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馮天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發展已經呈現出跨民族,跨地域的全球化趨勢,中國的本土建筑文化既要適度的跟隨這一潮流,同時也要謹慎對待這樣的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吸取的同時要學會拒絕。在此基礎上來探尋中國本土建筑文化在未來的發展與表達,要堅持樹立屬于今天的屬于中國的本土建筑文化自信。
關鍵詞:全球化;本土建筑文化;性格塑造
中圖分類號:TU-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22-01
一、當今社會對于“全球化”的普遍理解
全球化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文化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國與國之間在政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不過,想要給予全球化一個詳細或統一的概念來闡述這一過程似乎是有些困難。當今社會上很多學者曾將全球化定義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或全球經濟化。此種對于全球化的解釋可以定義為是當今世界經濟的聯系和整合過程。也有人提出,除了經濟的一體化外,還有全球政治,文化的一體化意義。
二、地域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除了以上學者的觀點外,很多文化,歷史,人類學的學者則對全球化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理解,他們通過反省的方式以及理性的思維來闡述全球化將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反應,(例如文化的多樣性遭到破壞,弱勢群體的邊緣化等等)與此同時特別注重對于本土化以及地域化的復興與重構。全球化首先是以經濟為主,精神,政治文化多遠。全球化不是簡單的全盤模仿,復制,克隆,全球化與地域化也不是截然的對立。但在某些方面上,本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確確實實遭到全球化的影響而被壓制,導致現如今大面積的全球文化的雷同 ,一體化的趨向。但全球化的另一個方向的發展是地域文化。在某些層面上,全球化或是主流文化與本土化的互相爭斗與抵制,對抗重新拾起了民眾對于本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重建與復興的信心和熱情。本土化需要在全球化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變革與發展 。
三、通過“全球化”的影響轉變西方當代建筑思潮
意識根源:當人們意識到由物質在生物化學上有所提高和改善,消費模式也從均一化,大眾化逐漸轉向個性化和多樣化;使得商業文化在社會文化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筑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商業價值是因為其形象和影響十分突出。
創作理念,即建筑含義的兼容性,混合性以及多種意義;鼓勵發展非理性的個性化,就是在創作中加入更多的非刻意計劃的隨意的元素;主要加強在空間的體驗特征的強調,對空間本身的更深層次的挖掘給予更多的重視,當代西方哲學中的非理性發展起著極為重大的推動作用。
表現方式:均衡并把穩定與動感相結合運用到建筑傳統構圖中,逐漸變成追求扭曲狀態和動態美的結構方式。加入幾何、仿生學方面以及參數化設計的方式,會給建筑形體的表現力上帶來很大的改變。把生態以及為后代人創造條件的觀念與建筑相融合,來提出不同深度不同觀點的解決方案。
四、本土建筑文化性格的產生
能起重要的向導作用是理論上的自省和創新,具有高品質和內涵的建筑一定擁有鮮明的文化特點。首先構成建筑文化的內涵不是狹義片面的,它本身就具有地域的不同性以及時代的不同性的特征。其次產生建筑文化的內涵是改變著的,與周圍的環境以及歷史上的影響建立統一的關系。建筑文化通過它自身與它所處于的空間環境時間環境等條件結合形成的整體環境的目的,就是所謂的意境美。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從中學習和運用。不僅要學習當今的建筑文化思潮,并且對于這些文化應該有所了解,不能所有的都在不篩選不了解的情況下去利用。結合現代的設計方式觀念和環境與傳統,設計出既具有地方性格特色的又具有時代氣息的個性化的作品。
五、本土建筑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建筑地域的繼承與創新不僅使其在表達技巧上有所提高,同時也改進了技術手段。其中最不能避免的就是人的思維方式,人的價值觀等這些人類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要想更深層次的把傳統進行繼承和創新,那么只有以哲學的高度去考慮傳統的地域文化和現代的建筑文化。我們只對前人的方式和風格等去進行模仿不能得到最合適的結果,并且這些只會讓地域文化變得庸俗膚淺。而用哲學視角來感受建筑文化的內涵可以對內在精神和感知的到更加特別的認識。就算沒有特十分特別的歷史事件或者具體的內容,在這基礎之上的精神世界,精神內涵也是在現代建筑中現在很缺乏條件。
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本土化建筑文化也隨之迎來了一個走尷尬局面的嶄新的機會。全球化雖然意味著各民族各區域的文化要廣泛接觸,互相發展,互相聯系,但各地區的文化特色不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消失。我們要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要想做到建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只是單純的形式上的“模仿”和“創新”勢必是不可能得以實現的。中國的建筑文化必須從“他者”和“自我”兩個方面進行反思,研究,在吸取他者的同時堅持屬于自己的好的一面才能真正將本土化地域性很好的融入到全球化發展的一體化中。
參考文獻:
[1]海佳.全球化語境下本土建筑文化從性格建構與表述策略研究[A].建筑文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