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向性格變外向的六種方法
胡玲
摘 要:聲樂表演是一種藝術,需要表演者真實的表演出來。表演者的性格是心理因素的重要部分,表演者內向或外向性格會在表演者主觀和客觀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的思維和情感,從而影響自身的聲樂藝術表演。本文從表演者性格特征出發,研究在聲樂技巧訓練中的性格缺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聲樂技巧訓練水平,以期對實際教學實踐有所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客體 主體 聲樂 內向 外向 性格 技巧
一、引言
聲樂技巧學習不是某一方面的練習,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聲樂技巧訓練與表演者的先天條件、發聲方法、表演能力、教師教學經驗、受訓者的性格特征都有關系。其中受訓者性格特征按心理學劃分,分為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一般情況下人的意識方向就是受這兩種性格特征影響的,內向性格使人易于關注內部主觀世界,外向性格使人易于關注外部客觀世界。
性格是指每個人對現實事物的穩定態度和行為習慣方式,是對社會、事物認知的一種心理傾向,并在其不同的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比如有的人在音樂藝術道路上,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把音樂視為自己的終身事業;而有的人則會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思前想后、半途而廢。這就是不同的性格特征做出的不同的行為方式。每個表演者對于老師進行的相同的聲樂技巧訓練,由于性格特征不同,他們所做出的音樂反應也不相同。聲樂表演者的性格影響著自我對外界客體的把握程度。所以,從音樂受訓者性格特征方向,研究訓練者主體受到的聲樂技巧訓練影響是很有必要的。
二、基本概念
1.性格的概念
個性最早起源于拉丁語“Prsona”,是說古羅馬喜劇演員根據扮演對象而戴的面具。現在,從心理學角度認為個性是某個人的整體風格、精神面貌、心理特征的綜合傾向性表現。具有內向性格特征的人,又可劃分為內向感覺型、內向直覺型、內向思維型、內向情感型。內向性格的人大多關心自我意識中的感受,對外界聲音冷漠,表現出性格固執,感情壓抑的特征。雖說內向性格的人會給教師一種慢熱的感覺,但這有助于自身的創新性發展,因為他們比較有自己的主見,按照內心的路徑去演繹音樂,會有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外向性格特征,可以劃分為外向感覺型、外向直覺型、外向思維型、外向情感型。外向性格的人大多對客觀新鮮事物很敏感,憑著興趣,把外界事物都列入注意對象,會表現出活潑、開朗的一面。外向型性格特征的人對音樂的模仿能力強,常給人以驚喜,但再向上發展就難了。性格的特征性表現。
2.聲樂技巧的概念
對于普通人來說呼吸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動作,而對于音樂人來說,呼吸對于音樂表演有著特殊作用。由于不同的音樂作品對于換氣和情感的釋放都有具體要求,這就需要歌唱者利用好呼吸來傳遞情感。特別是在表演高音或者快歌的時候,如何呼吸就更加重要了,呼吸換氣的節點出錯的話,整個音樂美感就可能會受到影響。呼吸是聲樂演唱的一個重要技巧指標,呼吸技巧訓練是完成藝術歌唱的重要一環。
三、內向與外向性格特征對聲樂技巧訓練影響分析
1.內向性格對聲樂技巧訓練的影響
內向性格的聲樂學習者傾向于主觀意識,帶有自我感情色彩的去表演。客觀世界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信號源,信號源到達他們內心世界,總是會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付諸行動。這樣的初學者有自己的訓練風格,一時是很難改變的,不愿接受外界的不同觀點。如果老師對他們不多加理解和照顧,很難在訓練者當中脫穎而出,除非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天賦。但如果訓練者能夠掌握良好的技巧再加上自我的想象力,那技巧訓練將會事半功倍。
(1)內向性格對腹式呼吸訓練的影響
腹式呼吸訓練是丹田氣的訓練,要求訓練者呼吸深沉并且流動,用氣發聲,以腹部為原點提氣。一定要和胸部呼吸區分開,胸腔要放松,下巴也不要用力,用丹田氣發聲。內向性格的人主要關心內心感受,教師一般都是大致講解丹田位置,主要講授丹田氣息發聲內容,而內向性格的人不管老師怎么講授,一心想找出丹田在自身上的確切位置。這樣內向性格的學生就會跟不上老師講解的節奏,如果教師也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那么可想而知,這種教學是無法持續下去了。所以,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讓學生慢慢體會丹田不是一個身體部位,而是唱歌過程中氣息運動。聲樂教學要當作一個整體去教授,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內向性格對面罩共鳴訓練的影響
面罩共鳴訓練是聲樂教學中比較困難的,它需要在氣息支持下進行。面罩共鳴可以使的聲音更加優美、穿透力增強、歌唱更持久,比如高音歌唱家斯基帕、蓋達、帕瓦羅蒂、薩瑟蘭、卡拉斯等。內向性格的學生在面罩共鳴訓練中就容易走偏途,對提高演唱水平和技巧意義深遠。演唱實踐說明,歌唱水平的高低不是以自己的內心體會為標準的,而是以聽眾的評價高低而定的。內向性格的學生可以關注內心的音樂感受,但是一定要擺正評價演唱水平高低的檢驗標準,否則在追求演唱藝術的道路上會堰旗息鼓。 他們往往會錯誤的認為共鳴就是為了讓聲音變大,聲音大了,自然就共鳴了,就不惜破壞嗓子去調高音量。這種錯誤認識對面罩共鳴的訓練走偏了,誤入歧途,對于面罩共鳴的擠、壓、撐的特點流于表面。自己沉浸在自我欣賞的感覺中,一唱歌就感覺嗓子痛。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要慢慢引導學生,切不可操之過急。讓學生感覺正確的共鳴發聲,體會共鳴位置、音色、運氣發聲的技巧。引導學生高起音,嘴巴張開,胸腔吸開,下巴放松,面罩共鳴,增加聲音的美感。
(3)內向性格對行腔咬字訓練的影響
