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在非遺搶救 保護 傳承中的作用 以綏棱現代黑陶為例.pdf
劉敏
摘 要: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非物質遺產保護,全民有責,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中應該擺在什么位置,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本文試作探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方高校 課堂 傳承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地方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中更要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積極主動地擔當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
首先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擔當起參與保護當地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正是出于這種文化自覺,我們市在申報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成功的當年,就成立了海州五大宮調研究所。海州五大宮調屬于民間音樂類,研究所的成員也主要是音樂系的教師。聘請朱秋華、嚴淡如等專家擔任顧問,還有校外的兼職研究人員,都是義務的志愿者。文化局非遺保護中心給予大力支持,將研究所列為五個市級傳承基地之一。
研究所如何擔當傳承基地的責任,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方面是推動這一“非遺”項目進課堂。不僅本校音樂系長期堅持,成為特色選修課程,并且以編薦地方教材,培訓音樂教師等積極推動海州五大宮調進中小學校園、課堂,成為我市藝術教育新的特色。開展這一工作,得到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市政府秘書長還專門給教育局領導寫信。在非遺保護中心的指導下,與體衛藝處、教研室長期合作,這項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第二方面是開展海州五大宮調的學術研究。從無到有,艱難起步。市文化部門前期發掘整理的成果,是我們的依托。我們懷著對民間藝術創造的敬重,從初步接觸到不斷深入,一步步認識了這一“國寶”的特色與價值。前后在國內期刊上發表了十多篇研究論文,大多是核心期刊,《人民音樂》就發表了3篇。研究成果,匯集成60萬字的《海曲百日談》。先在海州五大宮調的網上傳送100天,以后在市藝術研究所的支持下又刊印成書。實踐磨練人才,經過幾年磨練,已形成了一支在校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科研團隊。
第三方面是積極參與宣傳、展示活動。我們組織了“海韻新聲”藝術團,師生參與,學生輪換,教師堅守,曾作過專場匯報,并出版碟片,發到全市中小學。每年文化遺產日,都參加文化局組織的宣傳展示。我們切身體會到,在“非遺”保護的工作中,地方高校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二、利用與發揮“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高校平臺的特殊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在闡述“國家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條款中,特別提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這對我們很有啟發。對于探索創建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特別是高等音樂師范教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音樂“非遺”項目,確實是極其寶貴的教育資源,具有“特殊的優勢”。這好比就在我們身邊的一口深井,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汲取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統的生命的甘泉,取之不盡。
國家級、代表性、首批,這幾個詞,標記著海州五大宮調的價值與高度。而作為本地最早擁有藝術專業的地方高校,對責任的擔當,也應該有特殊的要求。這就是,要辦成體現高校水平的“傳承基地”。高校的優勢在專業師資和科研力量。我們參照代表性傳承人的條件來提出了具體要求:(1)對于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熟練掌握;(2)在特定領域和一定區域內要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3)開展傳承活動要積極。
本人承擔的主要探索課題是“非遺”課程的選修。在音樂專業開設海州五大宮調選修課程,已經持續了十多年,開始主要面向音樂教學專業,影響擴大了,非師范的、外省籍學生也逐漸加入進來,學生來自各地,選修的很多是外地學生。雖然有方言障礙,但是音樂語言是沒有界限的。我們的目標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讓學生知道連云港市有此國寶,并初步獲得聽覺印象;第二層次是樂于參與欣賞與演唱,至少會哼上幾句,有的能學會幾個唱段;更高的層次是在宣傳、展示的藝術實踐中,將好奇轉化為興趣,由興趣發展為愛好,有志成為傳承“非遺”的熱心人。外地學生回去,因此會關注當地的“非遺”保護,也會像一顆顆蒲公英的種子,撒到各地,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連云港市的“國寶”。
除了把海州五大宮調打造成我校音樂專業的特色選修課程,還積極推動中小學引進校園課堂。十年前國辦發18號文件就提出“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們聞風而動,努力協助市教育局舉辦全市中小學音樂教師學習五大宮調的全員培訓,又通過編選地方補充教材“海韻新聲”和展演光盤,送曲到校。形成了我市與博物館式傳承、民間小曲堂傳承、淮海劇團傳承并行的學校傳承系統。盡管這種“傳承”還是啟蒙性的。但是,未來的連云港市民都在今天中小學的課堂里,少年時代的耳濡目染,必然有助于長大后記住鄉愁,記住鄉音。相信在普及的基礎上,必然能成長出新一代的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承人。可見,持續多年的選修是見效果的,讓我們增添了對文化遺產傳承的信心。
三、以研究引領傳承發展,在探索實踐中逐步提高水平
海州五大宮調的保護,它的民間傳統音樂的性質永遠不能變。原曲的腔調與清唱的形式以及俗中求雅的審美取向,是我們傳承的著力點。把口傳的曲目記成譜集、錄成音像制品,這是“搶救”前期完成的大工程,要讓它真正活起來,活下去,關鍵要培養傳唱的人才與受眾。
不同的傳承渠道,各有所長,各具特點。作為高校的選修課程,在作品的分析理解、演唱的藝術處理、追求的藝術效果等方面,應該有較高的要求。包括對民族民間聲樂藝術已有成果的借鑒和再現中的二度創造。
實施的策略是教師帶頭,科研領路。開始我們以五大宮曲為主攻曲目,聲樂教師分工,各人專攻一到兩個。首先向民間學習,引進源頭活水。本人和同教研室的專業教師李琴一起拜國家級傳承人劉長蘭老師為師,還舉行了收徒儀式。不定期的到小曲堂體驗感受,也請進來給學生示范授課。大體上經過三個階段:開始是憑借采集的記譜模仿;接著是結合展示匯報和進課堂,用一點方法,有一點創意,“海韻新聲”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再發展就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對遺產本體的研究,嘗試將研究收獲用于演唱實踐,展示中多一點創新的因素與韻味的追求。如何更有效地讓年青一代接受?如何在傳承中有所發展?
