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論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方向與畫家的?-中國畫 顧紹驊的詩情...
周始照
摘 要:在當代書法藝術生存狀態轉型的背景下,行書作為書法的主要組成,逐漸成為書法發展和表現的主體行書在繼承和揚棄傳統經典的同時,不斷吸收當代視覺藝術理念與技法,行書創作進入了繁榮發展的時期,展廳效應和競爭規則使行書創作必須適應當代環境和要求。
關鍵詞:行書創作;書法;發展
中圖分類號:J29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013-01
在眾多人看來,行書就是自由體,就是將自己的字,不是一筆一劃的寫出來,便可叫做行書了。其實這種簡單的理解就有差異,這只能是說書者理解了表面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的含義,這種對行書的認識,既有正確的一面,又有偏激的一面,他(她)只是理解了一個運動的字體,確切地講他所書寫的文字大多是不夠完美的,沒有遵循書寫的規律也就是自己的自由體了。我們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行書應建立在楷書基礎之上的,應該有一定的楷書基本功,寫字好的人都經過練帖的艱苦歷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掌握了筆法、結構等書寫規律,寫出字也就能夠被眾多人所欣賞,所贊許。
一、當代行書創作的特點
行書快捷、實用、隨意、生活化,如行走之勢是其外在的表象和行為,而其延伸的兩個過渡形式――“行楷”和“行草”,使其功用更加廣泛。“行楷”是楷書的演進,相比楷書更加靈動、率性,在個體化的單字之間,有略微的游絲縈帶,體現了行書的含蓄美;“行草”則是草書的楷化,相比草書較更為收斂、秀麗和規整,字與字之間的縈帶較多,也有字的大小變化和略微的異動,增加了行書動態平衡的魅力。“行楷”與“行草”彼此之間的界限并不嚴格,易于識認,在楷草之間的創作空間或余地較大。古人曾有“楷如立(站立、端正)、行如行(行走、流動)、草如走(奔跑、飛揚)”的說法,簡單地描述了行書書寫的綿延不斷的“行走”狀態以及其與他種書體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行書的本質特點。
行書最突出的特點是,既具有楷書點畫和體勢的形態,又含有草書省略與使轉的筆調;點畫可多可少,結構隨意而為。因此,在運筆過程中,既要體現靈動性,又須把握分寸感。學寫行書,須掌握以下要領:
1.要有楷書基礎。行書與楷書的關系非常密切,楷書的點畫形態最為規則,用筆方法比較齊備,因此楷書是練好行書的基礎。行書依靠楷書的穩實間架,與落筆、行筆和收筆的功底。所以,學習書法的一般次序是,先學楷書,后學行草;先學寫中、大字,后學寫小字;先學一種書體,后取眾家之長。
2.注意楷草相間。由于行書是種姿態靈活而又多變的書體,含楷書成分多的稱“行楷”,帶草書筆意多的叫“行草”,其間沒有嚴格固定的模式。因此在練習行書時,如不注意,不是限于板滯,就是趨于潦草;如果只著重運筆的盤環圓轉,而忽略頓挫方折,那么寫出的字容易柔弱不堪,或者常出敗筆。這就需要把握:近于楷書不受嚴飭法度的束縛,近于草書勿受放縱不羈的影響。
3.掌握書寫速度。楷書都是獨立的點畫,一筆是一筆,每筆均有起和收,書寫速度比較慢,且均衡勻稱,節奏變化少。但行書的運筆,速度要適當加快,基本上邊構思邊揮灑,鋒毫提按頻率增多,線條粗細也很明顯,頗似“閑庭信步”,又如“行云流水”,所以起伏感、節奏感相應加強。這是行書的又一特點,也是屬于書寫者的基本功夫。
4.恰當表達附鉤。由于寫行書的速度比楷書快,因此點畫之間,不論橫豎還是撇捺,往往帶出連接的回筆附鉤,字與字之間的搭鋒也相應增多。這方面如果處置恰當,就能起到輝映攜帶、行氣連貫的作用,也有婉通絢麗、暢達秀美的效果。但不能筆筆連結,繁復應用,否則也會形成盤環繚繞、拖泥帶水的筆病,弄得滿紙俗氣,這是行書的大忌。
5.熟練偏旁部首。不論行書結體如何變化,而它的偏旁、部首、字底、外框的寫法,還是有規律的,熟悉了它的規律,也就相應學會了書寫規矩。例如“三點水”“四點火”“寶蓋頭”“皿字底”等等,既有習慣的幾種寫法,也有相對固定的程式。對此,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熟練地掌握運用它,是很有裨益的。
6.巧施同字變換。在一幅書藝作品中,對重復使用的字,應該改變形態,使其新奇生動;一字中的點畫,也忌諱數道平行,避免雷同。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把20個“之”字寫得各具面目,成為古今美談。同樣,一種偏旁多次出現,也需要更換寫法,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詩中,就有“瀲、滟、濛、湖、淡、濃”六個字帶“三點水”旁,如能相應變換寫法,自會增加韻致情趣。
