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
2015年,為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曲藝事業,提升曲藝藝術的創作和表演水平,培養曲藝創作和表演人才,由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主辦,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中心、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承辦的“2015中國文聯文藝培訓志愿服務項目曲藝培訓班”先后前往山東濟南,四川德陽、遂寧、岳池,內蒙烏海,陜西安塞、橫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部,山東青島舉辦了六期培訓班,每到一處,都深切體會到當地學員們的熱情與強烈的求知欲望。此次培訓班于今年“5·23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主題活動期間在濟南拉開帷幕,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歷史文化名城青島圓滿收官,回顧歷時數月走過的幾站,其中既有山東濟南、青島等基礎深厚、氛圍濃郁的曲藝重鎮;也有四川岳池等發展勢頭正勁的新興曲藝之鄉;還有內蒙烏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等這樣有待于開發,極具發展潛力的新陣地。
培訓班的舉辦是順應時代潮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中央文明委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要求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將“三嚴三實”化為求真務實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就是要始終立足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改革發展的實際,堅持科學發展,多做打基礎、增后勁、利長遠的工作。就曲藝而言,基層有不少民間演出團體和曲藝愛好者,但是在理論素養、創作水平、表演能力上還有差距,與曲藝名家面對面交流求教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通過聘請曲藝名家現場指導和短期集中培訓,不僅可以開拓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水平,而且可以使他們所學進一步傳遞給其他的愛好者,帶動當地曲藝事業的健康發展。2015年度曲藝培訓班的輻射范圍相較2014年,更加側重于西北地區,更加著力于關注所到之地的曲藝生態環境和曲藝生存狀況,在正式啟動實施之前,更加重視嚴謹地調查研究和前期準備。因此,今年培訓的根本目的較之以往有所不同,目標有所提升,不僅是要送文化,更重要的是種文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扎根于基層,讓當地曲藝種子生根發芽成長,力圖打造出一件件優秀的作品,培養出一支支不走的曲藝隊伍。
縱觀本年度培訓開展情況,其中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有在未來仍需進一步完善的不足:
一、志愿服務,滿足基層需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中國文聯聯合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按照“文藝惠民、文藝為民、文藝樂民”志愿服務的宗旨,開展的一系列曲藝培訓志愿服務活動,正是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活動從前期準備到落地實施的各個環節與細節中,無處不體現著志原服務的宗旨,充分傾聽基層的愿望與心聲,盡最大努力滿足基層需求。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名譽主席、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在培訓青島站開班儀式上說:“曲藝,來源于民間、成熟于民間,民間有眾多優秀曲藝人才和曲藝愛好者。中國文聯曲藝藝術中心和各級地方領導正是抓住了這一關鍵所在,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素養深厚的知名藝術家、專家、學者,對基層曲藝工作者進行集中培訓與講座,從曲藝藝術表現形式、創作規律、表演技巧、舞臺上的藝術語言運用和角色塑造,文化領域的最新動態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輔導,進而推動基層曲藝藝術的發展。”她認為,正因為充分傾聽了基層的需求,并且為之進行了周密細致的籌備進而落實工作,培訓班的舉辦才能受到基層廣大曲藝工作者和愛好者的熱烈歡迎和衷心喜愛,為當地曲藝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全國曲藝小劇場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委員、相聲表演藝術家李立山是唯一一位全程授課的老師。李老師是位有心人,每一站培訓班結束之后,他都會結交不少學員朋友,與他們討論關于培訓的話題,就課程設置、授課模式等等征求他們的意見。這個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從去年培訓班第一站廈門至今,培訓的必要性無容置疑。這并不是套話和客氣話,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需要。
來自山東省平原縣文化藝術中心的學員姚翠翠于今年參加了濟南、青島兩地的培訓。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的她原本是學習聲樂專業的,半路出家接觸曲藝,起初是因為單位的曲藝人才空缺。雖然有藝術基礎,又肯鉆研,但卻總是不得法,參加培訓班成為她從藝經歷中的轉折點,“這個班是我接觸曲藝以來參加的最高規格的一個班。過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經過這些當今曲藝界名家們的指點,一下子豁然開朗了。特別是在濟南,張志寬老師的授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講解段子非常細致,以《孟宗哭筍》為例,逐字逐句一一講解,甚至精確到哪里該輕哪里該重,令我受益匪淺。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我們真的很珍惜。”
