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日天然色素的特性和應用
王軒
摘要:對三全音的運用,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就已經受到世界各國作曲家的廣泛關注,巴赫曾用魔鬼、痛苦、地獄等字眼來形容三全音。隨著對三全音不斷的研究和運用經驗的累積,三全音的運用目前已經在近現代作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本文對三全音開展深入研究,在對三全音進行介紹的同時,重點分析了三全音的相關自然特性,并以近代音樂作曲為背景,對近代作曲中三全音的運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自然特性 ? 近代作曲 ? 三全音
中圖分類號:J618.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5-0069-03
音程中的三全音,指音樂音符中三個全音的距離,即音程中的減5度或是增4度,其演奏的聲響極具特色,給欣賞著十分詭異的聽覺感受,在西方的古典音樂作曲期間,一些西方作曲家會對該音程刻意回避,甚至禁止使用。然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音樂領域的不斷發展,三全音逐漸受到了全世界作曲家的關注,因此對三全音開展深入的研究,對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三全音相關自然特性
開展音、音程的自然特性研究,自然離不開興德米特理論體系,興德米特的和聲理論就是基于泛音列、結合音的自然特性形成的一種體系,這種體系在任何時代、任何風格的音樂作品中都可以加以引用。因此,對于三全音的邏輯和自然特性的研究,就應從興德米特理論入手。
在興德米特理論中,這一體系的關鍵就在于他創立的音序I、音序II,圖1為音序I的始祖音示意圖。
音節的自然特性,是產生音序I的基礎,即泛音列,興德米特所建立的半音階十二個音,是以弦長的關系、振動數和基礎音的振動數的關系為依據進行音的推算,例如從始祖音C開始進行推算,從而推算出C的下一級音符,即G/F/A/E/bE/bA等音,隨即又產生了更下一級的音,如D/Bb/bD/B,等,再下一級即第三級為bG/#F。在這一序列音中,任意一個音,與始祖音的距離越大,就代表證該音與始祖音的關系越遠,直到持續到推算出的音同始祖音形成三全音,屆時幾乎已經完全無法感知到音與始祖音之間的親緣關系。興德米特理論對音之間聯系、根音與和弦的關系以及調性安排的理解,通常以音序I為依據,通過圖1中的音序I可以發現,三全音位于音序I的邊緣部位,距離中心音/始祖音的關系最為遙遠,這一現象是三全音關系中音的自然特性的表征。同時,在音序I中還能看到,倘若發展三全音根音關系的和弦連接、調性布局,對傳統的調性、鞏固以及明確都會帶來較大的威脅。
音序II,通過縱向音程組建而成,其主要用于表明音程價值的高低。
興德米特根據“結合音”的理論創立了音序II,即在兩個音同時發聲的情況下,會產生其他的音效,這些音效即理論中的結合音。通常情況下結合音都較弱,弱到使欣賞者僅憑聽覺難以辨別,音序II就是結合音的純凈度以及根據“負擔”進行排序,負擔純凈度即依據音程同時發出聲音的組合音來決定。通常情況下,負擔重的音程,價值就較低、且緊張度較大,負擔輕的音程則價值較高,緊張度較小。
在音序II中,價值最高的為純八度,原因是純八度的兩次結合音,正好重疊于音程中的某一個音,其余的音可以此類推,類推出的音程價值逐漸減小。同理,當推理到音序II最邊緣部位的三全音期間,三全音會產生兩次結合音,這些新音皆與三全音本身無任何重復關系,圖3為三全音結合音的示意圖。
在圖3中a、b的低音部五線譜可以發現,三全音所產生的兩個音,都是與其本身無任何重復關系的新音,但是三全音與自身所生成的無重復關系的音進行組合,就形成了具有大小七結構的三度疊置四音和弦,而大小七結構的和弦自身具備了傳統大小調和聲中,屬七和弦的相同結構特性。因為結合音原理對三全音造成的影響,導致了三全音音程在演奏期間,具備屬七和弦演奏期間的音響效果。同樣,因為三全音結合音的因素,會使作曲家、演奏者們對三全音的根音無法確定,因此,興德米特總結出了三全音的“無根音理論”,這些音所具備的自然特性,造就了三全音獨特的曖昧性特征。
二、近代作曲技法中對三全音思維的應用
作為一個音程的三全音,在經過音樂發展過程的不同歷史、不同作曲家的雙手時,從橫向、縱向都發揮出了不同的作用。特別是從19世紀末期20世紀開始至今,三全音正是憑借自身在傳統調性上的模糊性、不明確特點,深深受到近代音樂家、作曲家的喜愛,并將其進行重新定位,同時又因為三全音近些年被頻繁的使用在無調性樂曲的創作中,導致三全音已經成為了近現代音樂表現方式的顯著標記。下文以近現代部分樂曲中所涉及的三全音技法、思維的體現開展簡要的歸納、梳理。
