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獻紀錄片戰友 舉辦媒體見面會
周晨
32集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以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上的三十多件大事為主軸,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這是迄今為止中共黨史文獻紀錄片中體量最大、歷史跨度最長、涉及事件最多的一部作品。作為一部積極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政論性紀錄片,該片在講述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同時,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多層面,勾勒出一個不斷變動而且復雜多元的當代中國圖景。透過這些紛繁的影像講述,觀眾可以觸摸到一個時代的溫度和質感,彰顯了一個偉大民族在苦難與奮斗歷程中如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積淀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一、 文獻中的歷史理性與文化自信
大型文獻紀錄片《筑夢路上》2016年6月首播于中央電視臺,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獻禮片,也是在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沉淀反思性紀錄片。作為具有黨史、黨建內容的紀錄片,該片擁有宏闊博大的歷史文化基因,在“講好中國故事”的目標下,堅持精品化、系列化呈現模式,既有宏觀敘事的視角,也有微觀的個體觀察,傳達了引導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充分彰顯了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產品在主流價值引導方面的積極作用。
《筑夢路上》用一條紅色主線——足跡、豐碑、旗幟,將95年的歷史凝聚在32集紀錄片中,每一集既是獨立的個體,又因時間或者事件的邏輯關系相互關聯,保持著敘事和結構上的統一性。各集間的線索關系清晰,每集最后以之為線索進行問題的提煉及內容的組合,強化了集與集之間表達的維度與深度,共同構成一系列宏偉壯麗的歷史畫卷。就內容選擇來看,《筑夢路上》既有傳統主旋律紀錄片的大敘事框架,涉及歷史政治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國家重點工程、經濟建設國家策略等,又有體育、音樂、環保公益事業等較為接地氣的生活場景及文化空間,在故事表達和現實問題闡述上注入更多的當代思考,努力探索更為豐富、更具思想性和觀賞性的表現層次。同時,該片不唯“好”是舉,一味粉飾。對于“二萬五千里長征”“文化大革命”“北京霧霾”等問題,不僅沒有回避,而且努力給出一一解答,還原真實歷史或說明真實原因。《萬里長征》提到了紅軍長征的傷亡慘重,給中國共產黨帶來完全可以避免重大傷亡的決策失誤。《歷史轉折》中,毫不含糊地直接提出“十年浩劫給國民經濟造成極大困難”,還指出了“兩個凡是”帶來的嚴重后果。《決勝小康》中,深入解析了霧霾經常纏繞北京都城的真實原因,指出了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發展道路上的錯誤之處,同時提出需要立即轉變發展方式。對于中國過去出現過或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筑夢路上》的分析解讀,有時雖然只有三言兩語,卻交代得清清楚楚,直擊重心和震動人心,讓觀眾看見了一個最真實的中國共產黨,一段最真實的中國共產黨及中國社會的發展史。正是由于《筑夢路上》通過熒屏實現的視覺傳達和雄辯解說,通過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勾連貫通,將建黨偉業和家國情懷都熔鑄在了“筑夢路上”的畫卷中。全片既具有突出主流價值性與國家話語的特征,又有對中國民族特色凝聚力與吸引力的生動表達,展現出一個生機勃勃、開放包容、奮發有為的政黨與國家形象,讓更多觀眾強烈地感受到其中傳遞出的歷史理性與文化自信。
二、 影像里的家國情懷與中國夢
《筑夢路上》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格外矚目,照片、手稿、書信和具有時代特征的影像片段、革命年代紙質文件、黑白照片乃至當代彩色新聞錄像片的各種形態的等光影檔案,使影像呈現出權威莊重、悠遠而又神秘的質感。加上許多生動的細節與人物故事貫穿在其中,歷史中依舊跳動的脈搏和溫度把觀眾帶回了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難忘歲月,同時強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影片里家國情懷與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夢想所承載思想與情感的魅力。
歷史闡述帶著溫潤細膩的情感,敘事視點以小見大、以小帶大,這是紀錄片《筑夢路上》的一大特點,即在宏大敘事視野中融入有情感的、個體的、心理的等因素,通個體命運、個體敘述的細節性,不僅填補了部分歷史研究的空白,也為歷史再現增添了生命的體溫。第2集《存亡之秋》中,在表現大革命時期恐怖的氛圍時,紀錄片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將一個孕產婦顛沛流離躲避反動派追殺的辛酸景象進行了令人感同身受的展示。而這一段歷史,也告訴觀眾歷史偉人周恩來是為何沒有子嗣的。在歷史背景與個人故事自然而真實的勾連中,透過這段令人唏噓的個人小故事,將國民黨反動派的殘忍、共產黨人的堅貞以及革命偉人為革命做出的犧牲的方方面面都和具象地體現了出來。第5集《西安事變》中,對國共兩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共同祭祀黃帝進行了很好的影像表達,凸顯了民族利益至上的聲像寫意。第13集《道路初探》中,用不多的筆墨講述了“向科學進軍”口號提出的背景——1500多名海外科學家從海外歸國。這個事實本身,不僅直接表現了個人生命歷史與國家民族發展歷史的結合,而且展示了特殊歷史階段中個體生命歷史的豐富與輝煌。這種時代與個體之間互為依托、相生的關系,讓原本只屬于個人的生命故事引起我們更為深廣的歷史懷想。2016年3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韓國仁川機場接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接他們回家舉行安葬儀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韓國軍人手中接過中國人民志愿軍遺骸時,中國軍人們的眼中也分明閃爍著星星點點的淚光。在《北京奧運》一集中,北京第一次申奧失敗,那些工作人員滿是失落的眼神直直刺進了觀眾的心房。原國際奧委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主席何振梁去了飛機后艙,向為申奧付出頗多的工作人員們表示衷心感謝。他讓全世界看見了中國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面貌,但還是能看見何老先生眼中隱忍已久的難過。而在何老先生的背后,工作人員們一直在默默擦拭眼角的淚水,這樣的細節很難不觸發中國人的內心情感并引發集體情感共鳴。諸如這樣的動人片段,在《筑夢路上》舉不勝舉。還有,小崗村18位“包產到戶”的農戶、改革開放后第一份個體營業執照的擁有者章華妹等澎湃著青春激情的瞬間,都成為歷史永恒的記憶,又成為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正是這些中國個人的生命活動和面對時代所做出的歷史選擇,才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畫卷,都更加的輝煌燦爛。endprint
