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 第三代的摔角選手,有著赫赫有名的老爸"百萬美元先生"Ted D...
金曉磊
《摔跤吧!爸爸》被稱為勵志片、喜劇片、人文關懷電影,也被冠以女性權利色彩的反思等主題。但從影片本身敘述的基本故事來看,其主要是講述一個曾獲印度國家摔跤冠軍的男主人公馬哈維亞,渴望在愛國主義、個人主義的角度獲得世界級的摔跤金牌,但因其自身未能實現就“移情”至下一代,卻因四胎女兒而心灰意冷;但女兒的打架事件卻令他改變了對自己意愿的看法,決定通過兩個女兒實現這個冠軍夢,并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參賽等種種波折,最終二女兒成功奪得了摔跤冠軍。下面沿著這個影片中設置完整的故事架構對主題作出具體分析。
一、 影視審美藝術表現與設計技巧之關系
影視審美藝術表現主要來自于它的影視文本、畫面、鏡頭、音樂、框架結構、劇情、人物性格等多種要素。按照黑格爾的《美學》中提出的美學理論,重點要求突出一種永恒的、不變的符合人性的東西,即那種經歷史河流沖刷而不被流波帶走的東西,從而達到揭示出一件藝術產品的內在深層底蘊。[1]在20世紀后半葉發展起來的影視理論,不僅接受了19世紀的基本美學理論,并在其基礎上發展、建立了諸多由文學文本向影視劇本文本延伸,并與影視動態化的視覺表達文本相銜接的新理論。[2]通常而言,在影視審美藝術表現方面,會討論審美藝術表現與影片設計技巧之間的關系。比如,以《摔跤吧!爸爸》為例,要表現出影片本身的審美情趣,以及將劇情設置的故事進行分階段的敘述、表達,其中要求通過多種要素的共同組合來實現。換句話講,即要表現藝術之審美情趣,就需要透過電影制作的方法,設計較好的框架結構,從利用其技巧或方法達到對影片審美藝術內在底蘊的表現及傳達等。因此,從二者的關系分析,二者屬于互為表里的關系;若影視審美藝術表現力越強,能夠激起觀看者的內在感受,在同感、同受、同理之中感受到影片劇情中的內容、情感、人物性格、故事發展等,則說明其設計技巧較高;反之亦然。這種關系既可以從影視文本的理論加以觀察,也可以根據好萊塢大片制作方面的一系列優秀影片加以證實。比如,以動畫影片為例,多重結構的設計技巧就較好的能夠抓住觀眾之心,并沿及到兒童、父母、祖父母等各個年齡段,形成所謂的“合家歡”電影類型,并獲得了較好的審美藝術表現,滿足了觀眾的心理接受。為了論述的便利,下面分為兩個部分,先從多個角度說明《摔跤吧!爸爸》中的審美藝術表現,再從其現象背后的本質層面說明其設計技巧。
二、《摔跤吧!爸爸》中的審美藝術表現
要了解《摔跤吧!爸爸》中的審美藝術表現,需要從多個角度切入加以分析。
比如,以影片本身的構成觀察,劇情中的完整故事是其必要的審美前提,這也是這部影片獲得成功的關鍵。首先它選擇了一個運動項目——摔跤,旨在揭示一個印度女性在摔跤場中的勝利。而這個主題在印度社會女性遭受歧視、一生中從婆家到夫家的簡單活動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印度社會中的女性權利問題;加上電影制作方突破了原有的勵志、喜劇類型片的窠臼,引入了一個故事的多層表現,其中既有男主人公夢的破滅,又包含有無男孩傳承其事業的遺憾;但根據“無巧不成書”的慣例,導演從遺傳的角度令男主人公認識到了女兒的摔跤天賦或遺傳因子,由此決定訓練其成功的追逐自己的夢,將自身的愛國精神、英雄主義、民族情感,以及父子情結獲得了移情表現,并在最終獲得了成功。之所以有所突破,是因為這個故事將這種男主人公的摔跤冠軍夢在“移情”過程中,增加了對它的批判,并利用女兒的逐漸生長成熟與父親之間的對話、交流,一系列的感悟,慢慢帶領觀看者由一個單一的表現追求,伴著移情而實現了轉折,將其轉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問題——即女性獨立自強,走出家門,邁向外面世界。簡單講,即是女性解放問題。
比如,從音樂藝術的表達方面分析,雖然在引入時為了顯示出較好的效果,刪去了幾段歌舞,但影片中的訓練過程中既播放了伴隨的音樂,也有力的將那種勵志過程、訓練過程的心聲、情緒、心理以歌詞與音樂的形式傳達到了觀者耳中;既能夠伴隨著整個“解放過程”而感受到那種畫面的時間進度、空間延展,也能夠較好的顯示出那個熱愛摔跤的父親為此而付出的努力,雖然歌詞說明了孩子的不理解,但相對于傳統的選擇,這種被迫的“遵從父命”卻為其提供了一種更好的選擇。
再如,印度影片近年來獲得好評的原因,除了它借鑒了歐美大片的“經驗”,能夠在編劇方面針對某一個問題、或某幾個問題而加以引申,并將其從形而上的思考轉化為一個形象、直觀的完整故事;同時,印度電影一直沿用其自身的那種色彩設置,有力的發揮了“壁畫效果”,表現看雖然影片顯示的窮鄉僻壤,但印度人的那種膚色、服裝、氣候、地理、作物等共同交織起了一個既有民族特色,又非常具備藝術表現力的畫面。尤其是印度影片獨有的那種“哲思”“歌舞”“歌詞”“曲調”等融合度較高,很好的達到了表現力的積聚。[3]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摔跤吧!爸爸》在一個完整的多重敘事的故事中,既在審美藝術表現方面實現了多重的表達,也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深化、內化、提純、延展,令其給觀眾帶來了較強的沖擊力。
