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模式效果 重視國際論壇在傳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作用 -內容 ...
于曉華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構建京劇藝術對外傳播的科學模式,結合當下京劇藝術對外傳播的現狀和問題為主要依據,綜合整理京劇對外傳播文本,同時注重文本翻譯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希望研究能推動我國京劇藝術對外傳播,弘揚我國優秀文化。
【關鍵詞】京劇藝術;對外傳播;科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51-01
我國京劇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國粹,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京劇歸屬于中國,還歸屬于世界,深受各族人民喜愛,是我國傳統戲劇藝術的主要代表。由于我國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怎樣在現代化語境中尋求并構建京劇藝術對外傳播模式成為了當前藝術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京劇藝術對外傳播的現狀
在傳統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京劇扮演先驅角色。從梅蘭芳大師的訪日演出、訪問美國,再到程硯秋的訪歐活動,京劇通過自身獨特的魅力將我國傳統文化在國際的地位提高。新中國成立后,京劇依舊承擔著對外傳播的作用,并取得顯著成效。一直以來,京劇藝術的對外傳播都是通過舞臺形式開展,通過實際演出的方式多角度展示京劇舞臺藝術,使國外觀眾對京劇藝術直觀了解,為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公眾對京劇藝術的認識與了解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對外傳播進程的加快,單單依靠演出的傳播形式是無法滿足現代群眾實際需求的,應該將京劇藝術著作譯成外文,從而取得較佳傳播效果,但是當前我國所翻譯的文本較匱乏。所以,增強對京劇文本的翻譯工作,推動演出同文本并重,構建科學的對外傳播模式至關重要。
二、以“綜合”方式整理京劇對外傳播文本
利用文本記錄京劇的藝術面貌,逐漸成為了當前一種十分重要的想法。1937-1940年,我國京劇劇作家潘俠風所編撰的《舊劇集成》,就轉變了以往京劇劇本唱念詞句的面貌,形成以研究者學習為中心,對文學劇本記錄的同時添加曲譜,并附加一些服飾介紹與舞臺動作,為專業劇團與票社的排演提供了極大便利。自新中國成立之后,因循著以劇目為中心的編寫思路,將《舊劇集成》轉變成《京劇集成》,直至今天,依舊需要完備京劇舞臺藝術資料。
京劇藝術包含文化層與藝術層的疊加、融合以及積累,無論從哪個層面進行研究,都能夠編制成巨著。目前我國的京劇劇本、音樂以及舞臺美術的著作有很多,如果只注重劇本與唱詞,無異于坐井觀天,遠遠不能將京劇藝術的魅力充分展現。面對此種深邃的藝術,要保障全面性,不能觀其一隅,要平衡“博而全”與“專而精”二者關系,這是京劇對外傳播的前提條件,也是根本要素。
三、注重文本翻譯,突破語言障礙
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語言往往是一種無法逾越的障礙。如果不高效解決語言問題,會導致不同文化環境下的群眾想要了解京劇卻無從下手,更會錯誤理解文本細節以及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這是當前京劇傳播工作者需重點注重的問題。
其實很早就有對我國京劇劇本進行翻譯的嘗試,比如在2006年我國出版了《王寶釧》全本英文譯本,由我國熊式一教授翻譯。該翻譯教授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就將我國曲劇經濟推向了國際,此譯本至問世以來,被翻譯成了多種語言,老而彌堅。該成功案例真實反映了翻譯對我國京劇藝術對外傳播的作用。
不論是我國研究者與京劇藝術工作人員,還是國外的研究人員與愛好者,皆遇到語言不通的難題,尤其是鑲嵌在固定藝術格式中的詞匯。一直以來,英譯內容的京劇文本,部分因編寫翻譯條件受限,或是因為太過簡約而丟掉了原著美感。近些年出版的京劇對外傳播的文獻中,就有諸多京劇劇名翻譯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國外學者不能有效體會京劇藝術內涵。比如,《失空斬》被翻譯成“An Absentee Staff”,若是對其直譯的話,發現其是“一個缺席的員工”的意思。再比如,《碧波仙子》被翻譯成“A Fairy”,而若是對其直譯的話,發現其是“一個仙女”的意識。劇名的錯誤翻譯,導致劇目失去內涵,導致我國國粹的魅力被淹沒。通過上述翻譯能夠切實看出,不完整的翻譯對京劇藝術的對外傳播影響巨大,不但影響國家學者的研究,還會使其傳播受到影響,因此怎樣對我國京劇藝術文本進行優質翻譯,成為了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探索與研究,才能將當下一些所存在的問題切實優化,推動我國京劇藝術對外傳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因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化進程加快,促使了京劇藝術走出國門。而若想對外科學傳播京劇藝術,需構建良好的傳播模式,通過保障對外傳播模式的科學性,來提高京劇藝術對外傳播效率,推進我國京劇藝術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孫穎.對外文化交流視域下京劇專門用途英語翻譯實踐探析[J].四川戲劇,2016(09):40-44.
[2]孫萍.構建演出文本并重的京劇藝術對外傳播模式[J].中國出版,2015(12)61-63.
[3]李偉銘.舊學新知:博物畫與近代寫實主義思潮—以高劍父與日本的關系為中心[C].古道西風·高劍父、劉奎齡、陶冷月.廣東省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合編,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