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男高音.長城網記者 張文碩 攝-河北善行使者為百余貧困生進行拓...
曾彤
摘要:在聲樂教學中,男高音的訓練一直是難題,大部分聲樂教師都認為男高音訓練比女高音訓練更有難度。下面筆者就男高音訓練中涉及的幾點問題進行探討,并分別從男高音訓練中的聲音條件、練聲以及作品演唱問題三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找到更加科學和有效的訓練方法,從而更好地培養男高音人才。
關鍵詞:男高音 ? 訓練 ? 問題研討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5-0072-02
男高音在聲樂教學中的訓練一直是音樂界的難題,相較女高音的訓練,對男高音的訓練標準要更加復雜和系統,對其聲部以及聯系技巧的要求更高。因此,聲樂界人士對于男高音還有一種說法,即“難高音”。聽上去有些詼諧,卻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男高音的訓練難度。而現實社會中,也確實呈現出“女多男少”的現象,即男高音較少,女高音較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不僅與男生自身的聲部條件等主觀因素有關,也與男高音的教學訓練方法有直接聯系。本文就男高音的訓練問題提出了思考和見解,希望能從中找到適合的男高音訓練方法。
一、男高音訓練中的聲音條件問題
要訓練出色的男高音,需要滿足多方面的要求和標準。在聲樂訓練中,有一套專門的美學標準,用來考核男高音是否具備相應條件,是否合格,即聲樂的美學標準。要求男高音不僅要在高聲區上發揮游刃有余,在中聲區以及低聲區也要達到優秀,做到高音洪亮,中音飽滿,低音深沉,保證著男高音的三個聲區得以均衡發展。其中有一項不符合要求或者是有缺陷,都會影響到男高音的發揮效果,都是不合格的男高音。因此,聲樂教師在男高音的日常訓練中,經常會碰到高聲區發揮很好,中聲區及低聲區方面卻做得不夠好,聲音比較薄弱,或者是中聲區及低聲區發揮很穩定,高聲區就出現各種問題。雖然可以借助長期不斷地訓練得以改善,但還是會差強人意。因此,男高音訓練方法是否得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更關鍵的是男高音所要求的聲音條件,即訓練者的發聲結構問題。
男高音的聲音條件問題,或許可以從恩里克·卡魯索的回答中找到答案。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男高音之一,曾有人問他,一個優秀的男高音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他回答:“寬闊的胸膛和一張大嘴,百分之九十靠記憶,百分之十靠智力,還有很很用功,還有心里要有感覺”。恩里克·卡魯索的回答看似簡單詼諧,實則卻別有一番蘊味。男高音的聲音條件主要包含生理條件及心理條件,缺一不可。一個出色的男高音不僅有“寬闊的胸膛和一張大嘴”,還要有良好的喉嚨和聲帶結構,這也是男高音和男低音、男中音以及女高音、女低音和女中音之間的最大差異所在。對于男高音在聲音本質和訓練方法的要求上更加嚴格和講究,在男高音的訓練過程中,訓練者的聲音條件的確是不可忽略的問題之一,聲音條件的好壞,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著男高音訓練的效率和最后的效果。
二、男高音訓練中的練聲問題
男高音訓練中的練聲問題,很是值得重視。任何一個優秀的聲樂家,不管是男高音還是男低音、男中音亦或是女高音、女低音等,都必須經過長期的、不間斷的發聲練習,這是聲樂教學中的基本功,是練好男高音的必經之路。除此之外,男高音在練聲方面還有其特殊之處,除了要求男高音嚴格遵循既定的練聲法則,還要結合著男高音自身的特點進行訓練。切記不要將把訓練女高音的那一套訓練方法用在訓練男高音上,這是非常錯誤和不科學的;也不能簡單地把訓練男低音或者是男中音的訓練方法用在男高音上。男高音的訓練有著自己的練聲技巧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但是不管怎么樣,任何聲部的練習都必須打好基礎,制定科學的訓練策略和方法,只有這樣才可能訓練處一個優秀的男高音。
而男高音中所謂的基礎訓練,其實也就是中聲區的發聲訓練。在打好中聲區發聲的基礎上,再突破男高聲區和低聲區問題就會比較容易了。理論上是這樣說沒錯,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并不是那么回事。甚至很多情況下的男高音訓練難的問題就是由于在男中音訓練中打的基礎太牢固了,使得有些男高音學生在中聲區發揮得很好,但一到高聲區的時候,就出現問題。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源頭,多數都是由于男高音學生在中聲區的發聲太厚重和實在了,使得再次轉到高聲區的時候,就很難把控得住。這也源于聲樂教師在訓練男高音學生的時候,過度強調了中聲區的訓練,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實踐在男中聲區的發聲上,使得男高音學生在中聲區打下很深的基礎,將中聲區的聲音練習得非常厚實和笨重。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學生在中聲區用了很多的嗓音,反而在練習高聲區的時候,嗓音開始跟不上了,沒有辦法繼續練習下去。一般作為男高音初學者的話,出現以上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究根結底其實就是因為教師和學生都錯誤地理解了發聲訓練中的“打基礎”概念。不要認為把中聲區的聲音練習的足夠厚實,足夠沉重就可以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男高音訓練中的打基礎要符合科學的標準和規范,做到巧、輕、少、虛。
