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pdf
孫瑋崎 宋蓓
摘 要:近日,國際藝術教育高端研討會在浙江音樂學院成功舉辦,筆者從音樂治療、研究方法和藝術教學三個方向對部分學者的研究進行整理與分析,并指出此次會議中存在的問題,旨在促進國內藝術領域研究更加國際化的發展。
近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和世界藝術教育聯盟主辦的“國際藝術教育高端研討會”在浙江音樂學院舉行,來自全世界的專家學者和藝術教育工作者共四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共同探討“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會議主要議題
1.音樂治療方向
美國堪薩斯大學音樂教育和音樂療法系主任兼音樂研究學院主任克利斯朵夫·約翰遜(Johnson Christopher)研究了音樂對學生音樂素養和學習成果的影響。他通過對城市區域內的來自100個國家使用135種不同語言的150所學校中的6006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長期的監測,探究在音樂教育中哪些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在他的研究中,使用了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個性、音樂的參與、學校管理、學習成果四個顯性變量與各自包含的二級因子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路徑分析。
巴西格蘭德河大學的教授盧西亞諾·納扎里奧在《通過音樂啟迪教學法培養創造力》的教學示范中,展示了怎樣通過簡單的樂器演奏與合奏,啟迪學生的創造力。
2.研究方法方向
昆士蘭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前主席瑪格利特·巴雷特(Margaret S. Barrett)通過論述敘事研究的四個核心方面——“尊重、負責、嚴謹、持續和可變,闡述了研究者在做敘事研究過程中怎樣和研究對象、研究機構以及研究者本身在研究態度上進行調節和把控。她強調敘事研究作為一種質性研究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但是通過設計一個透明的、明確的研究方法,可以在研究當中避免以上的弊端。同時,不確定性往往能夠帶給研究一個可變的可能性,可變性會給研究帶來更多對于研究對象更深入的理解。她通過實際案例指出敘事研究經常會受到地域、經驗的影響,同時現在的記憶會對過去的回憶產生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從而產生大腦自己制造填充但卻并不存在的記憶的缺陷。由此給了她在研究四到五歲兒童的音樂能力的過程中是否會由于我們視野的局限性而誤判為兒童音樂能力的局限這樣的反問和思考。
巴雷特教授指出敘事研究中關于反思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 “回想自己在過去一段時間讀過的一些書,用清單的方式以時間序列列出,同時把過去一段時間當中的經歷、事件也用時間方式列出。回想一下最終讓你走到從事音樂教育或音樂表演的事業當中有哪些關鍵性的事件在你的生活發生,而這些關鍵性的事件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藝術教學方向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教授布列塔尼·馬丁(Brittany Martin)在題為《教學設計的藝術效果:一個提高藝術老師教學效果的全新模式》中,介紹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如何幫助教師創造性的設計教學課程。她通過藝術、舞蹈、戲劇、音樂、文學來教授其他學科的課程,同時使用心理學的測量方法來測量藝術。她強調目前測量藝術教育的實證研究十分有限,許多藝術方面的研究都是定性的,而定量研究卻很匱乏。在報告中,她首先介紹了藝術型教師這一新的概念、藝術性教師效能的新模式以及解釋藝術能力和教師效能之間關系的支撐理論。除此之外,她還介紹了目前由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資助的一項研究項目:測量對于學習以藝術為手段來進行教學的教師在職業發展上的作用,以及研究設計、研究方法和初步的研究結果。她將“藝術融合”定義為常規的使用藝術來學習和呈現其他的學科,即將藝術與學術知識一起教授,藝術和其他學科受到同等的重視,亦或是把藝術等同于第二語言來學習。她沿用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紀七十年代首次提出的“自我效能”一詞,即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中從事某種行為并取得預期結果的能力或對自己是否能夠完成某一項任務的主觀判斷,繼而闡述了對“教師效能”即教師相信自己在學生參與度和學習方面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的培養。對于“如何使通識教師具備很好的自我效能”這個問題,布列塔尼·馬丁認為需要同時具備藝術能力、設計思維和審美意識這三個方面的素質:
第一,提高教師的藝術技能可以提升藝術實踐的自我效能以及借助藝術而去學習的動力。
第二,提高教師的設計思維能讓教師更愿意去冒險、創新、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從而激發新的更有創意的課程設計。
第三,提高教師的審美意識能幫助教師設計全面調動學生智力和感官的情景和體驗。
隨后布列塔尼·馬丁教授介紹了加拿大的“LTTA①項目”會定期安排藝術型教師團隊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來幫助實現藝術技能和藝術融合能力的提升。
在研究中,她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即使用準實驗設計、被試內設計、被試間設計和心理測量調查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焦點小組和訪談形式的定性研究方法。雖然目前的樣本只有16名教師,但通過小樣本也同樣算出了藝術技能、設計思維、審美意識、藝術型教師效能在內的四個因素所對應的分數,她表示將會擴大樣本容量來使她的研究更加具有可靠性。
西澳大利亞珀斯莫道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國際戲劇和劇場協會(IDEA)主席羅賓·帕斯科(Robin Pascoe)報告的主題為《西澳大利亞小學教師的藝術教育課程所面對的當代挑戰》。帕斯科教授認為可持續性的藝術教育不單純是我們所固有的一種教育樣式,更多的是相互依存在可持續體系組成的部分,它和我們人類相關的所有涉及到的人文環境相互依存。要把藝術教育運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里,更多的關注藝術教育的角色和理念,以高質量的方式,尤其是要在新型的教育基礎上和可持續的樣式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來自中國臺灣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長容淑華副教授和博士后研究員王筑筠帶來題為《遇到、真實性、美育:把美育概念融入到教學創新之中》的報告。endprint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青青通過《試析我國中小學音樂課中的素質教育》介紹了普通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現狀和高校師范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在教材使用和師資培訓上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可采取的應對辦法。她指出由于我國傳統音樂理論建構的缺乏,以及未識別民族的存在都影響了音樂理論界對于傳統音樂理論體系的完善。她借鑒《國務院辦公廳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試圖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
