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注重感情的表達-米神 巡演北京站 聽...
夏嘉琪
【摘 要】肖邦是第一個將敘事曲體裁創作于鋼琴作品,開創了敘事曲體裁在器樂作品上的先河。肖邦的敘事曲氣勢宏偉、規模龐大,具有戲劇性、史詩性和交響性,充分表現出肖邦在流亡巴黎,對祖國的思念,刻骨銘心的故土情結、民族憂患意識以及對祖國充滿憧憬的民族情懷。在他的敘事曲中除了民族風格和愛國主義思想,還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本文以第三敘事曲為例,從曲式分析、作品風格、創作背景、演奏技巧方面進行音樂研究。
【關鍵詞】肖邦;第三敘事曲;音樂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54-01
一、肖邦與敘事曲
敘事曲一詞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為跳舞,最初是一種舞蹈歌曲。隨著發展,敘事曲種類逐漸增多,可以分為:獨唱曲、合唱曲、器樂曲三種類型。肖邦共創作了四首敘事曲,其中《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是四首敘事曲中旋律最為優美、廣為流傳的一首,與其他三首敘事曲的風格不同,這首敘事曲充滿著愛意和田園生活,風格熱情洋溢、陽光朝氣。
《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創作于1841年,采用混合式的曲式結構、主題變奏等多種手法。該曲目的創作背景有兩種不同的研究結果,一是根據波蘭詩人亞當·密茲凱維奇的愛情詩《希維德什揚卡》而創作,二是與德國詩人海涅的《洛列萊》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講述愛情到最后被無情辜負的詩歌。索羅夫磋夫所著《肖邦的創作》書說寫道:“《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的形式非常獨特。這是集中的結構,非常嚴謹而且極富邏輯。無疑肖邦在這首敘事曲里是以奏鳴曲原則為基礎的,但這里同時也是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變奏;要想把這首曲子的結構放進任何一種古典形式的框架里都很困難的。這是浪漫派把傳統形式加以真正革新和綜合的典范。”
二、作品分析(第一部分)
《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為混合式的曲式結構,6/8拍,小快板,全曲可分為三部分,作品中主題的變奏與發展,裝飾音、經過音及琶音的旋律變化尤為突出。全曲1-49小節為作品的第一部分,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1-8小節是該部分主題,調性單一的平行樂段,3小節處主題發展到左手,4-5小節低聲部旋律沉穩地上行,旋律平穩地落在了A音上,主題以一問一答的形式交替進行。
作品從降A大調的屬音,半音上下行進行,演奏者在彈奏第一個音時,需要手指慢下鍵,力度控制均勻,隨著半音上行漸強。在這8小節里踏板使用清晰,彈奏時將三個聲部分別突出,主題旋律連貫,具有歌唱性。
9-25小節運用了主題變奏的手法,不斷進行音樂分裂、模進,并不停地轉調、改變調式調性,同時低聲部主、屬交替進行。9-16小節通過節奏的變化、經過音的增加,使旋律更為緊張,推動了情緒的發展。
第26小節調式調性轉入C大調。雙手向外延伸的琶音,使音樂表現力更加寬廣,顫音彈奏時使用指尖觸鍵快速運動,琶音多用手腕帶動。37小節調式調性再次轉入降A大調,此段為單三再現。第41小節開始的漸強,在彈奏時控制力度,注意斷句與呼吸,突出右手旋律音。第46小節高八度琶音和47小節第一個屬音為擴展段,在以屬音作低音的基礎上,延續重屬導七和弦的擴展(和聲進行:DVⅡ7/DTⅢ-DTⅡ)。
三、總結
《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有著強烈的故事性、歌唱性,和聲豐富,曲式結構新穎獨特,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幻想與激情。本文對肖邦和他的敘事曲以及曲目第一部分進行簡要分析,這是一首大型的鋼琴套曲,還需對該曲目內部結構、旋律肢體、節奏的運用進行深入研究,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以便演奏及課堂教學提供有力依據,從而更加準確的詮釋該作品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維也納原始出版社.肖邦《敘事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第六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社,2016.
[3]李虻.音樂作品曲式分析[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錢仁康.肖邦的敘事曲[I].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5]楊鴻意.從音樂表演美學的角度淺談肖邦《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的演奏[J].黃河之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