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同貴
鐘聲集團再攀登,
要擴經營美國行,
整裝待發齊歡唱,
沖出國門唱大風!
您看,真是可喜可賀啊!可誰也沒想到,大老板何鐘生,大年夜做決定,放棄出國,賣掉公司,回鄉扶貧,大老板不當,非要競選小村官。
“什么”妻子一聽,當時就炸了!“好哇!既然這樣,友誼的小船該翻了,愛情的巨輪該沉了,你這單身狗的獨木舟也該回你的小山溝溝屹立不倒去了!”“你——”女兒蓉蓉夢中驚醒:“爸,媽——,大過年的,你們鬧花燈呢?”“啊,好乖,你爸他……他,讓傻子——給,摸——了!”“啊!哪個星球的花花傻子?”“花花星球的花花傻子,又夢見他那口花花鐘了!”“啊!花花鐘?爸,什么花花鐘啊?” “好——孩——子——啊——!
咱的老家,在大山里大河東,
村頭上有古松,
古松下有古鐘,
這古鐘就是集結號,
這古鐘就是聚將鐘,
沒有大事鐘不響,
每逢大事準長鳴。
那一年,那口古鐘又敲響,
鄉親們紛紛趕奔大古鐘。
但只見,老支書就在鐘下站,
在懷里抱著一個小男嬰。
他說:‘這孩子,是我撿來的河落(lào)。大河發大水,退水后,在河灘上糞簍里,嗯,怎么發現有個活物哇?仔細一看:啊!孩子!他渾身上下流膿水,眼看就蹬腿。找他的爹娘白費嘴。沒娘的孩子累死鬼!大伙說,咱們是把他留下呢還是把他給扔嘍哇?‘什、什么,扔嘍?鄉親們一聽,當時就炸鍋了:‘哎,我說支書哇,這可是人命啊!沒爹沒娘,大伙當;沒奶,咱們孩子讓;沒錢,摳雞屁股,雞屁股里有銀行!‘對,摳雞屁股!雞屁股里有孩子!都摳去!使勁摳哇!人心齊,泰山移,雞屁股里摳個孩子把握地沒問題,噗噗噗!(往拳心里吐唾液)你瞧好吧!就這樣,這孩子吃了百家奶,老支書抱著他四處求醫,他飽經磨難、歷盡艱險、度盡劫波,闖過了鬼門關,他終于起死又回生!”“啊,這孩子的命,可真大呀!那后來呢?”“后來呀,鄉親們送他上學了,老師給他起名,這乳名啊,就叫小河落。這學名就叫何——鐘——生——!”“啊!他?”“就是爸爸——我呀!”“你!你早咋沒說呀?” “你上學,我上班,一直也沒機會呀!忘不了,鄉親們節衣縮食,一直把我供到高中。更忘不了,那一年的夏天,我和老支書的兒子水生哥蹚河上學。突然,山洪暴發,河水暴漲,我二人被困河中,眼睜睜就要命喪洪峰。那口古鐘又響了,鄉親們紛紛趕奔河東,老支書一馬當先,跳下大水,劈波斬浪撲到急流當中,一把把我托起,推上河東。回身再救水生,不料,一個旋渦卷走水生,冒一冒,沖一沖,眨眼之間影無蹤。‘水——生——哥——!‘兒——子——!
鄉親們撈起水生叫不應,
我雙膝跪地撕肝裂肺放悲聲:
‘支書哇,您舍子救了我的命,
恩重如山天地驚,
今生難報您的情。
從今后,我就是您的親生子,
您生老病死我擔承:
現如今,我盡孝;
您老了,我照應;
您病了,我侍奉;
百年后,我頂喪架靈送到墳塋,我就是您養老送終孝順的親生兒!