聲樂技巧訓練就是為提高歌唱水平做準備的,呼吸、共鳴、行腔咬字三個技巧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一個技巧訓練不好都會影響整體演唱水平。老師教學行腔咬字技巧時候,行腔、咬字也都是連貫性的瞬間完成。內向性格的受訓者訓練時,往往會沉思于自己的腔體思考,尋找腔體發聲的感覺。行腔咬字不能加大力氣把腔體撐大,聲音不能掉出面罩落在喉嚨里。總之,內向性格的聲樂訓練者,因其性格特征原因,對聲樂技巧的主觀和客觀上的理解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對于內向性格學生的訓練教師,一定要掌握一些技巧經驗,根據他們內心理解的傾向性,適度調整訓練方式和方法,以達到提高受訓者聲樂技巧的教學目的。
2.外向性格對聲樂技巧訓練的影響
外向性格聲樂技巧受訓者,一般關注外部客觀直接技巧經驗為主。他們都以自己的直覺、感覺為出發點理解作品,很少關注作品內涵和探析自我內心感受。外向性格特征受訓者對于教師的示范、講解都能迅速模仿、理解講師意圖。
(1)外向性格對腹式呼吸技巧訓練的影響
腹式呼吸技巧是腹部丹田控制氣息發聲,音量大小由氣息量來把握。腹式呼吸技巧強調的是用氣來唱歌,而不是用生理器官的“勁兒”歌唱,這樣氣息對聲音有較好的支持,適量的氣息就可以產生流動、柔和、自如的聲音效果。外向性格的聲樂訓練者往往胸部上體、兩肩繃緊、肌肉緊張造成氣息不流動的現象。這是因為外向性格的受訓者,只關心聲樂技巧的表面效果,不考慮內在主體的自身感覺,對于丹田氣息的應用流于表面,一有丹田氣息就立馬釋放出來,根本不關心丹田氣息的應用技巧。自己的思維一直關注于教師的示范,這種訓練就變成了簡單的聲樂訓練模仿。外向的模仿意識和直覺,憑借著自己的直接感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師的示范中,期盼與教師的表演一模一樣,這樣缺乏自我對于技巧細節的理解,容易忘記。所以外向性格學員聲樂腹式呼吸訓練時,應讓學生仔細體會丹田氣息的應用技巧,調到自己的感情于訓練作品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富有情緒的歌唱。
(2)外向性格對面罩共鳴訓練的影響
面罩共鳴是領竇、蝶竇、額竇和上蓋口以上這分區域的共鳴,額竇的集中點,也稱混音點、泛聲點。面罩共鳴可以使聲音穿透力強、聲音情緒、靈活、有助于弱聲演唱。在訓練面罩共鳴時,胸腔吸開,下巴放松,氣息存于丹田。這樣既可以練習氣息又摩擦了聲帶。外向性格受訓者大多關注面罩共鳴的效果,聲音的穿透力成了受訓者追求的目標,對于下巴放松、胸腔吸開、丹田吸氣等細節把握不到位。他們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是追求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外的方面,不能整體協調的各個細節連貫性操作。唱出來的效果就缺乏情感,給人以假情假意的感覺,就失去了歌唱藝術本身的價值。所以在訓練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訓練技巧的整體性,讓學生把主觀感受和客觀感覺結合起來,突破只是依賴客觀感覺的弊端,最大限度的掌握面罩共鳴技巧,自然的、藝術的歌唱。
(3)外向性格對行腔咬字訓練的影響
行腔的訓練是為了唱好每一個母音,母音發聲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吐字發聲的準確性。外向性格特征的訓練者對于行腔咬字是極力追求的目標。因為行腔咬字是訓練的吐字的清晰、聲音的流暢和自然,對于外向性格的受訓者絕不會允許自己在這幾個方面做不好。外向性格特征的受訓者對于行腔咬字訓練,在直覺上就是一定要把文字說清楚了,就忽略了聲音美聲韻味。咬字清晰不能只是表面清晰就可以了,要注意主體內在腔體感受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行腔咬字的技巧之后,才會對以后的演唱水平提高起到長久作用。因此外向性格的聲樂訓練者,腹式呼吸、面罩共鳴、行腔咬字等技巧的訓練都被主觀性格因素定向,很容易丟失主觀內在的認識,失去了主體對技巧的學習、理解、和應用,不能真實反應受訓者對技巧的掌握水平,妨礙了主體學習發聲技巧的真實性。
四、結語
總之,內向和外向性格特征都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聲樂受訓者,在不同技巧訓練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特點。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變化特點都要引起教師重視,因材施教,對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學員區別對待,這對提高學員的聲樂技巧訓練水平有著積極作用。對聲樂技巧的學習存在著利弊因素,受訓者和訓練者都要盡量理解和把握性格因素對于技巧訓練的影響,適度調節訓練方法。性格特征無論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對于聲樂技巧的訓練都有兩面性,盡量規避不利因素,發揮優勢因素,在聲樂技巧訓練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提高演唱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樹聲.如何學習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紹基諾·貝基的面罩唱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6(2).
[2]李文.歌聲中的主觀感受與客觀聽覺效果[J].中國音樂,2013(2).
[3]鄧小英.歌唱技巧訓練的再認識[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2).
[4]鄭茂平,張大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及其互補——對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研究會”關于研究方法趨向的元認知反思[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4).
[5]周曉音.用“力”得當才能放松——談談對歌唱中放松的理解[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13(3).
作者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