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第一部MV《孤獨的人生》曝光-蘇志燮吧 08 08 13 蘇志燮退役第...
郭鑫
摘 要:詠嘆調《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選自歌劇《曼儂萊斯科》,由意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譜寫歌劇腳本而成的一部曠世之作。普契尼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歌劇作品,《曼儂萊斯科》他的第三部歌劇作品,在當時受到了廣大的好評,這部作品的成功更加確定了歌劇腳本的重要性。為他后來創作的歌劇作品《藝術家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等等奠定了基礎。本文通過對詠嘆調《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的音樂分析及演唱實踐來詮釋歌劇作品《曼儂萊斯科》的人物演唱特點和作品的藝術特征,希望通過筆者的研究與實踐能夠更好地為演唱者提供理論上的支持及教學上的幫助。
關鍵詞:歌劇腳本 演唱特點 藝術特征 分析與詮釋
1893年普契尼根據作家普雷厄創作的《騎士德格里奧和曼儂萊斯科》這部小說為基礎譜寫而成,與此同時由法國作曲家馬斯內根據同名小說創作的歌劇《曼儂》在當時已經取得空前的成功,普契尼頂住一切壓力,歷經3年時間創作而成。如果說馬斯內創作的《曼儂》是用優美而細膩的音樂語言描繪女子的心靈的詩人,那么普契尼創作的《曼儂萊斯科》則是用最真實而舒緩的音樂來展現女人復雜的內心情懷,對美好愛情的渴望,用作品反映當時社會的奢靡與黑暗和社會底層人民要擺脫黑暗勢力壓迫的向往。普契尼一生創作了許多部歌劇,在這部歌劇成功之后又創作了《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圖蘭朵》,這些作品都是真實主義歌劇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大多是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面貌,捕捉他們人物內心情感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用最直接的音樂語言與細膩的音樂表現手法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現狀。
一、詠嘆調《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的創作背景
《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在歌劇第四幕中由女主人公曼儂演唱,旋律低沉而舒緩,歌詞唱到“我是一個被遺棄的女人!啊,我不想死亡!”這時的曼儂沒有在對往日奢華生活的向往,只希望簡簡單單的活下去。“唉!我不幸的美貌,帶來了新的痛苦!而他們讓我和他分開,現在可怕的過去活生生的印在我的眼底。”這一切的變故曼儂都認為是她的美麗造成,她寧愿做個平凡而普通的人。她這一切的不幸其實也是當時的社會的一個縮影。作曲家通過音樂的描述對曼儂人物的刻畫來反映人們當時都生活在渾渾噩噩的社會之中,人性的喪失,對黑暗勢力的控訴。唱到這里 “所有這一切已經走到了盡頭”已經為悲劇色彩做了充足的鋪墊,已經預示著女主人公即將死亡,但是戲劇性的沖突又一次巧妙地被設計出來,旋律更加緊湊、急促轉為高聲的吶喊“不!不!不!我還想活”,在曼儂的心底仍然抱有一絲希望在葛利歐的身上,希望他的愛人能夠把她從死亡的邊緣帶走。作者運用惟妙的音樂把曼儂不同時期的內心變化都準確的展現給每一位聽眾,之前曼儂對金錢的奢靡放棄了真正的愛情,有因為空洞的奢華生活去追求真愛,最后又因為黑暗勢力的強大而走向了死亡。作者筆下的曼儂,盡管她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小女人,但是在最后仍然為她的愛情付出了生命,最后帶給人們的仍是一絲憐憫和感慨。
二、詠嘆調《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藝術特征及演唱風格
詠嘆調《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分為三個部分。簡單的兩個小節的前奏過后,主旋律進入第一部分(第3—45小節),速度為largo(廣板),2/4拍。用舒緩的節奏和低沉的旋律來表現曼儂一個人在黑暗中醒來,格里厄已不見身影,以為自己被他拋棄了。旋律的走向來刻畫曼儂的緊張和恐懼的心情,采用朗誦調和詠嘆調相結合的創作手法,更直接的展現曼儂的內心活動,伴奏和旋律的相互襯托、交相呼應,把旋律帶向高潮,將觀眾的心帶入其中,這是普契尼在創作上特有的音樂藝術風格。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惟妙惟肖,用音樂的色彩突顯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詠嘆調一開始,人物在舞臺中緩緩蘇醒,此時的男主人為她尋找水源而消失,曼儂醒來后躺在荒無人煙的荒原中,以為自己被愛人所拋棄,內心深切絕望與無助在心中蔓延。音樂一開始作曲家采用主和旋向下屬和旋進行來渲染人物內心低沉的音樂色調,展現人物曼儂當時內心的無比恐懼和焦慮的內心世界。歌詞“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可怕的殘酷境地,我灰心喪氣,我倒在荒蕪的地方,痛苦難當。”歌詞與音樂旋律緊密結合,即是人物真實的內心寫照,此時已經沒有金碧輝煌的燦爛生活,眼前的一切讓她驚慌失措,后悔與難過,最終竟然一切的付出換來的是被愛人的拋棄,內心無比的失落。從音樂一開始旋律進入低沉的律動,旋律與伴奏相互交錯,采用宣敘調似得演唱來表現人物對現在處境的哭訴,演唱者在演唱時一定要保持氣息的連貫、飽滿而深情的把握人物內心進行表演。伴奏采用旋律下行的音樂走向能夠更好的襯托人物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
