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二人轉是我的根 舞蹈是我的魂-來來 小倫第一次發啦 不好笑你來砍我 笑話吧
王俏
說到東北二人轉舞蹈,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她就是馬力。
走進馬老的家,一股暖意撲面而來。言談中,馬老一直戲稱自己是“80后”,八十多歲的年齡,八十年代生人的心態。她演示著手里的筆記本電腦,一臉的慈祥,笑起來時眼里藏著滿滿的愛意,親切而溫暖。聽說馬老的身體不太好,但她看上去精神矍鑠,一直侃侃而談。從她的言談舉止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對二人轉這門藝術的熱愛,二人轉儼然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一、“學習民間藝術,一定要先掉進去,再爬出來”
“我念了一輩子二人轉大學,到現在還沒畢業!”曾經有一段時間,馬力的足跡遍布東北三省,先后跟筱蘭芝、郭文寶、李青山、雙紅等二百余名二人轉老藝人學藝。關于民間藝術的學習,馬力一直強調“一定要先掉進去,再爬出來。掉進去是手段,爬出來是發展?!?/p>
所謂掉進去,就是要扎根二人轉的泥土中,徹底弄明白什么是二人轉。只有弄懂什么是二人轉,才能分得清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才能為下一步“爬上來”打好基礎。
當然,在“掉進去”的過程中,馬力也遇到過波折。程喜發,第一位站在大學講堂的二人轉老藝人,在東北師范大學音樂系教書多年。有一年夏天,馬力到東北師范大學跟程喜發學習二人轉。剛到長春的時候,程喜發根本沒把她放在眼里,上課不專心,經常找借口溜走,二人轉小帽《月牙五更》就教了馬力三天。后來,馬力覺得這樣不行,心里特別著急,想來想去,雖然她主要研究二人轉舞蹈,但還是給程喜發唱了幾個二人轉大段。這一唱不要緊,程喜發當時驚得合不攏嘴,他沒想到歌舞團來的馬力二人轉唱得這么地道。從那時開始,程喜發擼胳膊挽袖子,教得特別認真,還到當時的吉林電視臺錄了好幾盤帶子,“你這么多年的努力我能聽出來,你是個真正干事的人,這些資料送給你!”程喜發臨別時這樣對馬力說。
此外,馬力還把自己“掉進去”的過程比喻為“搶救”。她曾經遇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她去一個村子尋訪老藝人,離開時還沒等走出村子,這位老藝人就去世了,這件事讓馬力更堅定了“掉進去”的決心。
二、“八角手絹是我發明的,對,也不對”
二人轉手絹,相信所有人對它都不陌生??勺畛踹@手絹的形狀并不是這樣。以前,二人轉手絹其實就是一塊單純的“手絹”,對,就是四個角,而且輕飄飄的。為了表演手絹絕活,以前的藝人上臺前,都得往手絹上噴一口水,增加手絹的重量,手絹才能飛起來??墒沁@樣,馬力覺得特別苦惱,因為手絹上的水會干,表演到最后手絹就飛不起來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力冥思苦想,嘗試各種方法。最初,她把兩個四角手絹岔開重疊,變成八角手絹,想用這種辦法增加重量,分量是沉了一點,但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后來,馬力又嘗試在手絹的四周加上鑰匙扣,但使用起來發現又沉了,根本飛不起來。她想了各種辦法,鑰匙、紐扣,能往手絹上釘的她都試過,最后馬力發現亮片不錯,能飛起來,上臺也好看。隨后的一次東北地區匯演,被馬力改良的八角手絹讓遼寧演員一炮而紅,吉林、黑龍江的同行紛紛向馬力學習,八角手絹就這樣保留了下來。
不過,在她被稱為“八角手絹之母”這件事上,馬力有自己的見解,她說,我真的不覺得八角手絹是自己發明的,只能說,這手絹是由我發展的,因為在不斷改良的過程中,有很多點子是當時的同事幫我出的,這應該是大家的發明才對!
三、“二人轉舞蹈,我的畢生追求”
1964年,馬力調到遼寧省曲藝家協會,開始從事二人轉舞蹈研究工作。后面的幾十年,她一直堅持這份事業并且碩果累累:她導演的二人轉《插秧歌》《太陽出來了》《看春花》《攀親家》《畫中人》屢屢獲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編導《二人轉舞蹈》專著,由人民音樂出版社發行;1989年任遼寧省民間藝術團藝術指導,赴日本參加國際戲劇藝術節,此次演出的二人轉獲兩項金獎,一項服裝設計獎。在不斷地研究與探索中,馬力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為東北二人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曾經看過馬力的二人轉舞蹈表演,很激動,并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從特殊見一般》的評論文章,特別稱贊了二人轉舞蹈藝術。
除了理論研究,馬力還十分注重二人轉后繼力量的培養。馬力已年過八十,弟子如趙本山、崔凱、張惠中、黃曉娟、“大辣椒”李靜等等,或精于表演,或專于創作,無不成名成材。但馬老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享享福,傳承二人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這位老人家堅持在教學一線整整十年,在遼寧大學與學生同吃同住。她的學生也很爭氣,經常獲國內外大獎,還赴美國、俄羅斯、毛里求斯等國家交流演出,獲得高度贊譽。
如果說馬力的前半生一直在努力地“掉進去”,那這十年的教學算是她對“爬出來”的一些嘗試。她認為,只要二人轉扎根在民間,它就一定不會消失,她的學生就是最好的見證者。
二人轉是馬力的根,它奠定她事業發展的基礎,舞蹈是她的魂,她熱愛它,直到人生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