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現和審美想象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探討.doc
陳剛
【摘 要】聲樂演唱環節中,審美想象、情感表現均具有同等作用,其既是對創作者情感作品的彰顯,又是演唱者藝術魅力的升華。因此,演唱者應全面側重自身審美想象力的提升,以作品表象、音樂的角度對情感予以表達。因此,通過對聲樂演唱中審美想象以及情感表現的淺析,提出個人看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演唱;審美想象;情感表現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70-01
聲樂作為社會生活、形象塑造的藝術形式,而聲樂演唱更是對藝術體驗、文化素質和生活積累等層面的展現。同時,審美想象、情感表現以相互關聯的優勢,在聲樂演唱把控中起到關鍵作用。對此,演唱者只有在全面認知審美想象和情感表現間的特點、作用的同時,方可將其融合至聲樂演唱環節,實現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
一、對聲樂演唱中審美想象的分析
(一)審美想象
審美想象是聲樂演唱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在持續提升感知和記憶能力的背景下,方可達到“人情合一”的效果。同時,音樂想象也屬于審美想象的范疇,以心理體現的特點貫穿于聲樂演唱的始終,而演唱者利用想象的方式感悟作品情感與意境,以此將其內涵發揮于實質。究其根本在于:音樂作為藝術表現形式,以無形化和虛幻化的特點,要求演唱者用心感受與聆聽,方可彰顯其藝術美。對此,筆者建議演唱者可于首次演唱時,借助情境的融合,對歌曲意境加以聯想和想象,促使其能夠在音響渲染的環境下推動歌曲情感的呈現。
(二)作用
其一,彰顯聲樂形象。對于聲樂演唱而言,演唱者可通過審美想象的方式,加強自身對歌曲精準且持久性記憶,同時在表象保持與存儲等領域也具有良好優勢。對此,于聲樂演唱時審美想象的融合,可有助于演唱者演唱生動性的提升,以便更好獲得聆聽者認可度。此外,豐富演唱者想象空間也是審美想象的作用體現。即演唱者利用作品分析和聲樂表現間關系的探究,營造最佳聲樂意境,既是對演唱者魅力的展現,又可激發聆聽者想象。
其二,有助于演唱者“二次創作”。以審美想象為前提的聲樂作品“二次創作”,演唱者可通過作品情感的呈現對其內容予以選擇。此目標的實現,不僅對演唱者審美水平要求相對較高,還借助特殊性藝術想象的特點,促進演唱者情感投入,以此營造作品美感。譬如:《黃河怨》作為悲憤且凄婉哀怨的聲樂作品,在歌詞“啊…黃河,你如今為何淚眼腥紅,你如今為何咆哮悲傷,懷著千古憂怨”情感表現時,演唱者應通過悠揚、低沉和緩慢的聲樂旋律對其意境予以表達,同時借助內心情感的抒發,將其和作品意境相連,為聆聽者營造“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如圖1所示)。
二、聲樂演唱中對情感表現的分析
(一)情感表現
情感表現作為聲樂演唱的精髓、靈魂,演唱者若僅借助演唱技巧,則難以對聲樂作品的魅力予以彰顯,只有在作品情感、內心世界雙重融合的條件下,方可體現聲樂演唱的意義。演唱者聲音的差異,于作品意境、韻味等層面的呈現也會有所不同,而演唱者應不斷加強對聲音的練習,以便更好提升聲音駕馭力。鑒于此,筆者建議演唱者可自主開展氣息訓練,實現情感記憶、現實歌唱間的轉換,同時還可在情感體驗、情緒記憶融合調動的條件下,加深演唱者情感的融入,促進藝術感染力的彰顯。
(二)作用
首先,加強對作品核心的把控。雖然聲樂演唱中受到語言的限制,但其情感卻以互通的優勢,加強演唱者對作品核心的把握。從古至今,情感均以聲樂靈魂的角色,在演唱者情感、歌曲感染力提升中起到關鍵作用。因此,若要更好對聲樂作品加以分析,演唱者應側重自身專業能力、文化素養的提高,依據對創作背景的解讀,于情感表達的基礎上滿足聆聽者要求。
其次,用音色感知情感。唱情的重要性,不僅在聲樂演唱中受到關注,還在聲樂教學領域取得極高的重視度。即針對具體聲樂演唱環節,對演唱者音色要求尤為嚴格,如聲音美妙、演唱技巧過關等,方可在不同演唱作品中對音色的呈現予以調整。
最后,合理把控呼吸、表情。和演員相似,聲樂演唱者動作情感的呈現,也是情感變化的表現形式。相較于愉快歌曲演唱時,演唱者若要和聆聽者間起到共鳴,則可通過喜悅表情的呈現,強化其對歌舞情感的感悟;而在動作呈現時,由于對演唱者音色存在影響,高難度動作則不僅會加重演唱者不適感,還會影響聆聽效果。而適當且簡單的動作,將會在提升演唱質量的同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贊美祖國、歌頌祖國等歌曲時,演唱者可通過敬禮、握拳等動作,在展現作品核心思想的同時,加強歌曲藝術氣息,以此促進演唱效果的提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發展領域,審美想象以及情感表現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其作為歌曲情感的靈魂,是彰顯演唱者藝術魅力、演唱水平的關鍵。因此,演唱者應通過歌曲解析、音色運用、情感創設等角度,強化自身文學素養,以此在科學融合演唱技巧的同時,將聲樂作品情感予以完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