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音樂美學的歷史與發展.pdf
楊斯童
【摘 要】中華音樂是一種蘊含著豐富情感的藝術形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通過音樂來表達情感的審美。音樂的傳播發展就是音樂從美育發展到美學的發展,中華音樂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了中華美學的精神,中華音樂美學的發展提升了音樂的藝術性和審美性。
【關鍵詞】中華音樂;美學;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57-02
中華音樂具有豐富的美學意義,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不斷沉淀和發展,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音樂美學的發展是音樂藝術發展的必然,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本文從中華音樂美學的基本概念出發,介紹了音樂美學的基本特征,同時探討了音樂美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從而為音樂美學的發展傳播奠定了基礎,中華音樂美學成為傳承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一、音樂美學的概念
音樂美學這一詞語的出現,是在上個世紀初,是蕭友梅將“音樂美學”介紹到中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音樂美學在中國的發展比較緩慢,開始只是零星發展,并不成體系。在研究和探討上也只是關注音樂的功能和價值。中華音樂美學的形成是在接受西方音樂美學,并且在發展中不斷與我國傳統音樂融合、碰撞、背離,才有了自己成型的觀點。
對于音樂美學的概念,學術界不少人給出了不同的觀點。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和功能。中華音樂美學融合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蕭友梅1920年在《樂學研究法》中提到音樂是藝術的一種,是一種時間藝術,用聲音來描述。繼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之后,更有新的認識,認為音樂是一種表情的藝術。
20世紀40年代以后,音樂服務于政治功能,具有了美學的內涵,音樂滿足人的感性需要,能夠陶冶情操,修養人格。之后,音樂與大環境相結合,形成一種普世價值,成為大眾的藝術。
音樂美學是一門學科,是在美學中研究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同時涉及到音樂的社會功能,以及音樂的本質、特征和音樂美的法則等問題。中華音樂美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在傳統的音樂價值功能上發展起來的,是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改進的結果。
二、音樂美學的研究歷史與現狀
目前大眾普遍認知中的美學是把藝術作為人們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要研究音樂美學,必然要先把藝術與音樂相結合。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音樂美學的研究在不斷深化和發展,在前人的研究理論與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發展音樂美學。研究音樂美學,要求我們先從音樂美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入手。
(一)西方音樂美學的發展。音樂美學的研究歷史要追溯到古代希臘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畢達哥拉斯,他把音樂美學思想理論化,是音樂美學的奠基人。他作為希臘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他的研究成果和思考的美學問題貫穿整個古希臘音樂美學思想史。在畢達哥拉斯之后,又出現了提出和諧之美的偉大哲學家柏拉圖。而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遵循“美善合一”這一音樂美學思想信條,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音樂美學思想,倡導音樂的社會功能。
到中世紀,在基督教神學思想統治下,音樂美學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因為基督教是以歌唱的形式來表達對上帝的贊美,重要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為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不小貢獻,把音樂美學實踐發揚光大。文藝復興時期,大批的思想家誕生,音樂美學藝術形式得到發展。繼文藝復興之后,巴洛克時期,音樂美學思想揭示了音樂美的特征是表現情感。至此,音樂美學理論不斷發展并日漸成熟。
19世紀,德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舒巴特于1806年正式出版了《音樂美學思想》一書,音樂美學被廣泛研究和接納。把音樂美學思想體系化的,是德國另一名哲學家黑格爾,李斯特等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成為音樂美學的實踐者。直至20世紀,出現“自律論”音樂美學與“他律論”音樂美學,兩種言論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與爭論的結果,是大大促進了音樂美學的發展。
(二)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我國最早的音樂美學思想存在于原始人類部落宗教和種族神話中,這時只是一種萌芽狀態的音樂美學思想。到西周時期,音樂開始為政治服務。諸子百家時期,孔子提出的仁愛精神,在音樂中有所體現,同時孔子也提出用音樂來進行教育,為音樂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諸子百家里面的思想家大多是以孔子思想為基礎,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中深入音樂美學思想。
“五四”運動之后,西方音樂美學“表現主義”“浪漫主義”影響到國內音樂美學的發展。音樂家青主的音樂美學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他系統闡述了音樂美學的一系列問題,重要的是在音樂美學中體現了創作者個人的經歷和閱歷,也反映出個人精神。冼星海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發表了很多專業論著,音樂民族性和音樂普及性一直是我們當前研究的主題。
(三)音樂美學的發展現狀。音樂美學發展到今天,受到的學術關注也越來越多。音樂美學思想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被國人接受,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并沒有形成學科體系,只是在比較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在社會發展中積累和進步。大量的學術論著開始出現,從膚淺到深刻的論述,擴大了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隊伍?!爸袊魳访缹W學會”應運而生,音樂美學教育在高校陸續開展,研究音樂美學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音樂美學有著美好可期的前景。
三、中華音樂美學的現代傳播
20世紀20年代,各種有關音樂美學的譯文、論文、著作不斷出現。音樂美學在中國沃土上正式生根。音樂美學的傳播與上世紀中葉的時代背景相聯系,在音樂實踐中得到廣泛傳播。以哲學為基礎,形成獨立的學科理論。為了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啟發人的心智,音樂美學傳播與美育教育結合。
1949年后,中華音樂美學有了自己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背景,各個音樂院校和音樂團體成立,演出、教學、創作也步入了正軌。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音樂美學全面展開研究,并給予當代學者們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即傳承與整理中國優秀音樂美學文化。改革開放給中華音樂美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吸取西方音樂美學的優點和研究專長,開啟了音樂美學的新征程。
隨著各種音樂美學研究會和各種研討會的成立與召開,音樂美學的傳播有了更好的平臺,音樂美學的學術隊伍也在不斷擴大,新的成果不斷產生。各個音樂院校都開設了音樂美學課程,音樂美學教師不斷增加,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音樂美學人才。
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特色的中華音樂美學,必將向系統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會以更成熟、更完善的體系回報中華民族。
參考文獻:
[1]李霞霞.衛西琴中西文化比較下的音樂美學觀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7.
[2]潘倩茜.新中國前音樂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意義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 2014.
[3]龔妮麗.中國音樂美學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4]劉媞媞.歷屆全國音樂美學學術研討會綜述與研究并學科發展的相關敘事[D].上海音樂學院,2012.
[5]王惠芹.黑格爾的音樂美學思想[J].音樂創作,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