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琳
【摘 要】舞蹈是人類歷史中最為古老藝術形式之一,是以人肢體語言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達舞者感情綜合性藝術。舞蹈以肢體為媒介通過“時、空、力、氣”將動作進行轉化;通過“注入、積蓄、爆發”將內心情感融入其中。舞者要想要真正領悟到舞蹈表演中表演精髓及深層含義,就要將內心情感與技巧、動作、造型統一結合,從而做到舞蹈本身精髓及獨有藝術價值“身心合一”。 本文首先闡述了“身心合一”基本概念及其辯證關系;再從“身”“心”及其統一的重要性及作用進行論述;最后,結合自身經驗,從方法及實踐兩個方面提出見解。為舞者實現“身心合一”打下堅實基礎,以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關鍵詞】舞蹈表演;“身心合一”;肢體動作;內心情感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117-03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舞蹈屬于八大藝術之一,是一門通過身體語匯來傳情達意的藝術。現如今,許多舞蹈家在編創舞蹈作品過程中,良好運用動作與情感有機統一辯證關系,展現出舞蹈藝術獨有高度與深度。而許多專業舞蹈演員,利用自身的肢體語匯及內心情感塑造藝術形象并傳達出舞蹈編導對于作品本身所要表現的情感意境和藝術構思,更無法進行演員二度創作,無法感染與震撼觀眾。
因此,當舞蹈演員接受到舞蹈作品或舞劇時,如何將“身心合一”運用淋漓盡致,使之達到表演極高境界,這對于舞蹈專業相關從業者來說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課題。本文將基于多方面舞蹈理論,將其提煉、整合,提供理論基礎;再結合自身經驗,為培養更多優秀的舞蹈演員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實踐見解。
二、論文相關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在我所查閱的研究成果中已有一些專著、文章對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與內外兼修進行了具體論述與其相關論點。
對于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研究相關專著較少,大多都是在舞蹈表演美學、心理學、教育學、心理學、創編等領域進行研究。如平心的《舞蹈心理學》,從舞蹈本體和心理學角度,將舞蹈情感、舞蹈動作等作為研究對象;再如從姚永全的《舞蹈表演藝術》中,讓我對舞蹈及其中動作與情感的部分有一個系統認識與了解。國外對于表演理論的研究成果也較多,都為戲劇表演的理論,但關于舞蹈表演的理論研究很少。
但除此之外,許多文獻資料還是具有重要參考及研究價值的。如扈笛的《論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與“內外兼修”》中,將“身心合一”與“內外兼修”的關系、必要性等方面進行闡述和研究,鑒于以上,我從中提取并借鑒了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部分,再結合自身經驗進行思考、總結。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在收集資料過程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獻調查法及經驗總結法。第一,文獻資料調查法。搜集出大量關于舞蹈表演、動作情感及舞蹈的“身心合一”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為本文提供堅實理論基礎。第二,經驗總結法。根據自己所學大量關于舞蹈表演專業內容及舞臺表演實踐進行分析和總結,并提出自身觀點與見解。
四、難點及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對于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相關研究著作與文獻理論較為豐富,實踐方法方面少,而理論與實踐應相互并行、相互促進與作用。因此,本人介于自身經驗基礎并結合理論研究,對其在實踐中如何運用給予一些觀點與建議。
五、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概念及關系
舞蹈是一門表演藝術,通過肢體語言把抽象情感具體化,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舞者需要通過加工、提煉、美化、將肢體有組織的、有選擇性形成動態,并運用“時間、空間、力量、氣息”去傳達內心情感;利用面部表情,融入音樂、服裝、道具、燈光、美術等多種藝術類型的藝術因素,從而產生出一門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不同于其它藝術的綜合性藝術。
(一)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概念
“身心合一”是中國哲學所崇尚的。所謂“身心合一”,指的是精神和肉體的高度統一,精神能夠感受到身體存在,并打通精神與肉體之間的連通通道,使兩者統攝于統一整體中。①
在舞蹈中來說就是舞者將內心的感受與其動作的過程相統一結合,實現肉體與靈魂高度統一。分開解釋,“身”就是外部肢體的動作運動過程、靜態的姿態造型及技術技巧等一系列肢體語言;“心”就是從內心發出的認知、情緒及情感。
(二)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辯證關系
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是辯證統一關系,通俗的來說,就是技巧動作與情感和諧統一的關系。舞蹈的美感不是說僅僅只靠幾個技巧和動作就能完成的,如此一來就會轉換為雜技藝術;舞蹈也并非只是空談情感,只有情感而不運用身體,那么在舞臺上將會變為“啞劇”。
舞者在每一個動作的過程中,都要注入情感,賦予舞蹈肢體語言新的生命。舞蹈不同于其它藝術形式,它雖無聲,卻能表達出強烈又細膩的情感。肢體動作是情感的載體,而情感便成為了肢體動作的靈魂,只有將技巧動作與內心情感相統一結合,才能發揮出舞蹈表演藝術本身的作用與魅力。
