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堂認母
周榮華
【摘 要】《庵堂認母》是楚劇青衣非常有名的傳統劇目。劇情簡單,但是經典。這出折子戲可以用六個核心詞來概括劇情和人物感情的推進。從王志貞的“手、眼、身、步”來看這個舞臺形象。在此小議一番,希望這個經典劇目能常演不衰,并為更多的觀眾喜愛。
【關鍵詞】湖北楚劇;《庵堂認母》;劇情發展;舞臺表演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1-0019-02
楚劇,原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稱黃孝花鼓,又稱西路花鼓,1926年改稱為楚劇。《庵堂認母》是楚劇青衣應工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傳統劇目。其劇情簡單,就是講述一對母子相認的故事。作品非常經典,在于很多折子戲都可以裁成幾分鐘的片段,但《庵堂認母》很難。因為實在是太經典了,以至于不知從何減起。說通俗一些就是“口口是肉”,沒辦法裁剪。
《庵堂認母》這出折子戲可以用幾個核心詞來概括劇情和人物感情的推進。
第一個核心詞:“思念”
開場是王志貞撫著申貴升的畫像出來,念了四句引子:“晝長夜長愁更長,往事欲忘偏難忘,滿腹心酸向誰訴,每對遺容淚滿腔。”點題。身邊有個很重要的人去世了。接著掛畫。開腔就是一段非常經典的楚劇悲迓腔。交代了人物關系。幼年出家,和秀才申貴升一見鐘情,指望還俗夫妻恩愛,不想申秀才一命嗚呼,生下的遺腹子也只能忍痛拋丟道旁。看著申郎的畫像,想念著被拋棄的兒子,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只能在無人處暗自垂淚。這出戲是楚劇表演藝術家吳招娣老師的代表作之一。吳老師在處理這段悲迓的時候,所使用的伴奏是高胡,并非楚劇舞臺上常見的京胡。較之京胡音色,高胡則更低沉一些,如此一來,也更適合表達王志貞的人物情感。
第二個核心詞:“尋找”
劇中王志貞的兒子名叫徐元宰。被人撿到并撫養長大。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破解了血書之謎,發誓一定要尋找到自己的親人。血書是這樣寫的:“未末酉初一鴻儒,士心卜貝寫血書,若問萱堂逃禪路,方知春庭命嗚呼。”劇中徐元宰也解釋了這幾句話的意思,未時末,酉時初乃是申時(這關系到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的紀歷符號知識了),鴻儒指的是秀才;士心卜貝合在一起就是志貞;萱堂是說母親,春庭指的是父親。父親亡故,母親不知在哪座庵堂出家了。徐元宰此時已經是“訪遍了庵堂無其數,庵堂禪院都找不到我的娘。徐元宰立下了尋娘愿,遇著了庵堂就燒香……”證明了他尋找親人的決心。
第三個核心詞:“懷疑”
劇中兩個人物各自表場之后就見面了,徐元宰叫門,王志貞開門。開門的一剎那王志貞懵了。她的唱詞是這樣的:“忽見申郎立山門,只見他容顏依舊未改形,死別怎能重相會,莫非我淚眼模糊認錯了人。”從唱詞就能知道徐元宰長得跟申貴升幾乎一樣。但是王志貞馬上清醒過來,年齡不對。徐元宰問道:“請問師太的法號”“貧尼名喚志貞”。他的表現也很急切。形體上往前傾得很明顯,并配合了一聲驚呼“志貞”。隨即做了掩飾。他很懷疑眼前的這位法號志貞的師太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的母親。
第四個核心詞:“試探”
兩個人物各自有了懷疑之后,肯定就要彼此試探了。這一段對唱是非常經典的唱段,但凡資深的楚劇戲迷,就沒有不會哼上幾句的。上述所說的不好裁剪也是說的這個唱段,每一句都有用,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不可或缺。