這就涉及到傳承中允不允許有創新的因素的問題。這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講得很明確:“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環境的不斷變化,必然有所創新,而這種創新必須具有認同感與歷史感。排名第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還有“國粹”京劇,都是可供我們學習研究的傳承發展的樣本。民間音樂的傳承,不能割裂藝術的整體性。要留下來的不只是曲本,還要連同它的創腔思維、演唱形式、演唱方法和二度創作經驗等等一起完整地繼承下來,一代一代傳下去。
首先要清醒地看到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社會轉型時期,為什么優秀遺產會迅速瀕危?分析問題才能找到對策。“非遺”的傳承是無法強制的。關鍵是如何讓年輕的一代樂于接受。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不能把受眾看作被動的接受者,必須是一種雙向互動,美的創造是文本、傳播手段與接受者共同完成的。一個很大的變化,是時代節奏大大加快了,娛樂的方式多元了。俗曲本來就教過“時尚小曲”,這個“時尚”雖然不是今天追求的時尚,但也要考慮到時代的變化與要求,民間音樂演唱如果太慢過長,年輕人很難有接受的耐心,就留不住聽眾。審美趣味也有變化,形式也要適當豐富,但音樂的聽覺美、情感美還是能打動人的。傳承,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新一代的審美期待。“適者生存”,適應審美需要的變化,適當提速,適度加工,適時吸收。我們的嘗試是審慎的,是有追求的。
這次我們嘗試采用集萃串唱唱的方式,對五大宮曲作新的演繹。“集萃”,就是“取其精華”把五支曲牌的最悅耳動聽的主題旋律摘取出來做代表,讓聽眾和演唱者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鮮明的聽覺印象。如【軟平】的前兩句,是一對上下句,全曲六句都是由這兩句發展出來的,我們就突出這兩句。【鸝調】則截取優美跌宕的三四句和的對比性的尾段。【波揚】選取最歌曲化和有擬聲襯詞特色的段落。“串唱”,就是把集取的精粹像珍珠一樣穿起來。串聯的線索就是曲友習慣的“軟疊鸝南波”的順序,又加上原曲詞中蘊藏的兩地相思的感情線索,穿起來成為一體的情境。【疊落】《銀臺報喜》,用聲部變換突出模進的特點,少婦思盼心情急切,速度比民間傳唱加快了一點,有注意利用唱腔刻畫人物的復雜心理。 這些都是在向民間的基礎上“添油加醋”的處理。織體上適當地部分增加聲部,有伴有合,來渲染氣氛,演唱的形式,仍然保持小曲堂坐唱的形式,并繼承著演唱者用碟琴擊節控制板眼的傳統,這些處理,都力圖體現“非遺”項目傳承的“認同感和歷史感”。
“軟疊鸝南波”五大宮曲,盡管至今還沒有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但無疑是前輩們在流行曲牌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就如贛榆傳唱的【馬頭調】,唱腔與《白雪遺音》所載工尺譜相比,已經變了,但仍然保持著七句腔的曲式結構和帶把的特色。【南調】“帶把”就只留痕跡了,但還是七句腔,這種保持著原曲美質的變,是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的,變化既有條件,又有依據。例如“集曲”手法的運用,詞曲時代就有了,海傳俗曲中現存有四個集曲曲目,結構最復雜的是“九腔十八調”《俏人兒,我的心肝》,橫向聯系,揚州清曲中就有《軟疊鸝南波》的集曲。這些都是我們的嘗試可以借鑒的根據。用這種方式介紹五大宮曲,效果怎么樣呢?只能在實踐中接受曲友和聽眾的檢驗與專家的評說了。
地方高校應當成為“非遺”傳承的高地,我們已經走過了十年探索之路,還要繼續努力攀登!
作者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海州五大宮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