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 Kore 音色擴展包
方圓
摘 要:文章主要通過理論概述和譜例分析的方式闡述了揚琴的基本音響狀態和經過藝術家拓展開發后的音響狀態,對揚琴音色開發的現狀進行了闡述分析。指出音樂想象力和藝術思想對音色開發的影響和意義。文章末段提出了一些關于新音色開發的理論設想與實現技術。
關鍵詞:揚琴 基本音色 拓展音色 音色開發
音色是音樂的靈魂,就像色彩對于畫的意義。音樂中的音色變化是樂曲情緒表達的一種特殊方式。要想創造出好的音色除了要有辨別聲音優劣的敏銳聽覺,還要具有一定審美意義上的創新意識。東西方對于音色開發的視角有所不同,在西方傳統的音樂觀念中,比較注重多聲織體的結構開發,尋求多聲部音樂中音樂想象力的創造;而東方傳統的音樂觀念不以多聲織體的和諧配合為主,而是在單聲部的天地中追求音色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一、揚琴的基本音色
揚琴音色的內容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經過長時期音樂實踐形成的基本音色;第二個層面是指在常規音色已形成的基礎上,通過揚琴藝術家豐富的想象聯覺能力和音色再造技術所產生的與常規音色不同的聲音變化。
1.擊弦工具與音色的關系
揚琴琴弦裸露在外的樂器形制決定了它要通過一個外力媒介來作用于琴弦,使之振動發音,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琴竹”就是揚琴的擊弦工具。據了解,大多數國外揚琴的擊弦工具都是木質的,它們較中國竹質的“琴竹”來說,缺乏彈性,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奏技法的開發。琴竹曾有過“琴鍵”、“琴筧”等稱謂,現在已統一規范為“琴竹”,這樣既能清晰的說明它的制作材料,又能與鋼琴鍵盤上的“琴鍵”區分開。琴竹分為竹頭、竹身、竹柄、竹尾四個部分,它的形態、材料、長度、硬度、重量等都直接影響到演奏者的演奏及音色的變化。一般來說,琴竹偏硬偏重,音色厚重有力,琴竹偏軟偏輕,音色則柔軟輕盈。另外,與鋼琴的小榔頭一樣,現代揚琴的琴竹頭也有東西包裹,現在普遍使用的是橡膠皮,也有少數為了制造音色的變化,而使用麂皮、鐵皮包裹的。在常規演奏中,膠皮包裹、以竹子為原材料的揚琴琴竹敲擊出的音色則更為清脆透亮,富于彈性,麂皮包裹的琴竹敲擊所得的聲音較為柔和圓潤,而鐵皮琴竹敲擊琴弦的聲音類似琴竹起初沒有任何東西包裹時敲擊所得的音色。以竹子作為擊弦工具的材料除了使我們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揚琴音色,同時也給技法的開發提供了可能性。揚琴中顫竹、浪竹、上下滑顫等技法,就是利用琴竹特有的彈性來完成的。正因為使用琴竹擊弦,才形成了中國揚琴自成一套的竹法技巧和濃郁的表現特色。
2.擊弦點、觸弦點與音色的關系
好的音色由諸多因素構成,就揚琴而言,持竹、運竹的方法,擊弦的速度、力度、角度是否正確等等,都決定了能否發出好的音色。從琴弦振動的物理現象上看,揚琴的有效弦長(琴碼到滾珠之間的距離)的7/1或1/9處發音最佳我們通常把這個擊弦點稱為揚琴發音的常規擊弦點。這個擊弦點位置不能隨意改變,演奏時若離琴碼太近,聲音聽起來干癟生硬,沒有余音,而離琴碼過遠,又會讓聲音變得松散單薄,體現不出揚琴“顆粒性”的發音優勢。因此,擊弦點位置的準確,是求得良好音質的基礎。就常規演奏來說,力求擊弦點的穩定是保證音質的關鍵,鋼琴就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擊弦點越是規范、穩定,聲音的質感和音色就越好。但是,揚琴形制所帶來的靈活性使我們在選擇擊弦點時也不能太過教條。由于揚琴高低音區琴弦的有效弦長及制作材料均不統一,造成了兩者在振動過程中的差異,隨之而來的是音色上的差異。基于揚琴沒有鋼琴那樣每組弦有其對應的榔頭來完善音色,要想使聲音好聽,我們固然不能用同一副琴竹在同一個擊弦點上來擊彈所有的琴弦,而是要根據有效琴弦的長短及琴弦材質在常規擊弦點的基礎上做細微調整。演奏低音時,可以選擇稍稍遠離琴碼的位置(約有效弦長的7/1處),此處擊弦,在削弱不諧和音的同時也削弱了高泛音的振幅,使聲音渾厚、低沉。除了注意擊弦點位置,手指觸碰琴竹的感覺應相對變得柔和,為的是讓聲音聽起來更加圓潤。在演奏高音部分時,擊弦點可略靠琴碼近一些,這樣力的傳遞能較快達到共鳴箱,同時手指觸碰琴竹的感覺應硬朗干脆一些,讓聲音明亮、清脆。總結揚琴關于擊弦點位置的選擇,是在一個規定范圍內根據樂器發音的物理特征做細致變化,演奏者需要有敏銳的聲音聽覺,用耳朵對聲音的敏感和需求去調整手上的演奏方法,選擇合適的擊弦點位置,以滿足音色的需要。一切所謂擊弦點的選擇都是出于對音色的考究,求得一個好的音色是所有音樂家畢生都要去探索和思考的。