這一過程中,王志貞在點香的時候燒到了自己的手,這個細節充分展示了她的心神不寧。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是這其中的一個唱腔板式變化。大家都知道,戲曲的轉板很常見,例如導板轉回龍,流水轉迓腔等。這里則有一個慢板轉慢板的變化。唱詞是這樣的:“我口說不多心,心里又不放心,無妨將他問一問,問解元你母子失散是何原因……”而且這個“原因”的“因”字處理語氣還是問號加感嘆號。
這個相互試探的過程有點長,卻相當精彩。高潮部分是徐元宰拿出了血書字謎,也是以這個作為劇中的轉折點,試探得以終結。
第五個核心詞: “猶豫”
王志貞在見到血書的瞬間確定了眼前的少年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兒子。第一反應就是沖上去認回兒子。可是,馬上就猶豫了。“想起了我本是佛門出家的人,為什么尼姑不許養兒子。我認了兒大禍頃刻就要臨身……”認回兒子,對于兒子來說是弊大于利的。“我的兒聰明前程遠大,我認了兒豈不是害了兒的一生。”在清規戒律下,在母親對兒子的“為他好”的想法下,王志貞強忍著對兒子的思念和渴望,壓下了內心對親情的沖動。“罷罷罷咬緊牙關把心狠,滿腔熱淚肚里吞。”在看到王志貞決定不認自己時,徐元宰口出怨言了,假借對送子娘娘的怨恨,埋怨不該將他送進庵堂門。“害得我無父無母苦萬分,都是你這送子娘……娘啊,你、你太狠心!”徐元宰的這段唱腔將王志貞的猶豫推向了頂點。左難右難的王志貞可以說是落荒而逃至自己廂(下接第21頁)房中,對著申貴升的畫像訴說了心中的猶豫:“申郎,申郎啊!今天,你我的兒子來認我,我不敢認他。佛門清規倒還是小,怕只怕我兒認了我這尼姑母親,斷送了他的前程……”這番表現母愛的深情告白,被隨后趕至門外的徐元宰聽了個清清楚楚,這才明白“母愛似海洋”。于是徐元宰用一個小小的手段哄著王志貞開了房門,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寧愿拋棄一切,只愿骨肉團圓!
第六個核心詞:“相認”
在經歷了前面一系列的鋪墊之后,此刻觀眾也是期待舞臺上母子相認。王志貞的唱詞是:“聽兒言如同春雷震,驚醒南柯夢中人,適才我被佛門清規迷本性,迷得我親兒不認我冷酷無情。寧可做人活半日,不愿做鬼過一生,我把這拂塵念珠念珠拂塵全拋掉……”前兩句是被驚呆了,中間兩句回過神來了,最后兩句是拿起手中的兩樣道具,鄭重果斷地扔掉了。掙脫禮教束縛的王志貞,將兒子緊緊地摟在懷里。徐元宰緊緊依偎在母親溫暖的懷中。大幕緩緩關閉……
我們再從王志貞的“手、眼、身、步”來看這個舞臺形象。
手:在傳統戲里,有個16歲兒子的婦女可以算是徐娘半老了,所以在手勢動作上基本偏下,這樣也充分展現了舞臺上王志貞這一人物的年齡層次。
眼:吳招娣老師對王志貞這一人物的演繹非常到位。眉毛、眉頭上挑,眉尾下垂,形成八字;眼珠遲緩移動。
身:王志貞的身段重在一個“穩”字。所以劇中王志貞無論是前進、后退、轉身……都是緩慢而穩重的。
步:和身段一樣,王志貞的臺步同樣是沉穩的,畢竟是在佛門清凈之地浸染數年的尼姑。本劇中最急切的步法是在看見血書的一剎那,下意識想要上前相認的瞬間。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在給徐元宰開門的瞬間急切關門的時刻。除此以外,王志貞的步法全是遲緩穩重的。作為人物來講,一個有過還俗想法并且還有一個孩子的尼姑,她的日常行為一定是小心翼翼的。這個小心翼翼是怎么樣的一個尺度?在舞臺上是值得演員用心推敲拿捏的。
有些演員會把徐元宰這個人物作為小生來演繹。其實不然,這個人物在筆者看來,用奶生也就是娃娃生來演繹,效果會更好一些。當然這也是個見仁見智的感覺罷了。在此小議一番,也是希望這個經典的楚劇傳統劇目能常演不衰,并為更多的觀眾所喜愛!
參考文獻:
[1]朱彬.楚劇音樂概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
[2]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3]徐平.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4]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