雜一點。雖然它有兩副踏板結構連接中軸,但是鴉兒木連接的綜片只有一片,還只能算作雙躡單綜式織機,作用與土家織錦織機在結構上的并沒有很大區別。

      三、關于土家族織機發展情況的幾點思考

      (一)土家族織機所處的發展階段

      我國紡織工藝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良渚遺址以及河南磁山遺址、安陽殷墟遺址都發現過原始織機的部件。我國的紡織機械在歷史上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腰機、綜躡織機以及束綜提花織機幾個階段,其中綜躡織機中,又細分為簡單綜躡織機(單躡連單綜、雙躡連單綜、雙躡連雙綜等)和多綜多躡織機。四川成都曾家包遺址曾出土過印有漢代織機的畫像石,從上面我們可以清楚的分辨出漢代織機的橫向機臺、豎直機身以及鴉兒木等部分,具備了綜躡織機的基本結構,而這幾個部分正是土家族織機基礎而關鍵的部分。土家族織機具有漢代綜躡織機的特征,但又比中軸式斜織機滯后,所以它在我國紡織器械史上還停留在簡單綜躡織機的單綜單躡織機的發展階段,并沒有向多躡織機發展。

      (二)阻礙土家族織機發展的原因

      綜合傳統文獻、考古資料以及人類學相關材料,筆者認為阻礙土家族織機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從政治上來說土司統治時期,“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政策限制了土家族文化與外界文化的交流,形成價位封閉的文化空間。

      自元代開始,西南地區便實行起了土司制度。在這種羈縻制度下土司王便開始限制當地人民與外來文化的交往,施行“蠻不出境,漢不入峒”政策。這種政策上的禁令對外界的先進紡織工具、材料以及技術引進起著阻礙的作用,也成為原有的織造技術停滯不前的政治原因。

      2.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區自古以來是交通不便,與世隔絕。從地理上來看武陵山區位于鄂湘黔貴交界地區,但是由于大山阻隔路上交通不便、河流通航能力也很有限,所以武陵山區的地理條件并不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形成。沒有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外界的先進織造產品與技術也很少傳入當地,不能刺激帶動當地的織造技術的發展。所以山區交通不便也是導致土家族織造技術停滯不前的原因。

      3.土家族地區物產限制了織機的發展。在土家族地區,由于地氣較為寒冷適宜苧麻的生長而不適宜棉花的種植,所以鄂西南地區基本上都是以苧麻為紡織材料。到清代光緒年間在鄂西南地區,苧麻已經成為主要紡織材料,其中恩施縣、建始縣以及來鳳縣的產量最大,年產量達到了百萬斤并且大量輸出到周邊地區14。相對于苧麻來說由于當地產量太低,棉花和棉紡織品則需要從其他地方購買。

      從考古出土的麻布殘片來看,苧麻的紡織工藝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但是由于麻纖維的抱合度較低,紡織過程中纖維之間會出現滑移,麻料紡織成大幅成品的難度較大。因此在沒有條件提高苧麻可紡性能的歷史時期,土家族族人并不能用其制作大幅的布料。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麻纖維自身的剛度太大柔韌性低,用苧麻作材料進行織造有復雜紋樣的紡織品會產生毛羽而降低舒適度,所以在土家族地區多使用苧麻紡織平紋組織與簡單的斜紋組織的花紋。如此原材料的性質也決定了土家族織機沒有向多綜多躡織機發展的需要,原有的織機功能就能使用苧麻織造出小幅的平紋或者斜紋花紋的簡單紡織品。

      4.從使用習慣上來看織機所織造出來的土家紡織品,從功能上來說已經能夠滿足土家族人的生活需要。

      明清改土歸流以前的土家族人男女都習慣著裙裝,如筒裙、八幅羅裙,百褶裙等樣式。以筒裙為例,其制作方法通常為八幅布片拼接縫制而成,這種裙裝的制作方法為與民間傳說八大部落有關。由于特殊的服飾款式與制作方法,寬幅較窄的布料更方便使用。改土歸流以后,受外來紡織技術的影響出現了織錦技術,紡織者用小型織機織出條狀或者帶狀的彩色土錦,將其鑲嵌在衣服的的邊緣,領、袖口、褲口等地方作為裝飾品;織機制造出來整幅的土錦還用來做成被面、披掛或者幃子等。由于這些用途都不需要使用寬幅太大的紡織品,所以土家族織機所織造出來的土布和土錦都能滿足日常需求。單一的需求使得織機在發展動力上不足,所以與其他地區多躡多綜的織機相比要滯后許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土家族織機是一種簡單綜躡織機中的單綜單躡織機。因為內在動力不足同時又缺乏外來先進技術的影響,所以并沒有向更為復雜的多宗多躡織機發展。這種單綜單躡織機保留了漢代斜織機與中軸式踏板織機的基本結構,還原了漢代的紡織技術水平,為我們研究兩千多年以前的紡織技術提供了實例。2006年土家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土家族織機作為織錦技藝的織造工具,更是凝聚了西南地區先輩們千百年來對棉麻紡織的智慧,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與保護。