觸弦點位置,是指琴竹頭與琴弦接觸的位置,它是區別于擊弦點的另一個與聲音緊密相關的因素。通常在琴竹頭中間偏后的地方音色最為飽滿,因為這個位置是琴竹頭重量的集中點,用這個部位擊弦發出的聲音堅實有力。擊弦時琴竹太靠前或靠后,都會影響聲音的力度與音質,因此手在移動中對琴弦的距離感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往往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音準上,容易忽略手對音位距離感的培養。如果距離感把握的不準確,擊弦位置稍有偏差,聲音就會發躁或發飄,并且很容易碰到相鄰的其它琴弦,使聲音聽起來不干凈,雜音多,音樂表達會大打折扣。相比較而言,鋼琴由于有擊弦機的存在,固定了榔頭接觸琴弦的位置,就避免了類似問題的出現。
3.擊弦角度與音色的關系
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擊弦角度同樣是容易被演奏者忽視的問題。擊弦角度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指琴竹觸弦時與琴碼形成的角度,二是指琴竹與琴面形成的角度。按照振動物理學來判斷,琴竹與琴碼平行的演奏方法更為合理。演奏者雙手與琴碼保持平行,當琴竹落弦時,其與每根琴弦的接觸位置都是在同一點上,保證了一個音的多根琴弦擊弦點的統一,同時保證了每根琴弦振動頻率的統一。反之,如果雙手在擊彈時與琴碼形成角度(多為“八字”形),一個音上多根琴弦的擊弦點位置就會有細微差異,振動頻率不一樣,音色固然不好聽。琴竹與琴面形成的角度是指琴竹頭要與所奏每個音上的多根琴弦在同一平面上接觸,保證每個音的每根弦都能夠平均受力,使得琴弦充分振動,發音平衡。如果手腕抬的過高或過低,與琴弦平面形成角度,觸弦時可能只會彈到每組音的一部分琴弦,琴弦受力不均得不到充分振動,同樣會對音色造成影響,聲音發虛不通透,且容易出雜音。琴弦長期受力不均,還會出現斷弦的現象。endprint
總結以上論述:揚琴在剛傳入中國時,琴竹上沒有任何東西包裹,音色類似現在反竹的聲音,近一個世紀,才逐漸使用了包裹著膠皮的琴竹,其音色也成為揚琴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基本音色。揚琴形制及發音方法,帶來了演奏中可能出現的很多影響聲音優劣的人為操作因素,由于沒有鋼琴擊弦機那樣一套精密、穩定的擊弦系統來規范每一次的發音,這些隨時會對音色造成影響的因素只能通過演奏家精湛的技術去避免,要用鋼琴擊弦機的精準去要求。琴竹擊彈這個重復動作,依賴的是演奏家的控制力和把握性,只有使擊弦點、琴竹的觸弦位置以及擊弦角度等等關系到音質的因素都規范準確,才能獲得清脆、透亮的理想音色,發揮樂器本身之所長。這里要說的是,正是因為有了形制所帶來的發音方式的靈活,才給揚琴基本音色的變化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揚琴基本音色的變化可以通過演奏中擊弦工具的變換以及擊弦點、觸弦點、擊弦角度的調整來實現。
文章中曾提到,相比較西方音樂來說,東方音樂更注重在單線條的音樂旋律中尋求聲音的變化,其中基本音色的變化則是使用最普遍的。比較鋼琴通過手指觸鍵實現其音色變化的方式,揚琴基本音色的控制非常靈活且極具技術含量。
二、揚琴的拓展音色
