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活動北京漢唐時代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遲明陽
【摘 要】在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進程中,我們始終都保留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時代性”的特點并將其發揚光大。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歷代誦讀活動的開展對中華文化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將追溯誦讀活動開展的歷代特點、解讀誦讀的內涵本質并結合誦讀活動的生物學、語言學等理論基礎,試探析誦讀活動與文化傳承“時代性”的關系。
【關鍵詞】誦讀活動;基礎;規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196-01
一、誦讀活動的研究基礎
(一)誦讀的生物學基礎
專家通過生物科學的研究證明,當我們聽到符合自身喜好的音樂旋律時,我們的身心會感到無比的舒適。這其實是人體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反應。當大腦接收到聲音的信號時,會產生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它是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因此,人類幾乎都需要外部的聲音與人自身隱含的基因旋律形成“共振”。從而悅人又悅己。所以,誦讀正是人類對自身需要的一種滿足。
(二)誦讀的應用語言學基礎
聲調是我們打開漢語學習大門的一把鑰匙,漢語中每個音節的讀法都是聲、韻、調完美銜接的過程。漢語音節的固定聲調,不但有高有低,且有升降之分。那么造就了聲調如此變化起伏特性的原因就在于“調值”的使用。另外,在應用語言學中,我們了解到漢語的構成是通過語素的組合而來的。語素是最小的語法單位,也就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在不同語言體系中,語素的表達形式也各不相同。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通過語音的修飾比如“重音、疊字、多音字、停連”等對語素技巧的使用,能夠使漢語充滿靈性和節奏。
二、歷代誦讀活動的開展
先秦時期的文化處于萌芽發展的狀態。這一時期對誦讀的本質要求是“熟讀成誦”體味其中的內涵。這一時期的誦讀活動形式和方法是“吟誦”。吟誦,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曾是國人高效的學習方法。它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在歷史上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
漢代魏晉時期推崇“讀者自學”的誦讀模式,即培養學生自己鉆研的精神。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因此在從漢代開始誦讀活動的作品內容大多以儒家經典為主。其中的神話專制王權、維護封建秩序的內容也為后世歷代君王所推崇,而誦讀活動也伴隨著中國封建傳統的主流思想延續至今。
唐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發展空前繁榮。這一時期的主流社會對讀詩誦經、倫理綱常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科舉取士的選官用人制度,更是鞏固了人們對古典文學學習的氣氛。唐代是我國詩詞歌賦發展的黃金時代,而宋代的理學是儒家文化發展的頂峰時代。這就使得這一時期誦讀活動的作品內容多為對人們倫理道德的培養,修身律己、讀書明理。
明清時期奉行“反復”的誦讀模式。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這一時期的選官用人的唯一途徑,那么這就要求學者必通“四書五經”。反復地誦讀并加以背誦,為的是考取功名。這也從側面鞏固了誦讀經典的模式。
三、誦讀活動符合文化“時代性”傳承規律
我們站在今天的視角回顧歷史,會發現我國誦讀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古代的誦讀活動向人們傳遞的精神是“為臣、為民”等做人之道,這些各個時期的文化主流思想無不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舍去古代封建的一些守舊糟粕,那些經世致用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的孝悌精神、做人的道理,我國現代的兒童誦讀活動仍在沿用這些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從誦讀活動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角度,感受到誦讀活動是符合文化傳承“時代性”“一脈相承”等發展規律的。而深層原因,其實質是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血緣關系”的強烈認同感。
四、誦讀活動對文化傳承的啟示
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記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所沉淀出的瑰寶。它為我們補充精神營養,美化兒童的心靈,強化一個人的成長,讓我們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得更遠。而誦讀活動則是我們將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不斷傳承下去的必由之路。對于今天而言,我們不僅要將誦讀活動繼續開展下去,還要將誦讀活動越辦越好,而開展誦讀活動不是少數人的事情。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本文吸引更多的青年人來關注我國誦讀活動的發展,學習不同時代誦讀活動的方法并體會其中的教育意義,為文化傳承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蘊哲.“經典誦讀”問題研究——以揚州地區“經典詘讀”活動為例[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0.
[2]陳雨曦.從經典誦讀活動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缺失及其對策[Z].科技信息,2010.
[3]于珍彥.文化的傳承發展規律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