(一)巧。“巧”就是巧用力氣,巧用功夫,不能使蠻力,出蠻勁,只知道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沒有技巧地練死聲,這樣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清楚地了解自己應該在什么地方用力,用多大的力。就像男高音訓練者在練習發聲的時候一樣,要清楚自己在練習喉嚨發聲的時候,就不要再在喉嚨處用力了,而是利用“丹田之氣”,盡量在遠離喉嚨處的丹田用力發聲,一來可以保護嗓子,二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巧”用力,“巧”用勁。
(二)輕。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男高音的中聲區發聲應該厚重,皮實,而不是講究“輕”,這是非常淺顯的看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男高音學生學會在中聲區的發聲訓練中做到“以輕帶重”和“駕輕就熟”很多男高音訓練教師采用的“半聲唱法”以及“徽聲唱法”其實就是遵循了這一理念。將中聲區的發聲訓練效果達到“輕”了之后,就會使聲音變得“巧”,進而就會產生“妙”,這種訓練發聲的手段和方法所實現的輕巧聲音恰恰滿足了聲樂美學的標準。這也從反面說明之前努力使中聲區發聲變得厚重和實在的訓練理念是錯誤的,因為聲音一旦沉重,就無法變得輕巧,它倆恰恰是相反的。
三、男高音訓練中的作品演唱問題
除了上述提及的男高音在訓練中的發聲問題等,在作品演唱環節也存在幾點問題值得探討。用于男高音演唱的作品,不僅要符合男高音的基本特點,還要有深刻的社會文化意識、人文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等內涵。作品在藝術魅力的呈現上要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在音色上要動聽通透,氣息飽滿。具體來說,男高音的作品演唱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完善和改進:
(一)音色要求:既然是為男高音準備的演唱作品,那么勢必要在演唱中發揮出男高音的特色。使得在高聲區時,發出的聲音既有穿透力,有不乏飄逸感,做到游刃有余。倘若高聲區太過于嘹亮導致低聲區不夠飽滿,或者是中聲區太過于笨重,高聲區太過尖銳等,這些都是錯誤的音色表達。如何使得男高音在高聲區唱出奔放、張揚,在上下聲區又能極具伸展力,這是最重要的。
(二)情感的表達:男高音演唱的作品不僅要注重音色的呈現,更重要的是要表達出作品中蘊藏著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因為歌唱不僅是一門聲音藝術,更是一門情感藝術,倘若在演唱作品中,只注重聲音技巧,而缺乏思想情感的表達,那么這個演唱無疑是沒有靈魂的,是無法打動觀眾的。比如,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李雙江,就是成功體現豐富思想情感和高規格高音的代表者。在他的演唱作品中,觀眾能感受到他炙熱的情感表達和高超的演唱水平,所以說李雙江是男高音中的佼佼者,連美國著名指揮家尤金·奧曼迪都贊揚他是一個擁有“金子般高音和火一樣激情”的歌唱家。
(三)藝術表現力:通常一個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體現在演唱家對作品語言的吐咬上,以及聲音的輕重、剛柔還有節奏的快慢等方面。所以僅僅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聲音水平是不具備充足的藝術表現力的,因為技巧只是藝術表現的工具而不是目標,它不是真正的藝術。要想擁有真正的藝術表現力,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藝術實踐,在藝術表現方面多下功夫,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因為只有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才能不懼被他人模仿,才能被世人記憶地更加深刻,這才是藝術表現真正的魅力。
四、結語
關于男高音在訓練中的一系列問題,本文只是簡單地摘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宏觀上來說,男高音的訓練問題是一個很復雜和很富有學術含量的問題,涉及到的文化領域和知識面很廣。本文只是筆者就當前男高音在訓練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泛泛而談,其中不乏片面以及不到位的見解,筆者只是希望通過對男高音訓練的不斷研究和探討,從而使得男高音的訓練規格和方法更加科學,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梁佶中.關于男高音訓練中的幾個問題[J].戲劇文學,2004,(09).
[2]王吉樂.男高音技巧訓練的三個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02).
[3]周曉音.論聲樂教學中的男高音訓練[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01).
[4]張思源.有效提高男高音的訓練方法及措施[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