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微博上流傳著一對外國父母給小寶寶聽悲傷的音樂,小寶寶一會就哭了,聽歡快的音樂,小寶寶很快就笑了的視頻。很多剛剛成為父母的年輕人,也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給小寶寶放歡快音樂的時候,小寶寶會不由自主的蹬著小腿,揮著小手,甚至發出咯咯的笑聲。

這些可以證明孩子在嬰兒時期,主要是通過視覺與聽覺來感受這個世界,感受身邊人情緒的好壞,并且他們喜歡身邊的歡快的音樂,音樂能夠帶動他們的情緒。
當小寶寶2-5歲的時候,如果他們聽到節奏感強,歡快的音樂,他們會不自覺的跟著音樂的節拍跳動,自嗨,甚至還會跟著唱起來。這是孩子與生俱來的音樂感,在他們小的時候,會通過天性,無憂無慮地釋放出來。
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一定的認知的和自我意識,以及身邊分散注意力的東西增多,大部分孩子自身原有的音樂能力就會逐漸減弱。但是如果家長能夠繼續引導孩子,讓孩子不斷的接觸音樂,孩子自身具有的天賦,可能就會被挖掘出來。
在嬰幼兒階段,如何讓孩子挖掘孩子的音樂天賦呢?德國的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提出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全世界三大音樂教學體系之一,這一體系主要是針對兒童音樂教育。鼓勵孩子回歸于人性的最原始的狀態,將音樂與舞蹈與語言結合在一起。
奧爾夫音樂以拍、打為主,稱之為打擊樂,這一類音樂在歐美地區的家庭與校園中非常普遍。而在中國家庭以及學校對孩子的音樂教育大部分是唱歌、樂理,讓孩子動起手來,在音樂中真正激發自己情感,激發自己潛能的音樂教育方式是很少的。
年前印度一部關于家庭親情與音樂的電影《神秘巨星》,感動熒屏。在小女孩6歲的時候,母親送給她一把小提琴,激起了她音樂的天賦,到她長大上了高中,也一直背著反對自己的父親,練習著唱歌與創作,最后她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歌手。
一個孩子的音樂天賦是從小就有的,如果想激發他們,需要從小就一直讓孩子接觸音樂,在玩耍中喜歡音樂,在生活中創作音樂。如奧爾夫音樂教育法一樣,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對音樂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