來自山東省即墨市通濟小學的學員申振柱,本職工作是一名英語教師。對山東快書藝術的鐘愛使他寧肯犧牲業余休息時間,排除困難相繼參加了聊城、濟南、青島的三次培訓。“原來只是在自己的小國子里,沒有走出來。通過參加培訓,讓我時有恍然大悟之感。”楊菲老師的北方鼓曲欣賞課給包括他在內的眾多學員留下深刻印象,“我感到曲藝藝術博大精深并且貼近我們的生活。授課當中有很多講解非常形象生動,讓人過耳難忘。比如楊菲老師用吹羽毛來形容演唱鼓曲時的氣息運用,使人聯想到羽毛的形狀,羽毛飄舞時流線型的軌跡,于是明白了演唱時氣息的控制方法,特別好。每一位授課老師都是傾囊相授,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對藝術的忠誠信仰令我折服和感動。不僅如此,他們講授的知識往往是過去我們不了解或了解并不充分的,換句話講,正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
二、教學相長,點燃交流熱情。
本年度培訓在師資陣容上體現了組織者的空前重視,集合了張志寬、高洪勝、
李立山、高玉琮、孫立生、彭俐、王連成、楊菲、馮繼唐、陳嘉陡、王文水老師,分別立足不同的研究領域設置課程。與培訓學員交流過程中,老師們傾盡全力,學員們孜孜以求,雙方以最大的熱情積極互動,教學相長,交流熱情高漲。
山東省曲協主席,曲藝作家、評論家孫立生作為授課教師之一諳熟曲藝“把點開活”的特點,總能在第一時間抓住聽眾的興趣點,層層展開,娓娓道來。他講授的《曲藝的四梁八柱》《曲藝藝術的價值取向》等課題受到學員們的熱烈歡迎并且很有“后勁”,在曲藝人的微博和朋友國中被頻頻轉發。一個人的熱情是有限的,但被點燃的熱情是熱力無限的。孫立生認為,“我們是一粒火種,用自己思考的觀點和研究的熱情去點燃別人的熱情,盡努力去感染別人,點燃周圍的更大熱情。大家形成一個火堆,一起燃燒,力量是無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人在教育上有很有意思的四個字,教學相長,我們在與大家傳播對話的過程中,也必須要提問題,這很重要。現在我們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我們就是要探尋所以然,探尋為什么這樣?我們要不斷地給自己提問題,同時接受學員們、曲壇藝友們的交流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貼近藝術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培訓班的舉辦功不可沒,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對話、交流、溝通、接近的平臺。”
中國曲協山東快書藝術委員會委員、徐州曲協副主席、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王連成在本年度培訓班中的主講命題是《曲藝的形狀》,這個基于他多年研究成果的選題運用系統論、結構學等不同學科理論分析研究曲藝藝術這一對象,很多新鮮的視角和知識是曲藝人以往未曾涉足的。難能可貴的是,很多看似艱深晦澀理論與研究成果,經過王連成老師輔以表演的講解,變得生動有趣,易于接受了。王連成老師認為,培訓班為講受雙方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大家在這個平臺上一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實現自己的價值。與此同時,這個平臺傳遞的是一種溫情和正能量,鼓勵大家對曲藝的熱情生生不息地得以延續,“這個活動要形成一種常態化、制度化的機制,時間久了,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參與這一堂課不一定能夠成為藝術家,也不一定能有新的作品,但我們至少傳遞了一種理念:曲藝原來是這樣偉大,她和其他藝術是并肩站立的。她不光是土生土長,來自鄉土的,還是魅力無窮的,是弘揚真善美的大愛的。互動和交流的機會讓我們欣喜地發現同類,原來有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們在為了曲藝藝術而共同奮斗,這一認識將使曲藝人更加自覺和自信。”
三、積累經驗,促進活態傳承。
培訓所到之地客觀上相當于對當地曲藝的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一次小型的
“摸底”,為當地曲藝人才的培養和曲藝藝術的活態傳承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參考。隨著培訓的深入開展,組織辦班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方式方法也慢慢由面向點集中,為基層服務的指導性和針對性日漸加強。通過不斷實踐和調整,培訓師資結構上更加合理,理論研究、表演、創作等方面均有涉及,與基層的需求基本上實現了對口銜接。授課老師在專業和講授內容上形成互補關系,使培訓的課程設置逐漸趨向合理和立體,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
繼去年舉辦的聊城站之后,今年山東濟南、青島兩地再次承辦兩次培訓。山東省曲協副主席慈建國表示:“今年山東省曲協聯合濟南鐵路局、青島曲協承辦了兩次培訓班。在創作力量方面,發現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年輕人通過聆聽名師授課和下基層演出的鍛煉,藝術上會逐漸成熟起來。濟南培訓班主攻創作,而青島創演班區別于以往,進行了形式上的創新,把培訓和文化惠民演出結合起來,讓更多喜愛曲藝的百姓受益。這兩個培訓班的效益雖然近期內不會明顯地顯現出來,但經過三五年,培訓的成效將會慢慢呈現。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的培訓不是功利的,而是放眼長遠的。”
四、創新方法,探索多元模式。
通過不懈的實踐和探索,本年度培訓所取得的成效顯而易見,然而,為了今后將這項活動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活動各主體仍需要在創新工作方法,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活動模式上下功夫。
李立山老師表示,“在今后的發展中,我認為方式上可以再靈活一點,針對性更強。這就希望將來培訓所到的地方能夠有一些作品展示,這樣教師輔導起來針對性更強;另外希望我們的師資組成能夠更加科學配套,如此能夠更大限度地滿足大家的需求,從而使培訓更富有成效。我希望包括我在內的授課老師們不斷地更新觀念。因為來參與培訓的年輕人居多,那么唯有提醒自己不斷地更新觀念,貼近他們,培訓直接的指導意義才會更強。”
王連成老師認為,“一年的培訓進行下來,由于時間等因素制約,我只能給大家一個整體上的概念,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細化。未來,培訓更加深入的時候,有諸多需要細化到曲藝內部去研究的問題。這一次我們大部分時間在談自己的經驗總結,而今后我認為應該做一些直奔主題的、專題的東西。如此一來,將來我們再見面時,前提是案頭首先要做好。學員要準備好求教的作品,而老師同樣也要做完相應的功課。這對教學雙方的要求都提高了,可能會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們為了共同的目標,樂于這樣的付出。這樣,曲藝的未來才有希望。”
夢想在心,責任在肩,選擇了藝術,就是選擇了辛勞和希望。回顧2015年度中國文聯文藝志愿培訓曲藝培訓班一路前行的堅實腳步,我們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016年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