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藝術與主持對孩子人生的影響
袁麗珠
【摘 要】每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與其地域文化和人文環境存在著必然的、內在的聯系,吉劇也不例外。吉劇現已成為吉林地區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母體是東北的地方劇種“二人轉”,吉劇與地域文化諸要素之間的影響與作用是共生的、雙向的。本文從人文習俗以及地方語言習慣等兩方面來剖析其對吉劇聲腔的影響,并提出個人看法與認知。
【關鍵詞】吉劇;人文習俗;地方語言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39-01
一、吉劇藝術及其聲腔
吉劇1959年誕生于吉林省的省會長春市,其在政府的支持下,政策的引導下,依托二人轉而產生,它是新興的劇種。吉劇藝術的母體狹義上是二人轉,但更是以二人轉為主體的東北民間藝術風格技巧等的總匯,還包括民歌、民間舞蹈、民間樂器等。廣義上更是包含了東北民間文化傳統、東北民間藝術,以及關東獨特的語言音樂體系。
吉劇,作為東北地方戲曲,其聲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劇種、語言與聲腔是一體的,密不可分,字和腔更是相互依存,漢字的發音與戲曲的演唱聲腔與生俱來,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聲腔大體包括與其相關的音樂形式和體裁、聲音演唱的特點、演唱的技巧、藝術表現形式、文化內涵與審美需求等一系列要素。吉劇聲腔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中包含地域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審美慣性等因素,這些因素又深深影響著地方語言的形成,而地方語言對地域性音樂的形成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總體來說,聲腔是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人文因素下形成的。
吉劇的母體是東北“二人轉”,它起源并流行于我國東北三省,融合了東北秧歌、民間說唱蓮花落、戲曲、東北民歌、笑話、雜耍等曲藝形式,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在民間流傳。二人轉演員只有男性沒有女性,女性角色全部由男性來扮演,早期的二人轉叫“蹦蹦戲”,新中國成立后,“二人轉”的稱謂才廣泛流傳開。“二人轉”的聲腔是“腔由字生”,具體來說就是地方語言和發音是二人轉聲腔的根,也是它不同于其他戲曲藝術的個性所在。吉劇的聲腔,除了繼承了二人轉的基本聲腔之外,還借鑒了民間歌舞和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成果,吸收了一些姊妹戲曲藝術的聲腔,并且通過不斷實踐、創新的,逐漸形成的。
二人轉的聲腔形成后,具體唱腔便相對靈活。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說,主要唱腔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嗨嗨、武嗨嗨、抱板、紅柳子、靡子、英雄悲、西平調、小翻車、靠山調等,吉劇的聲腔是在“二人轉”的基礎上運用柳、嗨兩大聲腔體系,以板式變化為主,借鑒融合其他姊妹藝術,并以普通話四聲調為基本,與東北方言的發音相結合,依字行腔,不同嗓音條件的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現情緒來進行潤腔,因此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表演風格,吉劇的唱腔音樂總體上呈現質樸、豪放、熱烈的特點,又不失細膩和婉轉。
二、區域文化背景下吉劇的發展狀態
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致使不同區域之間文化背景有所差異,從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點,這就是區域文化。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冬季漫長,大風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形成了東北地區特有的形態風貌。再從歷史構成和人文環境來看,從東夷人到渤海國,從秦漢時期的移民遷徙到契丹族和女真族兩次入主中原,明清時代大量移民入關出關,以及日本占領時期的殖民文化影響和冀魯晉地區的流民闖關東,構成了東北文化結構的特有性和復雜性。因此,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吉劇便是在這樣的區域文化背景下產生的。
吉劇來源民間文化,改革開放后吉劇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當下,吉劇藝術家們深入發掘以二人轉為主體的東北民間藝術文化,發現并巧妙化用與現代審美和時代情感相通的藝術元素,并將東北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融合在一起,成功創作了富有地域和時代特點的吉劇作品,如《貴妃還鄉》《鹿鄉女人》《燕青賣線》《包公賠情》《桃李梅》《一夜皇妃》和現代戲《關東雪》等,展現了吉劇藝術的魅力,弘揚了東北傳統文化,凝聚了民間文化藝術的精髓。
三、對吉劇藝術發展的展望
吉劇既是東北二人轉的升華,也是關東文化的載體,它展示了濃郁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因此,吉劇的發展對東北地方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每種藝術形式若想傳承長久,勢必要有其個性特征和欣賞價值,吉劇要想長足發展下去,首先就要立足于傳統,要深深扎根于東北傳統文化,創作具有地域色彩的,能體現區域文化特點的,具有內涵的作品。其次,更要大膽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弘揚時代精神。正如周剛所說“從劇目創作上看,吉劇發展不僅要重視地域性,更要重視時代性。”
參考文獻:
[1]林紅,婁佰彤.地方戲劇吉劇的民間性探析[J].參花(下),2014,(12):77-78.
[2]王立,張睿.地域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運用[J].文藝評論,2014,(09):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