第二部分節奏變為Allegro(快板),旋律的模進,曼儂的內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開始是曼儂對生活的失落,內心無比的失望,男主人公的消失,讓她一切幻想成為泡影,內心痛苦難當,音樂低沉而舒緩,但是作曲家不斷地用音樂走向來表現曼儂的內心世界中一次次的絕望與無助,但是每一個人都有活著的權利,作曲家在創作中巧妙的使音樂再一次推向高潮,這是詠嘆調中最有戲劇沖突的部分,歌詞“我不愿意死亡,一切都過去啊!這一切都是安靜的地方”,當一個人走在最絕望的時候,都有對生的渴望,一點點的希望在她的內心深處冉冉升起。作曲家巧妙地采用伴奏旋律上行的音樂走向,主旋律已經不再是低沉舒緩的音樂律動而是用更加積極的主動的緊湊的音樂風格,要求演唱者在聲音的運用上更加飽滿而熱情、更具有爆發力的演唱風格來表現曼儂不甘心死去、垂死掙扎的內心激動情緒。在這一部分作曲家在“這曾經好像是平安的地方!”在最后一個音符上加上一個延長音的符號,演唱者需要更好地控制氣息的力度,聲音慢慢的減弱減慢,這是作曲家為了下一段音樂旋律進行的鋪墊,把音樂再一次的推向高潮。曼儂回憶著過去,“啊!我不幸的漂亮,讓新的怒火燃燒”是她對自己美貌的憎恨,以往的一切都是由它造成,之后“一切的過去印在我的眼底,它渲染著血跡”對過去的總總回憶懊惱不已,充滿著懊悔與自責。通過和聲的模進、速度織體的變化與詠嘆調開始時曼儂絕望無助的內心形成對比。在這一段中人物情緒的刻畫更加有張力,女主人公曼儂回憶過去,萬般思緒在心頭悔恨加倍,往事浮現心頭,此時,男主人公消失無影無蹤讓她萬般的悔恨在心頭,心中的怒火燃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和對生的向往。演唱時要求演唱者內心情緒上的把握與控制,聲音飽滿而充滿激情的演繹人物內心戲劇性的變化。
譜例
在這一部分高潮再現在第70小節,一個五拍的a2,作曲家在這里巧妙的設計來表現曼儂內心的吶喊,又一次與最開始的人物內心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再一次推向高潮為最終的結束走向做了非常有利的鋪墊。直接的音樂表現手法要求演唱者在這五拍中不斷的加入情感來表現出曼儂歇斯底里似的叫喊,接下去采用如宣敘調一樣的說詞,“啊!一切都過去了!”引出第三個部分,曼儂的在絕望中的一絲希望。這一切更好的說明,不過是曼儂的期望,一切不存在,悲慘的命運正等待著她。旋律不斷變得更加緊湊,給人們一種上氣不接下氣的緊張情緒,表現了女主人公曼儂對生活的絕望同時又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此時一切都變得那么微弱、那么渺小,在死亡的邊緣掙扎著、痛苦著、絕望著。演唱者需要好好的體會主人公的內心變化及對聲音的控制,合理運用氣息把這些都把握準確才能夠更好的表現作品本身的要求與內涵。后面接到“安寧的避難所,變成了一座墳墓。”當曼儂被流放,一切最平常的生活都對她來說都是種奢望,她已不再幻想奢靡的生活和美好的愛情,最簡單的想法告訴大家,那就是活著!在下面的譜例中,曼儂唱到“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作者用非常急促的節拍和敘述似的旋律走向來表現曼儂對活下去的迫切和希望,音樂巧妙的設計在三連音的運用與宣敘調的語氣,“我”字采用16分音符和8分音符的“死”字及“活”字四分音符的兩個重音記號,加強曼儂對活下去的渴求,逐漸把音樂推向高潮,最后為女主人公曼儂的悲劇色彩畫上圓滿的句號。
這首詠嘆調為曼儂從單純到貪戀到困惑到死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開始當一切奢華的生活離他而去,她渴望抓住男主人公愛情,而在此時寂寞與孤獨陪伴著她,她自欺欺人的認為一切的過錯都是她的美貌所造成,回想過去一幕幕,她深深的懊悔之中,最后她不在期望任何在金錢或者愛情,只想活下去。普契尼用細膩的音樂節奏和宣敘普契尼的歌劇選材都是來源于社會最底層人民,他的作品都是反映人們的生活現狀,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總能最直接的打動人心,產生共鳴從而帶給人們精神上滿足。歌劇《曼儂萊斯科》中曼儂的形象的塑造,并沒有讓人對曼儂的唾罵與鄙視,因為在當時腐朽的封建統治中,人們都渴望過上富足平等的生活,都想衣食無憂,但是那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所以曼儂這個人物角色能夠被人們所同情和憐憫。普契尼運用靈活地曲式結構,豐富的音樂語言,嚴謹的和聲與配器,聲樂演唱與器樂的交相呼應,這一切為這部歌劇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普契尼的很多作品至今還作為音樂學院的教學素材如歌劇《曼儂萊斯科》中詠嘆調《掛滿了柔軟的幕帳》、《孤獨,我墮落,被人拋棄》,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中男高音詠嘆調《冰涼的小手》和女高音詠嘆調《人們叫我咪咪》、《漫步街上》,歌劇《托斯卡》中《為藝術為愛情》。大部分歌劇作品至今還在世界各個歌劇舞臺所演唱,如《圖蘭朵》、《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等等,這些藝術作品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王燕麗.淺析普契尼歌劇中的經典詠嘆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2010(S1).
[2]尚家驥.歐洲聲樂發展史[M].華東出版社,2003.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