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工人成省級 非遺傳承人
趙丹
【摘 要】冠縣蛤蟆嗡是山東民間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形式,流傳至今,依然歷久彌新,其內容和形式都根植于群眾生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教育價值和傳承價值。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多方面沖擊,保護冠縣蛤蟆嗡這一瀕危劇種迫在眉睫。本文將從蛤蟆嗡的傳承與保護為出發點,從學校活態傳承、數字化建設等方面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蛤蟆嗡。
【關鍵詞】蛤蟆嗡;傳承;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023-02
一、冠縣小戲蛤蟆嗡的起源
蛤蟆嗡這一地方小戲歷史上流行于山西夏縣、河北曲周、河南南陽、山東冠縣四個地區。清末民初,四省交界地區的小戲小調與當地方言習俗融合,形成一種音樂伴奏和唱腔特點猶如蛙鳴的特殊劇種,被稱之為“蛤蟆嗡”。四省都有同名的小戲但是由于地域文化以及民俗融合使得四個地區的蛤蟆嗡發展從音樂唱腔、板式、曲牌及傳統劇目等各不相同。
二、冠縣小戲蛤蟆嗡的發展現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認為:“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口傳心記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現在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生態的改變,農耕文化孕育的民間文化正遭到毀滅性重創,可以說,如果傳承斷裂,很多文化遺產也隨之斷絕。”因此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給我們帶來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地方小戲冠縣蛤蟆嗡的發展面臨以下的問題:
(一)相關單位重申報,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開展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打上了政績、形式主義和商業利益的印記,致使在一定時期內,“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仍然大量存在且存在愈演愈烈的趨勢。且不同的非遺項目其難易程度與傳承方式不盡相同,非遺項目保護不均衡且經費嚴重不足對蛤蟆嗡的傳承和發展極為不利。
(二)表演形式單一,社會引導力量弱。冠縣蛤蟆嗡以演員的演唱和蛤蟆嗡板胡的伴奏為主要演出形式,演奏者使用的伴奏樂器單一、表演者行當道具樸素、演出場所簡易、留存劇目較少等種種原因整合起來對蛤蟆嗡的傳承與保護不利。
(三)冠縣蛤蟆嗡傳承人難以為繼。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皆以老人居多,因其素質較低觀念落后或年齡偏大等,加之地方劇團經費投入不足、藝人老齡化嚴重、演藝人員出現隔代斷層以及演員青黃不接等原因致使蛤蟆嗡這一地方特色小戲發展萎靡甚至瀕臨失傳。
三、保護蛤蟆嗡的重要意義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向云駒曾有過精辟的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更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蛤蟆嗡具有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蛤蟆嗡是山東冠縣極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小戲,因其主奏樂器酷似蛙鳴而被認知,蛤蟆嗡以其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通俗易懂的板腔體結構、質樸的唱詞和濃厚鄉土風味的方言反映生活,使得當地的人們產生認同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質和修養、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
蛤蟆嗡具有提升文化素養的教育作用。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開始追求文明、高尚、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蛤蟆嗡的演唱素材則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過一個個通俗的故事向受眾表達人生哲理和道德倫理的情節,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可以被群眾接受,以這種方式有助于形成尊師敬長的氛圍,達到教化的目的。
蛤蟆嗡具有歷史傳承性。蛤蟆嗡是根植于民間的土生土長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創作素材源自生活,反映當地的風俗人情,通過生動活潑口語化的表演來講述生活,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
四、“非遺”蛤蟆嗡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冠縣蛤蟆嗡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戲曲,根植于農村、成長在基層、發展在農村藝人中,因此它的方方面面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蛤蟆嗡的發展陷入多重的困境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從外部環境分析,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外來文化而忽略了本土文化。其次,從內部而言,究其本身,由于蛤蟆嗡這一小戲本身就是自發性的,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自負盈虧,相關單位重申報、輕保護,對于資金和管理的意識較差,因此發展緩慢。因此在筆者看來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挖掘文化背景、打造品牌優勢,推進人文旅游。山東冠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于山東省最西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這里被譽為魯西北的小延安,是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千古圣丐武訓、著名清末農民起義領袖宋景詩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冠縣全境地勢平坦,黃河故道縱貫縣境,物資豐富,交通便利。通過政策支持、節慶活動、招商引資等渠道保護和發展蛤蟆嗡,使之成為冠縣拉動非物質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
(二)學校教育開設蛤蟆嗡專業課程。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談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冠縣蛤蟆嗡是山東地方戲曲的優秀代表,其鮮明的地域性和質樸近人的唱詞都體現著其本身的特色,因此,在山東各高校應被重視起來。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以其新潮、獨特的方式廣受人們的喜愛,而我國的地方戲曲則因為難以順應時代的潮流且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和發達國家文化抗衡。國家文化部大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的號召,因此,在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課,從學生方面入手,邀請老藝人來校授課、讓學生學習蛤蟆嗡的基礎知識和表演技巧,利用學校活態保護制度進行傳承使得這一傳統戲曲可以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三)注重數字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屬于文化資源的一部分,我國的非遺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且傳承人的經濟基礎得不到保障,致使各種琳瑯寶貴的非遺逐漸被人遺忘,因此必須借用新媒體的力量增加非遺的曝光與知名度。筆者認為,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利用傳統媒體即報紙、期刊、電視、圖書、廣播等對非遺蛤蟆嗡進行宣傳,使人們了解非遺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增強人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提高人們的傳承能力;二是利用現代新媒體的優勢宣傳蛤蟆嗡,利用網絡、手機、移動互聯網、博客、微博、、移動傳媒等新媒體構建立體化傳播渠道,利用新媒介的快速傳播特性,通過交互立體的傳播渠道,全方位對大眾進行滲透,培養文化自醒意識,從而讓廣大受眾自動自發地去保護和弘揚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
五、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植根于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傳承和延續著中華民族千百年生活和文化方式,針對蛤蟆嗡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我們應當發散思維,努力從多個方面和角度考慮并解決問題,積極利用政府保護和扶植政策優勢為蛤蟆嗡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傳承人的培養、豐富表演形式、利用新型手段宣傳等方面入手對蛤蟆嗡進行傳承和發展,增加人們對蛤蟆嗡的了解,使非遺蛤蟆嗡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小戲可以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75.
[2]李群.傳統戲劇[M].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2008.
[3]高鼎鑄.山東戲曲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楊文靜.消失在田野上的音樂小溪---山東民間小戲蛤蟆嗡研究[D].南京航天航空大學,2008.
[5]薛藝兵.在音樂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