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武曲 琵琶文曲 王梓靜
段妍
【摘 要】琵琶,被評為中國最具表現力的民族樂器,武曲作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動”與“靜”的運用使琵琶武曲更具感染力。本文以兩首傳統琵琶武曲為例,簡要分析琵琶武曲作品中“動”與“靜”的運用。
【關鍵詞】琵琶武曲;“動”;“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1-0058-01
一、琵琶武曲
琵琶武曲主要表現激昂、雄壯、釋放、歡快的音樂風格,演奏時注重右手輪拂、掃輪、煞弦、絞弦等技巧,音色上鏗鏘有力,肢體動作大方、利索。浦東派代表人物沈浩初在《養正軒琵琶譜》中評價“表演故事,綜其繪聲繪色,有起有結,其節目無異章回,同于雜劇。”沈浩初在文中引用的是琵琶武曲代表作品《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兩首武曲都以楚漢相爭為背景,但《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因此曲目以寫劉邦的英雄氣概為主。《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與《十面》相比,它以渲染項羽的英雄悲劇為主,表現出對西楚霸王的同情和贊頌。
同文曲一樣,“經典”又“流行”的琵琶武曲也被各個琵琶流派收錄在了自家的琵琶譜中。除以上兩首曲子外,《平沙落燕》(即《海清拿天鵝》)和《將軍令》也被收錄在了浦東派《閑敘幽音琵琶譜》和《養正軒琵琶譜》中。在無錫派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中,不只收錄了十余首大型武曲,還把一些曲調流暢活潑、富有節奏感的小型武曲收錄其中,如《步步高》《巧梳妝》。平湖派的《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譜》里收錄了《海青拿鶴》《郁輪袍》等武曲,其中《海青拿鶴》堪稱經典,樂曲把海青追逐天鵝、天鵝掙扎逃脫的場面刻畫得惟妙惟肖。
二、武曲中的“動”與“靜”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最早的樂譜見于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其后有許多演奏版本相繼問世。本文簡要分析的是劉德海演奏譜。
《十面埋伏》整首樂曲氣勢宏偉,音樂發展動人心弦,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把戰爭中刀光劍影、浴血奮戰、慷慨激昂的場面表現得栩栩如生。樂曲分為八個段落,第一樂段“列營”相當于全曲的引子。一開始鏗鏘有力“輪拂”的出現,一下子把觀眾帶到緊張的戰爭環境中。后面由簡單的輪拂逐步加強到掃拂,音樂節奏由慢到快,強弱對比明顯,使音樂內容豐富具體,表現出征前戰鼓齊響、戰士斗志昂揚的場面。
第六樂段“小戰”是富有特色的一個段落,整段描寫戰爭場面,運用“剎弦”的技巧模仿金屬的聲音效果,類似于兵器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響。演奏時速度逐漸加快,預示戰爭規模不斷壯大,使聽眾情緒更加緊張。
第七樂段“吶喊”是整首樂曲的高潮,運用左手拉弦、絞弦、滑音等技巧表現士兵們全力奮戰,右手上把音量極大的“滾四條弦”表現戰場上刀光劍影。在樂段的結尾處,用“搖指”在最高音區演奏,力度逐漸加大,制造出一種山岳倒塌,大地裂開的強烈音響,把氣氛推向高潮。緊接著使用滑音技巧,從高音區滑向低音區突然停止,表示楚軍戰敗。
第八樂段“追擊”也是結束樂段,描寫的是漢軍趁勝追擊楚軍,簡短利落,以勝者姿態果斷收尾。
《霸王卸甲》與《十面埋伏》是琵琶武曲中的一對姐妹花,其版本眾多,本文以劉德海演奏譜為例,來淺析武曲中的“動”與“靜”。樂曲同樣以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為題材,主要描繪了西楚霸王項羽戰敗的英雄悲劇。除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外,更著重刻畫了項羽的內心情感,使情感表達淋漓盡致,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樂曲開始在相把位的低音區,用音量、音色都比較單薄的下出輪演奏,由慢漸快,再到慢的下出輪演奏出來的沉悶悲傷的音調,呈現出一種戰爭將會慘烈的音樂意境。樂曲的主題段落,用相同的旋律來連貫演奏多段的加花變奏。將掃、四指輪、挑、分四種指法組合起來,要求音量統一。而且左手加入了不同方法的滑音,使音樂聽起來有高有低、跌宕起伏,用來表現項羽倔強的性格,更加準確地表現出西楚霸王的英雄氣概。
樂曲的精華段落是自由式的輪指演奏“楚歌”一段。本段由慢輪、極慢輪和快輪等不同速度的輪指配以左手吟、揉、推、拉技巧演奏,安靜演繹出將士們凄涼的心情以及對家鄉的思念。右手極慢輪、似斷非斷的樂句,表現出項羽哽噎的哭泣,以及面對生死不知如何決擇的矛盾心情。段落中最經典的樂句是用左手慢速有韌勁地推拉弦,加上右手有力單彈,這是借鑒了戲曲音樂垛板的表現形式,把項羽內心戰敗又失去愛妻的苦悶、悲痛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樂曲最后結束在一個強掃四根弦的不和諧的泛音上,仿佛什么東西落地一般,形象刻畫出項羽烏江自刎的場景。這種動態演奏與靜態畫面的結合,也成為全曲的點睛之筆。
通過上文分析,在傳統琵琶武曲的音樂題材和音樂意境上,呈現給大家的是“靜”少“動”多,把握住琵琶傳統武曲中“動”與“靜”的辯證關系,在演奏時建立好相對應的演奏心態,相信可以更好地演奏出動靜相宜的音樂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浩初,林石城.養正軒琵琶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8.
[2]孫麗偉.傳統琵琶音樂中的文曲、武曲、文武曲[J].音樂研究,2001(1).
[3]萬莉.琵琶歷史淵源與流派問題研究綜述[J].天津音樂學報(天籟),200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