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普及花鼓燈藝術 陳村小蘭花舞上大舞臺
王思斯
摘 要:安徽花鼓燈是一種源于淮河流域的民間藝術,花鼓燈從宋代開始就已經有了可靠記載。花鼓燈表現了淮河流域的人民自娛性質的表演方式,在動作上體現了當地人日常勞作時的情形,表達了淮河兒女對于生活、對于未來的祝福之情。花鼓燈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彰顯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早在2006,花鼓燈就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其在我國文化領域中的分量。
關鍵詞:花鼓燈;蘭花;特征;表演
中圖分類號:J722.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65-01
花鼓燈中有“鼓架子”和“蘭花”兩個角色,“蘭花”是花鼓燈中女角的總稱,細分下去為“大蘭花”和“小蘭花”兩種,表演風格也大為不同。由于該地區介于南北方之間,所以蘭花的表演兼具了北方女性潑辣、粗狂、淳樸的形象和南方女性溫婉、靈巧、可愛、活潑的形象。而且,花鼓燈的表演特征有歌、舞、樂、戲,使花鼓燈的表演內容更為豐滿,更增加了花鼓燈的觀賞性。
一、花鼓燈的由來
由于記載資料較少,關于花鼓燈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可靠依據的是在宋代,在潁上、鳳臺等地①。淮河兩岸的人們會在大型節日之時,會敲著鑼鼓、唱上幾曲、舞著手中的綢扇、腰間系上綢帶然后載歌載舞,為美好的生活慶祝,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傳統,并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在音樂、服裝、造型、動作上都有自己的考究,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二、“蘭花”的表演特征
1.腰部特征。蘭花的舞蹈特征總結來說就是:“剛柔并濟”,這是由于花鼓燈的音樂節奏時快時慢所導致的②。在節奏快的時候,蘭花腰部的扭動頻率就會加快,在不移動胯部的前提下,腰部隨著鼓點的節奏進行前后左右的快速扭動,且具有律動性,一個鼓點一動,并非沒有根據地亂扭。而且,其扭動幅度也很大,比如“三道彎”,蘭花的要在保持平衡的情況下,將身體的重心都幾乎放在上半身,向左或者向右傾斜,仿佛立刻就要倒下,會突然抑住不動又能快速收回重心進行下一個動作,整個形體給人感覺十分活潑可愛。在節奏慢的時候,蘭花的扭動速度也隨之放慢,但同樣也會有大幅度扭動。例如在做轉身回頭的動作時,腰部作為中段發力,上身和下身方向不一致,蘭花的轉身動作就給人“擰”的感覺,這時候的扭動就給人嬌羞、靦腆的感覺。在時快時慢不停轉換的節奏下,使花鼓燈整個表演讓人回味無窮。
2.步態特征。花鼓燈節奏感的體現除了腰身,還有步態。花鼓燈對于小腿力量的要求極高,經常要做到“溜的起,剎得住”。在舞蹈過程中,蘭花的步伐,有左右移動的“小碎步”,也有“后退步”,都要求蘭花的步伐能快速“溜”起來,就如蘭花中“簸簸箕”這個動作,移動速度快,步子又要邁的小,這就要求通過小腿的力量來加快邁步的頻率,這樣就使蘭花移動時如風一般飄過,沒有因為步子邁的大而形成高低錯落的情況。但是,在“溜起”之后又要及時“剎住”亮相,且身體要保持平穩,就又要求小腿能及時繃住站穩③。花鼓燈對腳下功夫的要求,使其表演整齊有致,小巧靈動。
3.神情特征。蘭花分為“大蘭花”和“小蘭花”,這是出于年齡差異而區分的。大蘭花的表演比較溫柔、端莊、穩重,在神情上大多是淡定自若的,一顰一笑都溫柔嫵媚,展現的成熟女性的一面。小蘭花的表演是俏皮、活潑、熱情的,潑辣中帶著羞澀,優美中又帶著奔放,神情的變化就十分豐富了,時而嬌羞、時而歡喜,大多表現的是小女生與男生在一起時的生活情趣。蘭花對于情緒變化的拿捏十分準確,在神情上的表達也就很到位了,使表演的氛圍被帶動,在幽默、平靜中來回切換,即華美又淳樸。
4.造型特征。蘭花的服裝顏色大多以紅、綠、黃的亮色來搭配,為的是營造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表演氛圍,也使表演更具張力和視覺沖擊,與快節奏的舞蹈動作相輔相成。也有以淺藍、白、粉來搭配服裝的,這種亮度較低的顏色,使表演又有另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從穿著上來看,蘭花的上身大多穿著體現腰身的村姑服或者是大襟盤扣上衣,衣服上會印上顏色鮮艷的花卉圖案等,下擺、門襟、袖口處會做一些刺繡處理,使蘭花的造型更顯精致。下半身則是褲腳寬松靈動,布料飄逸的紅彩褲、燈籠褲或裙子。頭發扎成全部扎在一頭,看起來清爽、簡單,有時會在頭上帶上球花。
花鼓燈的蘭花造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道具,蘭花左手要拿著方巾,右手拿著綢扇。兩者的布料都比較柔軟,表演時飄逸流暢,也使蘭花的情感表達更為準確。在使用方巾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蘭花手拿方巾招手時的活潑可愛。在執扇這方面,蘭花的情感在過扇子的收放中表達,拿扇捂臉時的嬌羞,收起扇子時的豪放。同時,扇子也增加了舞臺效果,群舞時,蘭花們晃動扇子為一排,靈動無比,或是蘭花成簇團狀,用扇子擺出花的造型。
三、結語
總而言之,花鼓燈中蘭花的表演有情緒豐富的群舞,也有即興的兩人、三人舞。在鑼鼓的伴奏下,蘭花的表演張弛有度,富有感染力,表現了淮河人民長久以來的文化信仰、審美觀念、心理情緒等,是淮河兩岸勞動人民凝結的文化結晶。
注釋:
①任娜.對安徽花鼓燈女性角色“蘭花”的探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7(02):52-56.
②張小春.“幽蘭吐芳”——獨具魅力的花鼓燈蘭花舞[J].新聞世界,2015(07):211-212.
③陶苗苗.“蘭花”的感受——安徽花鼓燈的風格特點[J].大眾文藝,2014(08):36-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