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和文學大抵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成為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的存在。唱片店和書店也擁有著相似的命運,它們見證了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也在漸行漸遠。但是書墨和黑膠特有的質感,卻成為每種感官獨一無二的記憶。

本期碎樂出品《一音樂 一座城》美國站,資深樂評人&碎樂CEO郝舫和我們一起去美國最大的實體書店Barnes & Noble轉一轉~

在書店里,音樂和電影都被收入表演藝術的專區。從唱片店換到書店,音樂家們搖身一變成了作家——書架上你可以看見Kim Gordon、Chrissie Hynde、Johnny Marr著的自傳。

如果你在書海中選擇困難發作,評論家推薦的專區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幫助。作為資深樂評人的郝爺上來就先給我們推薦了內容偏學術的David Byrne的作品,順便還和我們一起回味了一下前一天的演出。

你會如何描述幸福的感覺呢?可能是夏天吃著冰鎮西瓜,可能是今天賣冰淇淋的小哥哥特別好看——也可能是全世界和音樂有關的雜志整齊擺在你面前。

收錄了Eminam手寫歌詞的書
在這里你總會看見非常多搖滾樂相關的出版物;英文版出版3個月后,在日本會出現相同的甚至裝幀更精致的日語版本,但中文版本在我們的市場中仍是一個空白。另外,關于中國搖滾樂的某個年代的作品或某些作品的深度文化背景剖析上,依然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除了記錄,還有激勵——這也是唱片和書給我們的另一種意義。

對于音樂實體,我們有著很多無法割舍的情緒。唱片或是書本,實現它們想要表達的自由,我們還要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