《筑夢路上》中的歷史發展和人生故事,都非常有溫度,特別能觸動觀眾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因為這些有溫度的細節,使觀眾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線性的宏大敘述,而是個體人生足跡與國家民族前行軌跡的交織重合,從而使影像里的家國情懷與中國夢都變得更加生動和特別靜好。
三、 主旋律紀錄片的微結構傳播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為紀錄片提供了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傳播平臺,為紀錄片傳播與觀看打破了原有“高年齡、高學歷、高收入”的“三高”狀態,提供了一個更加豐富和充滿可能性的話語場。《筑夢路上》的傳播就非常自覺地注意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的傳播可能。該紀錄片充分考慮新媒體時代的年輕觀眾,對視聽語匯進行了創新的實驗性嘗試。其中,獨立成篇的微結構敘事,就非常有效地創新改變了傳統大型文獻紀錄片經常采用45-50分鐘的篇幅規格,而是以更接近微敘述方式的每集24分鐘的容量來展開。由于視角、形式更符合微時代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年輕觀眾的收視習慣,獲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受眾在傳播中不再是被動接受的一方,而是擁有了一定的主動權。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視頻網站Bilibili(以下簡稱B站),是目前國內公認極具影響力的二次元文化社交平臺之一,是當下國內最大的年輕人潮流文化娛樂社區,主要用戶群集中在“90后”,甚至“00后”。《筑夢路上》自2016年6月在B站上線之后,90后、00后用戶們不吝貢獻 3萬多條彈幕和高達8.2的豆瓣評分,對于年輕受眾而言,B站最大的特色是懸浮于視頻上方的實時評論功能,愛好者稱其為“彈幕”。“這種獨特的視頻體驗讓基于互聯網的即時彈幕能夠超越時空限制,構建出一種奇妙的共時性的關系,形成一種虛擬的部落式觀影氛圍,讓B站成為極具互動分享和二次創造的潮流文化娛樂社區。”[1]在B站觀看過程中,“90后”用戶利用B站的彈幕功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對別人的觀點進行回復及評論。經過這種群體感染過程,一種情緒或觀點迅速影響相關群體,引發相關群體的熱情關注。在相關彈幕評論中,有他們觀看的最初動機,也有觀看過程中真實的心理變化與觀影感受:“看考研視頻被老師安利的,結果看到停不下來。又燃又感動。”“從曾經黑,到如今粉,我也是逐步認識了CCP對于我國的意義。”彈幕評論兼具了意見表達的載體及影響力,將自己的思想和態度都表現在作品呈現中并傳播出去,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關注:“看完以后千言萬語都堵在胸口,祖國的強大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黨,在習主席的領導下,我相信中國未來會越來越好。再給祖國一點時間和更多包容的態度,此生無悔生在中華家!”“主旋律也很給力!”“永遠銘記老一輩革命家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此致敬禮!”“偉大!一路走過來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強大!實力是唯一的話語權。”還有的彈幕評論,體現了完全融入影片情境后的文化自省,伴隨著對影片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的評價和思考:“有詳有略,重點著墨的部分并沒有脫離史實,刻意淡化的部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總之,一集集的看下來,有感慨,有期望!”“看到了很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又重新學習了一下歷史。我不反感宣傳主旋律,我反感吹主旋律吹上天。”“過失誤和不足但也不能毀滅所有的功績與成就。滄海桑田,不卑不亢,繼續前行。”“不到100年的時間里能建設成這樣非常不容易。有人說此片忽略了很多歷史問題,我覺得這樣的人看問題的思維模式僵化保守。就跟對待一個親人,你只看到他的錯誤帶給你的苦難沒看到他的優點帶給你的幸福一樣,這樣的人沒有感恩回饋之心。我們生在這樣一個過渡的時代,很多事情難避免。”“現在越來越反感無腦黑的人。”“基本每集都有淚點,特別是抗美援朝、兩彈航天那里也很感動。在B站看完的,彈幕居然沒有撕,說明該片把中國故事講到了國人的心坎上。”彈幕視頻的觀看者在觀看視頻的同時發送彈幕,這個過程,也是他們作為受眾對視頻作品進行理解、闡釋和創造的過程。這為更多受眾交流感受打開了新的即時通道,從而引發受眾的共鳴,產生了層層傳播、逐步擴散的漣漪效應,最后匯聚成一種文化價值的認同。[2]
由上可見,《筑夢路上》微結構積木式的敘事和B站的播放,不僅因為適應微時代年輕觀眾的收視特性而吸引年輕觀眾的眼球,而且其創作態度也顯然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著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抓住細節進行描述,充分呼應、滿足他們的情感期待、身份期待和文化期待。很顯然,該片在培養年輕人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等的歷史情感和思想精神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教育效果,正在產生促進社會良性向好發展的巨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芳.“90后”者得“天下”——簡析“90后”對《我在故宮修文物》傳播的影響[J].西部廣播電視.2017(1).
[2]李智.“互聯網+”語境下紀錄片的話語重構和影像賦權[J].當代電影,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