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彈出優美的揚琴音色
張新昊
摘要:隨著我國音樂藝術的快速發展,揚琴演奏藝術越來越受到音樂界的高度重視。可以說,音色如同揚琴演奏的生命,所以音色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揚琴演奏水平。本文主要從揚琴音色美的視角著手,對其形成與創造做進一步的分析,以期能夠為揚琴演奏者提供借鑒,使其在揚琴演奏中更具表現力、感染力。
關鍵詞:揚琴 音色美 形成 創造
中圖分類號:J6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1-0067-02
揚琴在我國發展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伴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演變,成為具有濃厚中華民族韻味的傳統民族樂器。揚琴樂器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青睞,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音色美,可以打動人心,激發受眾共鳴感。但是,要充分彰顯揚琴藝術的音色美,需要演奏者掌握諸多技巧,進而才能淋漓盡致地演繹揚琴藝術。
一、關于揚琴樂器的概述
明末清初,揚琴傳入我國沿海地區,最早在廣東地區發展,后逐漸普及到更多的地區,成為我國主要傳統民樂之一。受區域人文條件、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促使揚琴發展風格迥異,各有千秋,最具影響力的要數廣東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這四種。《雨打芭蕉》《旱天雷》等樂曲是廣東揚琴的代表作,曲調格外爽朗,十分清新,給人以歡快的活潑之感;《歡樂歌》《彈詞三六》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旋律流暢且節奏活潑,韻味十足,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以《將軍令》為代表的四川揚琴,曲調氣勢磅礴,給人以豪放的壯闊之感;東北揚琴在發展中,融入民間傳統的藝術手段和技巧,使揚琴演奏更具豐富的技法,其中獨奏形式最為廣泛流傳,這也為東北揚琴的快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對于揚琴樂器,音色美是尤為關注的視角,我們有理由相信,演奏者只有具備高超的演繹技能水平,才能將揚琴演奏的酣暢淋漓,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1]。
二、揚琴音色美的形成
(一)基本音色
在揚琴藝術中,基本音色是音色美的基礎。揚琴是多弦樂器,不同音位的層次十分分明,所以在揚琴演奏時,應有效把握各音位的特點。揚琴種類繁多,且各種類型的揚琴都有著獨特的原始音色,這與揚琴本身的構造、性能等方面息息相關。音質和音色有許多異同之處,所謂的音質,是聲音的質量,決定著揚琴音色美的形成。所以,從技術視角看,揚琴演奏者應具有較高的技藝水平,才能更好演繹揚琴藝術。音色是經演奏者力度控制、速度控制等條件下的渲染運用。對于不同材質的揚琴,演奏者要實現人琴合一,必須充分掌握揚琴樂器的性能,在苦練中與樂器進行磨合,以改善樂器本身的發音條件,創造出最佳的音質,為凸顯音色美創造良好條件[2]。
(二)技術音色
技術水平是形成音色美的關鍵,要提高揚琴演奏者的技術水平,必須對其加強技能訓練,在技能的基礎上,融入演奏者的情感體驗,賦予音樂內容以靈魂,可形成音色美。對于技術音色,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純粹的發聲,這是學習者與揚琴樂器之間無任何修飾的接觸而發出的聲音;二是學習者掌握發音技巧,在多次訓練的作用下而發出通透的聲音;三是在基礎音質上,結合作品內容,融入自身的情感和演奏技能,對樂曲進行合理的藝術設計,形成極富表現力的音色[3]。
揚琴的音色多樣。首先,連貫的音色與斷續、頓挫的音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能夠突出表現某一種情緒。如《海燕》這部作品中,要展現海燕不為風浪的飛翔場景,需要用快速的連貫音色而表現,這也能夠給予受眾以澎湃的激昂之感,可激發受眾共鳴。其次,強音和弱音是揚琴演奏中比較重要的音色對比。強,是指力度較大,要求演奏者需加大腕力,可使用雙竹而演奏,如《將軍令》演奏中,利用強勁有力的高音反映出將軍士卒的磅礴氣勢,要出色表現強音,不僅要求演奏者掌控好力度,而且必須對樂曲中各個節奏變化的層次加以掌握。弱音與強音是相反的層面,利用弱音,能夠表達出恬靜、深邃的情感。如《漁舟唱晚》中,描繪了美不勝收的夜晚景色,在弱音演奏中,可以給予受眾以清透之感,但在演奏時,值得注意的是,演奏者在揉弦時,注意音的變化,以營造祥和的場景[4]。
揚琴的演奏技巧相對較多,在不同技巧的作用下,音色發生一定的變化,因而演奏者必須結合作品內容而合理運用各種技巧,以突出音色美。
(三)心理音色