六、“身”、“心”和二者統一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一)“身”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舞蹈是肢體運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表演藝術,肢體有著極強的開發性和未知的可能性,動作的力量、柔韌性、靈敏度、風格性、動律等好壞,直接影響了作品呈現好壞的程度與效果。因此,舞者能夠通過肢體表現來一一傳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它在傳遞情感的方面起到了絕對的作用。
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技巧動作對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舞者通過運用不同的技術技巧,使舞蹈的可觀賞性大大的提升。但編排不要為了技巧而技巧,不要僅僅只有高難度的技術技巧,更應該注意技巧也是為為作品、為舞蹈本身而服務的。
(二)“心”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在舞蹈藝術中,“情”是貫穿其一切的靈魂所在,拋棄它,舞蹈就不再是舞蹈。舞蹈在表達思想及情感的方面,是極為重要并具有極大作用的。
情感的表現有助于舞蹈作品主題展現,每個舞蹈作品都有其編導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情感。在舞蹈作品的演繹中,良好的舞蹈基礎和技術技巧都要以情感為前提,才能表達舞蹈本身的藝術性。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本身就是和觀眾心靈連接的一個紐帶,將情感不斷地貫穿于整個表演當中,才能和觀眾進行心靈上的溝通,使舞蹈具備最足的感染力和震懾力。
總之,情感表現是舞蹈的基礎、和靈魂。它影響著舞蹈的主題思想、人物塑造等等。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要將情感靈活運用至其中,才能正確的詮釋人物角色,讓欣賞者得以享受。
(三)二者統一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呂藝生教授在書中寫到:“舞蹈藝術不借助其它任何東西幫助,而只依靠人自身——包括肉體和精神,創造一種獨特的藝術。”②
因此,技巧動作和內心情感二者都是舞蹈表演的關鍵要素,必須要將二者和諧統一以達到“技藝合一”并升華至“身心合一”。例如,舞蹈《孔乙己》是根據魯迅先生代表作之一的《孔乙己》為創作背景,而舞者巧妙的將人物形象通過肢體語言和內心情感準確清晰塑造出來,使觀眾認為“孔乙己”像靈活再現一般。具體來說,二者諧和統一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肢體動作與內心情感的和諧統一能夠滿足舞蹈藝術形式的需求
舞蹈是一門通過身體傳達真情實感、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它不是只靠情感營造就能表現出來的,也不是只靠肢體動作展現。
2.肢體動作與內心情感的和諧統一是能夠滿足欣賞者對舞蹈藝術的需求
對于舞蹈藝術來說,它在眾多藝術中最獨特的一點是:通過肢體語言去傳遞內心情感。在觀眾欣賞舞蹈時,往往都希望能夠感受到這種藝術帶來的視覺盛宴。
如果舞者在舞蹈表演中一味地只去追求外形和技巧的難度,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情感和演員的自我釋放,那么觀眾也很難在舞蹈藝術中產生情感共鳴。而舞者在舞蹈表演中一味地給觀眾灌輸情感,而忽視肢體運用,觀眾會認為,看一場舞劇還不如看一場話劇有趣。無論是缺少哪個方面,都會使觀眾得不到最好享受。
七、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運用及實踐的策略
在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是必不可缺的,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在意識到重要性后,如何在表演中運用,在舞臺上實踐,才是最應該解決的實際性問題。
(一)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運用策略
1.動作與面部表情的有機統一
面部是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演員在表演時面無表情或面部僵硬,不僅無法傳達內心情感,更會使觀眾失去興趣,這樣的演員是不具備表演素質的。因此,加強舞蹈演員面部表情的訓練尤為重要。
第一,加強面部表情的訓練。將口腔張至極限,舌頭伸出于嘴外,進行360度繞圈等一系列面部運動方法。并且要感受面部表情的“喜、怒、憂、思、悲”等主要表現。每個人的五官不同,自然各個五官所要傳達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可以對著鏡子練習自己最能打動觀眾并最符合作品中和舞臺上的情感表達的表情。第二,舞蹈表演最終呈現的是舞臺無聲藝術,在舞臺上,演員是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因此,需要面部表情收放自如,適當夸張。在訓練中,它不僅只是靠面部運用的練習,更重要的是需要生活中點滴的積累和用心的感受。
2.動作與眼神的有機統一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舞蹈表演中,我們通常所說的“神韻”就是眼神,有了眼神的助力,表演就會更具感染力。例如民族民間舞中的維族舞,如果去掉眼神,那么風格性就會大大減弱。因此,眼睛在情感表達和訓練中必不可少。
第一,定眼訓練。將眼睛集中盯住一個點不動,睜到最大,通過長期練習,可使眼睛變得更加有神。第二,轉眼訓練。可閉眼或睜眼,順時或逆時針將眼珠轉圈,走最遠的路線。
3.動作與節奏的有機統一
中國舞蹈一代宗師吳曉邦先生認為:“舞蹈表情有剛柔粗細、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之分,人的感情都是在這十二個字的對比中進行的”。③
節奏,也是我們表現情感的途徑之一,舞蹈的節奏感必須通過肢體運動去體現。節奏的強弱、舒緩,速度幅度的變化的不同,都能表達不同的情感,展現不同的人物形象。
因此,舞者要根據作品變化,敏感處理節奏,并培養節奏感,與肢體相配合,才能完整的表達作品,正確的刻畫人物形象,給舞蹈賦予生命力。
(二)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實踐策略