7.相參別體生奇。寫行書如能含帶“篆情隸意”,就會別具一格,神采醒目。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先師篆隸,后入楷門,繼之把三體融于行書,另創獨具風韻的行楷書體。還有位大書法家鄭板橋,巧出心思,獨樹一幟,后人評論他“以隸行楷三體相參,古秀獨絕”,并被譽為“亂石鋪街”,可謂一個典型。
8.力求欹(qī)正多姿。以欹側間隔平正,是行書章法設置的一個重要手段。行書就要突破楷書結構橫平豎直、四平八穩的格局,要有靜有動,如立似行;而在高矮、方圓、大小的混合字體行列中,再雜以俯仰,左右欹側,歪歪斜斜,曲中求直,力求達到“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奇妙境地,使人觀賞之后,有種復式曲波感和優化組合感,當為成功的佳作。
二、當代行書創作的發展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書作為書法的主要組成,得到了大力發展,當代書家選擇行書作為創作主體,不光是歷史原因,更多是當代需要行書這一書體作為表現載體,是時代選擇行書這一書體的結果。首先是行書本質的要求使然。書法要創新求變,依賴于書家風格的形成,書家風格的形成是標志一個書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以及評價。隸書、楷書、篆書已在不同時期達到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草書變化多端又難以把握,只有行書因人而異易于形成多種風格,受到書家和廣大群眾的喜愛。其次當前中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穩定繁榮和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人們需要各種藝術以彰顯這種時代特點,書法不甘于京劇、繪畫、舞蹈和音樂之后,通過行書的多姿多彩來表現這種時代風采。
因此說,時代選擇了行書,行書表現了時代。最后行書的表現手段給書家提供了一定的創作自由,繼承歷史上積累的豐富的書法遺產,大膽借鑒姊妹藝術和國外藝術的理念與方法,推陳出新,不斷嘗試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使行書創作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境地。
書法的蓬勃發展,國家以及各級政府普遍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書法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部分縣市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書法之鄉”,部分高校開設書法專業,中國書法家協會和省市書協成為領導書法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措施推動了書法進一步發展,形勢大好,前景樂觀,行書將會更進一步發揮主要作用,用自己多姿多彩的線條來表達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對當代社會的謳歌。
在行書發展中,既要借鑒人類歷史上一切視覺藝術的表現方法,同時要堅守書法的本質特點,這是書法發展的必然。對于書家個人,除了繼承傳統經典作品外,還要吸收當代社會出現的一些新技術新方法,例如互聯網對書法作品的傳播,當然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修養,對書法的追求發諸內心,摒棄名利的誘惑,保持平和和平衡的心理狀態,把旺盛的連貫的精神氣脈,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
三、結語
綜上前述,我的感、悟的點滴體會呈現給觀眾,最終目的是通過不斷認識,積累更多經驗,從中發現認識規律,掌握要領,就一定能寫出好的行書。只要我們勤于動腦,樂于習筆,我們寫一手漂亮的文字,絕不是高不可攀,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為此我們共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劉延玲,王寧.魏晉行書構形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徐磊.碑學興起對行書發展的影響[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