無論演奏哪種樂器,演奏者的心理素質水平都會對演奏技藝產生重要影響,對揚琴樂器亦如此。在揚琴演奏時,演奏者應對自身的心理進行反復的調控,以保持清心的態度,將揚琴樂曲感悟于心,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揚琴初學者對其音色的了解少之又少,加之缺乏音色美判斷能力,所以不能完全體會到揚琴的音色美,必須對其加強練習,在正確引導下,逐漸升華初學者對揚琴演奏的感悟,進而對音色美的認識不斷增強。在日積月累條件下,演奏者基本上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心理音色,雖然是在演奏者反復訓練的過程中而逐漸形成的,但卻能夠促進自身演奏技藝水平的提高,形成完美的音色。長期以來,許多學習者在練習揚琴過程中,受心理狀態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使其出現肌肉緊張的問題,因而在演奏時難免出現不協調音色。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要形成音色美,必須先磨練心志,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5]。
三、揚琴音色美的創造
(一)基于持竹與運竹的音色美創造
在揚琴演奏中,持竹是重要的,對手形有著較高的要求,即“三指持竹”。手形是半握拳狀態,食指自然彎曲,使琴竹的四分之一和食指第一關節線接觸,拇指輕壓于琴竹之上,二者協調完成把持的動作;其它三個手指也自然彎曲,根據作品演繹的需求,將不同手指放置琴竹柄的位置。運竹是音色美創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演奏者必須保持端正的姿勢,上下運竹成直線,結合自身手臂、手腕、手指的力量而擊弦,同時演奏者的雙手在琴竹之間應保持平行狀態,并把握運竹的幅度,這樣才能受到最佳的音色效果。例如,在較為活潑的音符演奏中,演奏者可以利用琴竹頭在琴面進行活動,這樣可縮短運竹的活動軌跡,既能表達出樂曲歡快的效果,又能收獲更好的音色,提高演奏效果[6]。
(二)基于擊弦與觸弦的音色美創造
在擊弦中,演奏者應正確把握擊弦的位置、角度和力度,基于三者的協調,才能完成音色美的創造。琴弦振動是揚琴樂器發聲的關鍵,而揚琴琴弦的長短、粗細、材質等因素,都會對琴弦受力點有影響,所以演奏者應結合揚琴樂器的實際特點,確定有效的擊弦位置。改變擊弦角度,可以產生音色變化,如反竹,在演奏中能夠發出響亮的聲音。在確定擊弦角度時,保證琴弦受力均勻,這樣才能提高音色表達效果。擊弦速度的快慢可以產生強音、弱音等不同層次的音。如果運竹幅度小、擊弦速度快、力度小,則可產生行云流水般的弱音;相反的,可產生虛無縹緲的淡雅之音[7]。
在觸弦中,找準位置和把握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從觸弦位置看,琴竹頭中后部位是最佳的觸弦點,這樣可以發出堅實有力的聲音,且無雜音;從觸弦角度看,琴竹頭和擊弦保持平行,可使琴弦均勻受力。
(三)基于發力點的音色美創造
在揚琴音色美創造過程中,不同發力點所產生的音色美效果有差異。揚琴演奏中,主要發力部位有:手臂、肩、腰、背等,但各個部位在發力時是統一集中的,需要各個身體部位的配合。例如,演奏強音時,要具有爆發力,這時的發力點以腰部為主,其它各部位協調配合;演奏堅實有力的音時,以手臂為主要發力點;演奏較為活潑的音時,則手指、腕部的發力點是最為重要的。在演奏過程中,對于表現不同力度的節奏時,用力的部位也有差異性。通常,力度較大的演奏中,手臂和手腕是主要用力部位;力度適中或者較弱時,手指是主要用力部位,手腕和手臂發揮輔助性作用。對于初學者而言,要更好學習揚琴,必須在最初學會將肘關節作為主要發力點,以促進身體其它部位用力的協調,這有助于學習者在后期靈活運用身體各個部位而發力,從而演奏出更具風格特色的樂曲[8]。
四、結語
揚琴是我國民樂演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是對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結晶的重要凝結,也是對人類精神文明的呈現。音色美是揚琴藝術的重要特征,這也使得揚琴更具藝術表現力。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使各地區的揚琴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征,但無論是哪種風格下揚琴藝術的演奏,都需要演奏者融入自身的真實情感和掌握有效的演奏技巧,這樣才能釋放揚琴演奏的魅力。因此,作者對揚琴音色美的形成及創造問題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揚琴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羅莉.揚琴在中國古典舞音樂中的伴奏模式探析[J].黃河之聲,2017,(15):105.
[2]余兆欣.中國揚琴音色為何清亮——有關揚琴槌的實驗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7,(03):117-125+60.
[3]武林.淺析揚琴演奏方法和音色[J].音樂時空,2015,(02):124.
[4]徐珂.淺談揚琴音色產生的物理學原理[J].黃河之聲,2014,(17):16-17.
[5]林紅.揚琴演奏中影響音色的若干要素[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6,(S1):211-212.
[6]周莉艷.樂之聲 音之美 彈之技——略論揚琴的音色與擊彈技術[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3):103-106.
[7]謝玉虹.如何彈奏出良好的揚琴音色(上)[J].樂器,2013,(12):31-33.
[8]謝玉虹.揚琴演奏中怎樣豐富音色的表現力[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