1.理解作品內涵
舞者對舞蹈作品理解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呈現和表演好壞,分析作品是舞蹈演員必做的一部分。然而,一些演員在拿到一個舞蹈作品時,只是將動作模棱兩可的學下來,以為已經完成作品,那么會只有“形”,沒有任何的生命力和藝術性可言。因此,舞者對舞蹈作品了解、分析十分重要。首先我們要分析作品創作背景,中心思想,作者創作理念及情感表達,再配合肢體動作更加深入的情感,表達作者情感。
2.提高舞臺掌控能力
舞臺掌握能力是舞蹈演員最為重要的能力,因為舞蹈表演是舞臺藝術中的其中一種,而提高它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離不開“身”與“心”,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肢體語言及內心情感的表現力。
第一,需要扎實基本功和出色的身體條件為基礎,專業功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舞蹈演員在舞臺上發揮穩定性和表現力。
第二,對音樂和節奏把握至關重要,將音樂、節奏和動作情感融入身體。
第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生活、思想素養,藝術素質,表演素質和心理素質。
第四,氣場形成與培養。舞者的強大氣場,來源于氣息運用,因此這需要長時間訓練而成。
第五,舞臺感覺。這是舞者在舞臺上對其表演的環境、對手、舞伴、觀眾的感覺。
3.二度創作
舞蹈的二度創作就是在編導一度創作出的作品基礎上,通過舞者對作品的理性分析,再通過感性注入情感。不同的演員在同一時間所呈現舞蹈作品會不同,同一舞者在不同的時間也會給作品帶來一個嶄新的面貌。二度創作能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和藝術張力,使演員與作品融為一體。因此,舞蹈表演的二度創作能力,是舞蹈演員必須提高和掌握的,同時也能鍛煉“身心合一”的能力。
4.積累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
舞者應該珍惜每一次在舞臺上的機會,并從中總結經驗。比如,這次我的失誤是由什么導致的;我所獲得的掌聲、鮮花和贊美是來自哪個方面的。舞臺表演的經驗,是由多次舞臺經歷組成。在舞臺上要永遠以“身心合一”的理念去提高自我,并從中去找問題,切不可出現只顧一頭的現象。
八、結語
舞者在舞蹈表演中將“身心合一”運用到淋漓盡致,以至于達到舞蹈藝術的極高境界。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是舞者通過內心的情動,以身體為載體來體驗并塑造人物角色的異同的過程,而“身心合一”還需要“技藝合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共同融入以完成。在舞蹈表演中,只是認識理解“身心合一”的理論概念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加以實踐訓練。而在訓練中,我們的關注點不能只是對舞蹈的基本技術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演員將“動作與節奏統一”“提高舞臺掌控能力”等一系列實踐運用能力。
本文通過筆者平時的學習和所積累的經驗,從中總結出對“身心合一”的認識理解及其實踐運用的策略,以更好的幫助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中,對其達到極高境界有一個深刻清晰的認識和糾正,使之成為自己舞蹈生涯中的衡量標準。
通過文中對舞蹈表演“身心合一”闡述,我認為無論是即將成為或是在舞臺上有著多年經驗的舞者,還是新時代的舞蹈教育者,都應該對舞蹈表演現所失衡的局面激出一些啟發和反思,從而共同努力以達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
注釋:
①馬靜.論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與“內外兼修”[J]戲劇之家,2015-10-23.
②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③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美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
[2]姚永全.舞蹈表演藝術[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馬晨.石偉.周琳琳.舞蹈表演理論及其實踐藝術[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年.
[5]扈笛.論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與“內外兼修”[D].吉林藝術學院,2012年.
[6]林藝星.論舞蹈表演中動作與情感表達的關系[J].赤子(中旬).2014年.
[7]羅列詩.論舞蹈表演中技巧動作與內心情感的和諧統一[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
[8]孫琳芳.淺析舞蹈表演的內心外化[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
[9]顏焱.談舞蹈演員的內心情感與外在體現[J].舞蹈.2015年.
[10]何甲麒.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初探[J].戲劇之家.2016年.
[11]張妍妍.舞蹈表演中的動作與情感表達[J].戲劇之家.2017年.
[12]石雪函.論舞蹈表演能力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D].北京舞蹈學院.2014年.
[13]劉彥成.淺談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與“影視表演”中運用的異同[J].大眾文藝.2013年.
[14]王蓓蓓.舞蹈節奏與節奏感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
[15]莊廣明.舞蹈表演藝術的二度創作[J].大眾文藝.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