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念劇獨具匠心的國樂之美
本周五,成都永陵博物館精美絕倫的二十四伎樂即將在舞臺上“復活”!以成都永陵博物館音樂舞蹈石刻“二十四伎樂”為藍本創編的大型國樂觀念劇《伎樂·24》將于本周五晚在錦城藝術宮首演。這是國內文博界第一次運用觀念劇的形式演繹石刻文物。昨日,該劇總導演周文軍為觀眾揭秘該劇的臺前幕后,帶領觀眾提前感受《伎樂·24》獨具匠心的國樂之美。


《伎樂·24》排練現場
用觀念劇展現24伎樂故事
“博物館里陳列的文物都是靜物。如何將文物搬上舞臺引起觀眾的興趣,這是我們要攻克的最大難關。”談及這出觀念劇的緣起,周文軍為記者娓娓道來。他說,用什么舞臺形式讓24伎樂與現代人發生關系,而且故事要圍繞著音樂這個主題,這讓主創煞費苦心。作為張藝謀觀念劇《對話寓言2047》的制作人,曾導演了音樂劇《飛天》《覺里曼姆》《老鏡子》;舞臺劇《風調雨順》《九仙傳奇》等作品的周文軍提出了用觀念劇表達的想法。他向記者透露,該劇有“擦肩而過”“尋找”兩個關鍵詞。周文軍介紹說,本出觀念劇不以傳統邏輯敘事展開劇情,而以觀念性寓意串聯整體。
他說,全劇以一位現代人(紅衣女)為了讓遺失千年的“二十四伎樂”音樂再次奏響為切入點,在另一個維度的時空中與道者、蜀官、禪師、現代白領的擦肩而過為線索,緊密圍繞音樂與宇宙、自然、生活、心靈的內在關系,追尋音樂及人生真諦,以樂載道,以樂化人:音聲之樂稍縱即逝,唯有心靈之樂可以和事件一樣永恒,二十四伎樂留給觀眾的文化價值即是包容古今,融合中西。該劇將呈現一種浪漫華麗的寫意舞臺氣質,是一部具有創新精神的跨界舞臺作品。
24伎樂樂器再現舞臺
此次演出幾乎完整仿制了“二十四伎樂”圖中的所有樂器。在演出的11首曲目中,文物圖中的古箜篌、毛員鼓、答臘鼓、羯鼓、琵琶等樂器均有呈現,尤其一曲《蜀宮樂舞》古曲合奏,“二十四伎樂”的全部樂器將集體亮相。
據了解,沈正國,曾作為上海民族樂器廠的技術總監,十年前離開樂器廠成立大龢堂樂器文化工作室,此番擔綱《伎樂·24》國樂觀念劇里樂器仿制的工作。他仿制了歷史上多種古樂器,也為江陰博物館、內蒙古的博物館機構等復原或修復了很多古樂器。2016年,主創團隊在上海找到沈正國,希望他來主持這次任務艱巨的二十四伎樂樂器的仿制工作。他參照日本正倉院(正倉院,迄今保留最全面、最豐富、最有價值的唐朝藝術品寶庫,位于奈良東大寺,這里珍藏了很大部分來自中國唐代東渡的文物珍品)收藏的唐朝精美樂器文物精品,嚴格根據其尺寸、形制,仿制了部分樂器。包括一些彈撥樂器的絲弦,也都從日本購置。在樂器的雕花處理上,也找到目前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家和匠人進行制作,力圖回復到唐樂器一般的精美高雅。
據悉,古樂器和現在的樂器審美并不相同,現在對樂器音樂的審美往往傾向于響亮、華麗的音色,而古樂器的音色則更為古樸、典雅。為了復原古樂器的厚重與古樸,在復原、制作上,主創團隊選用了恢復古樂器音色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整個仿制工作,還特意復原、仿制了唐樂器中的三種絕版樂器:唐尺八、五弦琵琶和阮咸。這都是源于正倉院的收藏參照。這三樣樂器并沒有出現在“二十四伎樂”中。
全面調動舞臺表現形式
值得期待的是,本次演出的服裝、舞美等也以史料為基礎進行了高度還原。此次創作演出由天姿國樂團、四川現代舞蹈團以及天籟箏樂團聯合擔任。其作品跨界創新:第一次國樂與現代舞的跨界,第一次運用觀念劇形式呈現國樂,第一次以舞臺藝術展現古蜀音樂文物。據了解,作品展現了前蜀成都的繁華盛景:成都雖地處西南腹地,卻是中國古老絲綢文化的源頭,也是連結南北絲路的核心區域,成都從來就不是一座封閉的城市,而是一座與世界息息相通的開放城市。中西文化交融的國樂觀念劇突破國樂傳統呈現方式:現代舞和音樂都是國際文化交流不需翻譯的藝術形式,都具備直達人心的強大能量,充分挖掘中國音樂與現代舞之間的共有審美特質。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還特別呈現了“音樂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的曼妙。演出將全面調動舞臺表現形式:國樂、國畫、國繡、國服、詩詞、書法,跨界融合,呈現細節華美、意境空靈的東方美學,表達“樂中有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舞,舞中有道”的中國藝術神韻。本報記者 王嘉
(責編:羅娟、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