楊陽在《民間音樂在大學教學中的挑戰》中,通過對學院派音樂教師和原生態民歌手在民歌教學中的音樂元素特征和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民間音樂在大學教學中的可能性。對此,他通過對大學教師和民歌手在教學過程中的同聲演唱、示范、討論、反饋、練習等等版塊所花費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發現雙方在教學方法上可以互補和融合,這對未來大學中的民歌教育有著的長遠意義。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尹愛青教授做了題為《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整合研究》的主題報告。此研究源于教育部、財政部“2007年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為了考察非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探索大學生藝術素養的培訓途徑,尹愛青教授對東北師范大學的17個非藝術專業學院的3400個非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作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8.8%的學生希望選修公共藝術課程,58.3%的學生希望通過選修公共藝術課程的方式接受藝術教育。因此,研究將音樂、舞蹈、美術、影視四個學科進行藝術課程整合,實行“ACI-NAS計劃”②,為非藝術專業學生開設“藝術體驗與表現”通識選修課,受到各專業學生的一致好評。最后,尹愛青教授針對藝術課程整合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關系作出討論。
二、研討會所反映出的問題及筆者的思考
此次會議參與人數眾多,學科分布范圍廣,通過學術的交流,使專家學者們了解到許多現存的國際化藝術教育的問題和正在實行的解決方案。但通過此次會議,筆者發現了不少問題。
1.國內學者在認識上對于研究方法的忽略
研究方法是開啟一項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此次研討會上,能夠科學規范地使用研究方法的中國學者少之又少,大部分學者僅僅是對現狀和歷史做出簡單的敘述和總結。部分學者甚至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分類一無所知。研究者不了解世界前沿的學者在做的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就會與學術前沿脫軌,大大降低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身為一名學術研究者,學術素養是其最應具備的素養之一,這包括學術知識、學術能力和道德修養,其中熟練掌握研究方法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備能力和重要保證。
在一個研究課題的初始階段,用什么研究方法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否則就不會有可信的研究結果和對社會有價值的科學指導。沒有科學方法支撐的教育研究其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就必然受到質疑,其所建構的理論以及提出的種種所謂解決問題的“建議”與“策略”就會成為無意義的“意見表達”。因此,對于方法的學習是做研究的基礎同時也是必經之路。好的研究成果一定不是文字的拼湊,不是蒼白無力的語言陳述,而是建立在現代研究方法基礎之上的完整的邏輯體系。
2.國內學者難以做到跨學科知識技能的嫻熟運用
通過觀察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報告,筆者發現很多國內學者并沒有運用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例如,提高藝術教師教學效果的模式研究、音樂對學生音樂素養和學習成果影響的研究,以及怎樣通過音樂啟迪教學法培養創造力等,都是以研究方法透明為前提,并把研究過程以心理學和統計學的知識貫穿始終。而這種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技能是國內許多學者所欠缺的。雖然也有一些國內學者能夠跟上學術前沿,他們所做的研究也同樣具有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但上述問題不能在短期內得以解決,很多國內學者也都在朝著更科學的研究努力。需要強調的是,很多高校的教授和研究者并沒有出席此次會議,因此,此次研討會反映出的學術水平并不能代表國內學者的水平。
三、結語
通過此次會議,各個國的藝術教育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未來可能解決的辦法都一一呈現出來,這對我國的視覺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教育學科有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與此同時,不論是高校教師還是中小學教師,每位學者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特別是在科學的研究方法的運用上,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傳播學院的必然趨勢,但這對國內藝術課程的相關研究來說,還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希望與會的學者都能夠有所收獲,真真正正地做研究,做真實的研究。
注釋:
①加拿大LTTA項目:Learning Through The Art通過藝術學習發展。教師團隊和藝術家合作,促進藝術技能和藝術融合能力的提升。(引自國際藝術教育高端研討會)
②ACI-NAS計劃,即Art Curriculum Intergration for Non-art students,非藝術學生課程整合。(引自國際藝術教育高端研討會)
參考文獻:
[1]朱志勇. 教育研究方法論范式與方法的反思[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1).
[2]李艷麗,王強. 我國博士生學術素養和學術職業能力的培養——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9).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