三、斯克里亞賓“神秘和弦”音高關系體系中的三全音思維
作為19實際末20世紀初俄羅斯最有調表行的鋼琴演奏家、作曲家,斯克里亞賓在音樂上的創作多數集中于鋼琴音樂和交響音樂領域。在所有斯克里亞賓的音樂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當屬《普羅米修斯》交響詩,又稱之為《火之詩》,在《普羅米修斯》中,“神秘和弦”充分標志著史克里亞賓極具個人風格,匠心獨具的高音關系體系。在創造早起,斯克里亞賓就已經萌生了“神秘和弦”,但是一直到了晚期,才真正形成了“神秘和弦”的高音關系體系,至此在音樂創所示導航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特點,被人們認為是極具個性的“標簽式”作曲技法。在《普羅米修斯》中,“神秘和弦”的核心因素,就是三全音,斯克里亞賓給三全音進行了重新的定位,讓三全音在構建高音關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有對于斯克里亞賓十分喜愛的音樂愛好者會發現,其實他早期作品中,雖然沒有對三全音進行明確的定位,但是也已經有所顯現。例如在早期的作品鋼琴鳴奏曲中,就有過不解決屬和弦,規避主和弦的現象出現,即在屬和弦中,將縱向的三全音加以強調。
另外,斯克里亞賓除了強調縱向三全音之外,還對橫向三全音根關系進行的挖掘,例如他在早期創作《第一鋼琴鳴奏曲》時,在第一樂章的主題里就對bII7—V三全音橫向連接框架加以應用,由此可見,斯克里亞賓在其的創作中,就已經逐漸開始側重三全音。
四、基于巴托克軸心體系的三全音思維
巴托克是匈牙利20世紀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僅在歐洲,在全世界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巴托克的作品中,三全音起到的作用十分顯而易見,巴托克對于三全音思維的應用,可以通過蘭德衛研究所的“軸心體系”開展分析,圖4為巴托克軸心體系示意圖。
巴托克軸心體系,是通過傳統的西洋大小調五度循環這一關系進行擴展得出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任意一個音的上、下三度循環,都會被視為具有同樣功能的組別,最后演化出三個分支軸,即主音軸、屬音軸、下屬音軸。因為在八度中的小三度等距分割關系,因此就形成了軸心中的正負極,兩極的關系即為三全音關系。如圖4中所示,在巴托克軸心體系里,可以實現正極音與負極音的相互轉換,同時兩極的功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即圖4主軸中的c正極,可以由#f負極或是bg負極代替。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軸心體系,不是基于三全音生成的理論,但是在實際運用期間,通過運用周新理創作體現出的三全音思維、三全音技法,確是十分的明顯。
五、保羅·興德米特和聲理論中的三全音思維
在近現代作曲技法和理論的發展中,保羅興德米特的和聲理論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前文提出音序I、音序II,是興德米特理論和弦連接、和弦構造、和聲起伏以及和聲緊張度建立的重要基礎。以三全音的邏輯與自然特性為基礎,興德米特以是否存在三全音,將和弦進行分類,即不存在三全音的A類;存在三全音的B類,三全音的自然特性,致使和弦具有極強的個性,不確定性與模糊性。此外,興德米特還針對弦結構是否存在三全音進行了區別對待。
六、現代其他作曲家創作中的三全音思維
孫維權教授(上海音樂學院)曾經在《創新的純樸——普羅科菲耶夫和聲思維初探》中,對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思維開展深入分析。在其作品《第六鋼琴奏鳴曲》中,第四樂章主體層呈現出abe調性布局,即在此處對a—e布局采取了小二度波動,呈現出a—be三全音的調性布局,利用同名調、重同名調理論的替代、調性轉換,從而出現三全音關系調性處理。
七、結語
在古典音樂中,三全音會被一些鋼琴家、作曲家刻意回避,甚至是禁止使用,但是隨著音樂領域的發展,近現代以來,為了滿足對音樂結構、音響的控制,三全音越來越多地被應用調現代作曲的多個方面,在被重新定義的同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蔣聰,周世斌.音樂認知:三全音錯覺實驗[J].電子世界,2014,(18).
[2]戴安娜·多伊奇,王博涵,李小諾.三全音感知雙重性:音樂與語言的聯系[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