三、《摔跤吧!爸爸》中的設計技巧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夠產生較強的審美藝術表現效果,與其制作者那種高超的影片框架結構設計技巧密切相關。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在其設計技巧方面突出了兩條線,三個關節點。
從兩條線的角度分析,第一條線集中在父親這個角色身上;第二條線集中在女兒這個角色身上。具體而言,從父親這條主線,制作者給出了一個典型的“獨立”性格,有能力、有夢想,卻因世事多變、多種因素而難以突破自我去實現一個導演設置的“世界級摔跤冠軍之夢”;為了令這個角色活下去,令這種典型性格獲得延續。制作方在一個摔跤故事的同構結構下,將其傳導到父子關系的下一代人身上,通過血脈、遺傳想打破陳規;使這種獨立性格獲得延續、生長、發展、成熟。因此,女兒這條線可以將其理解為父親這條線的“一體兩面”。
三個關節點的作用在于解釋這兩條線的發展。導演與制作方非常熟稔,在這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中,先預設了無子,打破了父子關系,從而突出第一個矛盾即“父子關系”與“父女關系”,根據抽取公因數的方法,令父親隱藏于背后,突出女兒,從而建立了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問題反思節點。其中的第二個關節點是來自于外部的“干擾”,具體而言就是這種社會問題與社會輿情本身之間的沖突,如周圍的親戚、村民、朋友、女兒的同學、國家體育部門、社會各階層對這個敢于打破常規行為的嘲弄、諷刺、干擾、懷疑等;為了令故事更加豐滿,制作方較好地將這個父親神話成了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角度,但只是由于某種原因而致不能完成的形象,從而使其可以在周旋、爭取、實踐、堅持中,成功地將女兒推向了為其選擇的道路,并且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在這個時候將故事的劇情發展到了一個延續了父親性格的女兒的叛逆,以及父親的失敗。第三個關節點是通過這個“一體兩面”的和解來實現,其本質上利用的是一個西方影視文本中最為常用的方法,即“酒神與日神”兩位藝術之神的和解。此時女兒遭遇了失敗,并回到家與父親達成了和解,隨著這種和解,產生了一種父女之間的和諧之聲,由此父子關系已經變成了一個被換的概念,即男女平等,因父子關系中的繼承,在父女關系中依然可以實現,從而將提向了故事的發展的高潮,而不是結局的高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摔跤吧!爸爸》在這兩個主線中,為了達到和解,也巧妙的令父親對其所堅持的夢想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并通過這次真正的實踐有效的將其男性主義的那種視野,較好地過渡到了更為宏大的社會層面,由此,當一個女性摔跤冠軍站在世界級摔跤冠軍席上之時,就證明了一個“女性獨立自強”是可能的真理;既提升了故事,深化了主題,內化了思想,也更為有力地進行了深刻的個人視角的獨立批判。設計技巧雖然沒有什么創新與突破,但從印度影片的普遍套路來看,已經逃離了原來的窠臼,并且很好的詮釋了一個簡單故事的深層哲理。令個人、女性、社會、國家、獨立、自主等多種現代流行的概念在一個現代化發展滯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了全民性的考察、評估、審思,并且在通過藝術作品將其傳導給觀眾時,也使其再一次向民從的思想解放運動靠近了一步。[4]
結語
《摔跤吧!爸爸》先是在印度社會獲得好評,并且未因其主題而被官方封殺;并借助本土國家的成功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完成了一場漂亮的“叫好又叫座”的上映,得到了“零差評”。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不由得會引發中國民對于中國影視界的“電影之路”產生懷疑與反思。根據一般的社會評論與社會輿情及對這部影片的初步探討,本次研究認為,中國電影既要學會如何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并從影視審美藝術表現的角度對其各種構成要素加以解構,從而將其引入到影片制作之中;同時應該學習那種框架結構多重設計技巧,以此加深故事表現的強度、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