那口古鐘又響了,鄉親們敲鑼打鼓歡送鐘河灣第一個大學生。鄉親們為我湊足了學費,給我換上只有過年才穿得上的新衣衫,送我離開鐘河灣。我一步三回首,兩步淚雙流,終于走出大山口,猛回頭,古鐘下的鄉親們還在向我招手——這鏡頭成了永遠的風景,永駐我心頭。就這樣,我進京上了大學。后來,我留在北京發展,終于成了鐘聲集團的大老板。可家鄉至今還沒脫貧,鄉親們紛紛搬離家園,十家九搬,一家沒搬,有個腦血栓。連耗子都不愿留,兔子都不愿站,含著眼淚說再見!鐘河灣眼看成了無人灣!明天,大年初一,那口古鐘又將敲響,鄉親們要選村官,他們盼我回家競選。那是給了我兩次生命,成就了我今天的故鄉啊!我沒少為它捐款,但成效不見!輸血不如造血,我此時不回何時還!(對觀眾)大家說,對嗎?請用掌聲告訴咱!(觀眾回應)好!聽您的!”
就這樣,團圓年,何鐘生別妻離子離北京,歸心似箭故鄉行!
三載春秋彈指去,
鐘河灣早已成了致富星。
又是一年大年夜,
何鐘生進京受獎轉回程。
老支書舉杯為他來慶賀,
手端著酒杯又傷情:
“好孩子,你舍小家來為大家,
鄉親們怎能不把你心疼?”
話音未落,猛聽得古鐘又響起,
爺兒兩個隨鄉親趕奔大古鐘。
但只見,母女二人鐘下站,
女兒蓉蓉喊高聲:
(白)“爸——爸——!
媽媽回家來創業,
不知您歡迎不歡迎?”
鄉親們聞聽齊聲喊:
(白)“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啊……”“嘩——”
一霎時,歡慶的人海又沸騰……看來日,夫妻攜手花更艷,
喜迎那、全面小康滿園紅。
創作構想:
為慶祝建黨9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遼寧省文聯、遼寧省曲協于2016年10月主辦了“向黨匯報”遼寧省優秀曲藝節目調演。調演通知:作品要求踐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鮮明、積極向上,富有時代氣息,彰顯時代精神。我突然想起自2014年便開始構思的那篇作品。
我家房后山上有一養雞專業戶,戶主乳名叫河落。聽鄉親們說,他是一老漢從河灘上撿來的。那是生產隊大鍋飯時期,家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花錢靠摳雞屁股。老漢是一老光棍,家里窮得連耗子都不待,這孩子咋養?生產隊長知道了,開會決定集體養活這孩子。現在他成了養雞專業戶,有了孫子當了爺爺。他懂得報恩,每年過年,他挨家挨戶送雞蛋,一家不落。他的故事在我的心里裝了好幾年,一直想把它寫出來,但一直未能成篇。
有一年回故鄉山東演出,聽老鄉講了老支書的故事:他的兒子和一孤兒放學回家被困河中,他去營救,一把把那孤兒托起,推上岸來,回身再救兒子,兒子卻被大水沖走了……后來,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先救自己的兒子?他說:“兒子是我自己的兒子,孤兒是全村人的兒子,是全村父老養大的。如果孤兒有閃失,全村人這些年就白操心費力了!我怎么向父老鄉親們交代呀!”
這兩個故事中的人物是那么親切,那么樸實。在他們身上有好多相同之處,舍己救人,虧己待人,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我再次有了創作沖動:河落與孤兒,生產隊長與老支書,他們紛紛向我走來,與我對話……我幾次動筆,卻又幾次擱筆。我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一次,我采訪一位企業家,他放棄了出國擴大企業的良機,回家鄉帶領鄉親致富,使家鄉由窮山溝變成了金銀川……我的眼前一亮,我要寫的作品可以成篇了。回家后,我馬上寫下了創作構想,并寫出了作品片斷。這就是《常夢鐘聲》。當然,數易其稿,不斷修改,直至調演演出前。它的初稿是大年三十下午,我在河邊說唱出來的,唱了個淚流滿面……它首先感動我自己了。為了檢驗演出效果,我利用送戲下鄉的機會,拿它壓場,(沒弦,只好改說快板書、唱竹板書)受到熱烈歡迎,鄉親們說“這個節目好!常夢鐘聲,才能不忘初心!”“我們那,也有這事……”
后來,它在遼寧省第二屆曲藝骨干研修班上得到了專家的肯定與叫好。再后來,它獲得“向黨匯報”遼寧省第四屆優秀曲藝節目調演節目金獎,受到評委、同行、現場觀眾的高度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