      注釋 :

      ① 《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纻…皆納貢之?!?/p>

      ②胡履新.永順縣志[M].長沙:吟章紙局代印,1930.

      ③土家織錦是一種平紋地上,采用“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技法織造而成,所采用的傳統材料是絲線與棉線??楀\的顏色經、緯不同,主要有“赤(玫紅色)、黑、黃、青、白”8五種,。圖案主要有巖墻花猴子、小蛇、陽雀花、粑粑架花、神龕架子花、梭羅花、太陽花、虎頭紋、臺臺花、單八勾花、 雙八勾花、 “卍”字花、“壽”字花等120余種傳統花紋。 現代土家織錦的幅寬只能達到50厘米左右, 但是長度不受限制。 2006年, 土家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大明一統志》載:“土民喜服五色斑衣。

      ⑤朱世學.土家族西蘭卡普的源流、特點及功能[J].民族論壇,1994(40):61-64.

      ⑥安薇竹,王樂.湘西永順西蘭卡普技藝調查[J].絲綢,2014(08):20-25.

      ⑦冉紅芳.土家族織錦文化變遷研究——以葉家寨為個案[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7:22-23.

      ⑧齊志家,西蘭卡普技藝之啟承[J].武漢科技學院報,2004(2):19-22.

      ⑨冉紅芳.土家族織錦文化變遷研究——以葉家寨為個案[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7:22-23.

      ⑩趙豐.臥機的類型與傳播[J].浙江絲綢工學院學報,1996(05).

      11綜片的一升一降使得經絲得以開口,但同時也導致經絲張力的變化,過大的張力變化會使得經絲變得不牢易損。此時可以調整其他確定經絲位置的零部件,以求得對張力變化的補償。即使張力變化盡可能的減少,這就是張力補償原理。

      12《梓人遺制》中稱之為“掌手子”。

      13趙豐,漢代踏板織機的復原研究[J],文物,1996(5):87-94.

      14朱圣鐘.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2:63-75.

      參考文獻:

      [1]胡履新.永順縣志[M].長沙:吟章紙局代印,1930.

      [2]朱世學.土家族西蘭卡普的源流、 特點及功能[J].民族論壇, 1994(40):.

      [3]安薇竹,王樂.湘西永順西蘭卡普技藝調查[J].絲綢,2014(08):20-25

      [4]冉紅芳.土家族織錦文化變遷研究——以葉家寨為個案[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7.

      [5]齊志家,西蘭卡普技藝之啟承[J].武漢科技學院報,2004(02): 19-22

      [6]趙豐.臥機的類型與傳播[J].浙江絲綢工學院學報, 1996(5).

      [7]趙翰生,李勁松,秦雙夏.侗族斜織機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3(2).

      [8]龍博,趙豐,吳子嬰,彭婕.云南傣族織錦技藝的調查[J].絲綢,201 1(12).

      [9]李強,李斌,李建強.廣西壯族竹籠織機再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1(12).

      [10]趙豐,漢代踏板織機的復原研究[J],文物,1996(05):87-94.

      [11]朱圣鐘.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歷史地理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02. 63-75

      [12]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13]趙豐,金琳.紡織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4]路甬祥.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絲綢染織[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15]趙承澤.中國科學技術史-紡織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6]陳炳應.中國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叢書-紡織卷[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17]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紡織史話》編寫組.紡織史話[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8.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織機 調查 織錦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孩交精品xxxx视频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日韩a在线播放| 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最近中文字幕无吗免费高清|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57分钟办公室|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999zyz色资源站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想毛片| mm131美女爱做视频在线看|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一级做a爰全过程免费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一爽一毛片| eeuss免费天堂影院|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黑人巨大两根69gv| 国产夫妻在线观看| 颤声娇是什么意思|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re99|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久99频这里只精品23热视频| 小爱同学下载二三三乐园 |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三级一级片| 乳孔被撑开乳孔改造里番| 手机在线中文字幕|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高清|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麻豆91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