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樂音高結構基礎理論研究文集
曹之強
【摘 要】徐州琴書起源于江蘇徐州,是當地獨有的曲種。徐州琴書和別的琴書有著共同之處,都是由雜曲體結構演變為主體板腔結構。其特別之處在于使用徐州當地方言來演唱。徐州琴書的唱腔有兩種,一種是垛子板,還有一種是鳳陽歌。本文主要論述這兩種唱腔。
【關鍵詞】徐州琴書;唱腔
中圖分類號:J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75-01
一、徐州琴書的由來和概述
康熙年間,徐州設有慈善機構,包括養濟堂、清潔堂、育嬰堂等。在慈善機構里的人都要掌握一門絕技用以謀生。很多盲人學習唱絲弦,絲弦后來演變成徐州琴書。之前,盲人在田間勞作或者閑時都會練習琴書,后來他們便把唱琴書當成主業。到了清朝末期,慈善機構取消,這些盲人便獨自出去靠唱琴書討生活。
盲藝人先后創立了徐州琴書的兩種唱腔——鳳陽歌和垛子板。徐州琴書的聲腔源于傳統民歌,曲折有趣的故事背景、美化的語言、輕快明朗的曲調構成了徐州琴書。值得一提的是,徐州琴書依照姓氏來劃分門派,最大的門派有曾派、柴派、張派、楊派,到目前為止,已經流傳了400多年。
徐州琴書是由口授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演唱是傳承最主要的方法。在過去,徐州琴書的表演場地不限,比如說在路邊隨意支個攤子,就可以演唱。或者節日期間在廟堂里表演。曲聲一起,周圍就圍滿了大人小孩,也跟著哼唱起來。琴書演唱形式有單檔、雙檔、三檔。單檔又可以分為男女檔,一人負責拉琴、敲木魚、揚琴,另一人負責演唱。或者是一個人自彈自唱。雙檔是兩個人配合,一般是男女合作,一人拉琴,另一人打手板,兩個人一同演唱。三檔是三個人合作,可以是一男二女,也可以是一女二男。演出用到揚琴、墜琴,還配合啞鈴等。當演唱者多于18人時,采用表演唱跟多人坐唱的方式,樂器也是多種多樣,有高胡、二胡、三弦、笙等,場面十分壯觀。
二、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的研究
民間音樂和口頭文學的融合形成了徐州琴書。徐州琴書的唱腔分為兩種,即垛子板、鳳陽歌。徐州琴書的基本結構模式有三種,即起板、慢四、大八;花八、過板、入活唱;白、尾聲、煞板、結束。組腔是根據板腔變化,有時候也采用別的曲牌,比如說【湖廣調】【銀紐絲】【刮地風】等。
(一)對鳳陽歌唱腔的研究。鳳陽歌又叫做揚調歌、四句腔、鳳陽調。最早的鳳陽歌是沒有曲譜的,只有唱詞,比如說《燕九竹枝》《袁啟旭編》。當時在慈善機構里被收容的人都會學一曲鳳陽歌用以謀生。鳳陽歌曲譜是五聲音階、徵調式。最前面有個過門,曲子共有四個小樂句。目前的鳳陽歌是七聲音階。每兩個樂句之間都有一個過門。鳳陽歌的曲風多樣化,有抒情的也有敘事的,有喜也有悲。只要是七句或者十化,都可以通過控制板眼的速度、節奏的疏密、曲調的繁簡來進行創作。
鳳陽歌的唱法有兩種,即閃板、頂板。閃板是在板后出字出腔;頂板是一同出現。作曲家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自由調節。鳳陽歌屬于上下樂句結構的小樂段,再加上一點改變,變成復樂段,可是仍然保持著四句結構的單獨性和完整性。徐州和淮河中下游的人即興選詞、自娛自樂,通過歌聲來傳達一個故事,因此每一首鳳陽歌都充滿著徐州人的感情。徐州琴書使用揚琴和小墜琴伴奏,曲風優美,民間稱作揚琴、絲弦。
(二)對垛子板唱腔的研究。垛子板最初是由“千板”演變而來,宮調式、五聲音階。垛子板是由鳳陽歌演變而來。鳳陽曲第一句的曲調變為上下句結構就成了垛子板。所以垛子板的套式也是同一旋律的基調。垛子板可以是長篇敘事,也可以用來表達一個熱烈氣氛、情緒激昂的故事。垛子板是上下句對仗的結構,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變化成不同的板式,如流水、快板、慢板、垛板等。這種類型的曲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小合音】【樓上樓】【瓦上霜】【云蘇調】【棗花紅】【上彩樓】等。
垛子板分為上下兩樂句,上句和下句的落音垛子板共有兩板,即一眼板的慢垛子和無眼板的快垛子。垛子板的節奏歡快,因此很適合敘事。垛子板有點像現代的嘻哈音樂,是說唱結合的形式,演唱特點是突出重音、強調主語,而且口語化,聽眾聽起來會覺得親切,就像一群朋友在話家常。垛子板采用唱的時候不拉、拉的時候不唱的伴奏方式。垛子板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結尾的時候要入腔歸韻,通過板或者腔暗示樂師,要接奏過門了。
徐州琴書已于2008年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徐州琴書中加入大量方言讓曲風更加活潑有趣,貼近平民大眾。兩種獨特的唱腔從康熙年間流傳至今。筆者希望通過對徐州琴書經典唱腔的分析和研究,讓大家對徐州琴書更加了解,對推動徐州琴書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坤.豫北廟會音樂祭禮[J].音樂研究,2010.
[2]任超平.徐州琴書音樂研究[J].藝術百家,2010.
[3]李愛真.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研究[J].中國音樂,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