音樂需要通過聲音的不斷變化來表現樂曲的情緒,隨著藝術家們思維的拓展,現代揚琴所運用的音色也越來越豐富。在演奏中除正竹外,泛音、撥弦、勾弦、反竹這幾種音色是與基本音色反差最大的,這些音色是在繼承傳統“鐵絲弦類似反竹的音色”后,陸續發展變化出來的。另外,在這些音色之上擴展出來的左右手組合音色可以隨演奏家、作曲家的音樂想象力所及而豐富。揚琴演奏中已經有很多技法組合,比如左手反竹、右手正竹,左手撥弦、右手正竹等,這正是現代揚琴在音色方面所追求的“音響表現的多層次,多色彩和多樣化,立體的音色結構和聽覺透視”的體現。隨著藝術家們對音色表達的不斷追求和開發,揚琴也借鑒了很多其他樂器的音色,類似滑抹、吟揉、摘音等技法就是藝術家們借鑒姊妹樂器的演奏技法所得。在當代很多揚琴曲目中,對于技法與音色的開發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陸續出現了相對于傳統揚琴來說較有突破性的新技法。關于這類技法的開發大多是出于藝術家們想象力中對于新的音響效果的追求,無論是作曲家還是演奏家,都希望創造出新奇、美妙的新音色,建立區別于傳統的、新的音響聽覺效果。以下想通過譜例來說明現代揚琴樂曲中音色的拓展。
1.撥弦音色(撥弦及撥弦組合)
撥弦是音樂想象力中對其他撥彈樂器音色的模仿。演奏者手持琴竹尾端,用竹尾撥擦琴弦,發出清脆透亮、類似反竹的聲音。由撥弦衍生出來的滑撥技法,也是現代揚琴作品中越來越多運用到的音響效果。
(1) 撥奏及和音撥奏
譜例1 《紅河的春天》 劉希圣、李航濤曲
(2) 撥奏技術上衍生的滑撥技法
譜例2 《雙手開出幸福泉》 丁國舜曲
2.抓弦音色
抓弦是音樂想象力中對其他用指甲撥彈樂器音色的模仿。演奏者用指腹和指甲直接接觸琴弦,發出指甲撥擦琴弦的聲音。在抓弦類音色中衍生出的其他技法包括抹、挑、托、劈等,同時可以實現抓奏二個和音或三音和弦的音響效果。其演奏形式突破了揚琴本身的演奏形式,吸收了古箏的彈弦技法,音色較揚琴的基本音色來說有很大的開創。
和音抓弦及手指滑撥
譜例3 《竹林涌翠》 項祖華曲
3.反竹音色
中國揚琴至今在某些樂種(比如廣東音樂、潮州音樂)中仍保留著原初的音色狀態,反竹的演奏技法是竹子接觸琴弦而產生的與現代揚琴基本音色反差很大的音色,也是揚琴作品中常用的變化音色。
反竹技法組合
譜例4 《漁島月夜》 莫凡曲
4.噪音音色
噪音音色是音樂想象力中對打擊樂器音色的模仿,在揚琴演奏中大多體現為用琴竹擊打琴板或用手擊打琴弦的表現方式,以渲染音樂的氣氛。
琴竹擊板
譜例5 《覓》 楊青曲
5.特色音色
特色音色是現代揚琴作品中逐漸顯現的、在一定意義上突破揚琴基本演奏技法的、以更大限度的改變音色及音響效果為宗旨的新音色。迄今為止出現的新音色技法包括:指套點弦,竹尾擊弦,弓子拉弦等。揚琴中這類新音色的演奏技法與“加料”鋼琴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運用某些輔助工具或改變常規演奏方式來改變基本音色及音響的常態。
(1) 滑音指套及指套點弦
譜例6 《天之火》 左繼承曲
(2) 竹尾擊弦
譜例7 《覓》 楊青曲
總結揚琴的音色發展,目前形成了兩種局面——以追求基本音色質量為目的的對于演奏技術的規范,和基于新音色開發中的對于傳統演奏方法的突破。前者是通過規范技術來規范基本音質,后者則是通過打破常規技術來塑造新音色。揚琴特殊的樂器形制(琴弦的裸露)和發音方法(擊弦的靈活),給音色開發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探尋建國以后幾代揚琴藝術家開發揚琴音色的思路,大多是通過借鑒、參考姊妹樂器的獨特音色,開發并綜合運用到揚琴的音色中。撥弦、搖撥、擊板、勾弦、泛音、雙泛音就是在這種思路中開發出來的音色。當代作曲家以及揚琴演奏家對音色的開發探索出一條新的思路,即對揚琴已有的所有音色進行重新組合,開發出新的組合音色,并進一步拓展音色設計的想象力,選擇除揚琴自身擊弦工具之外的輔助工具來演奏,制造出新奇的音響特征。勾弦泛音、敲擊無樂音音位、弓子拉弦等就是這一思路開發出的產物。
本文認為,追求音色的豐富變化是人類音樂文化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人類審美心理所追求的自然狀態。揚琴的音色開發,其本質脫離不了藝術家主體對于聲音不同特性的創造性發揮,因此,揚琴的音色開發空間是無限的,是隨著藝術家想象力企及而拓展的。
參考文獻:
[1]王沛倫.音樂辭典[M].臺北:臺灣文藝書屋印行,1975.
[2]項祖華.揚琴彈奏技藝[M].香港:繁榮出版社,1992.
[3]李玲玲.中國揚琴演奏技法和特色[C].北京:中國民樂編印,2001,1.
[4]芮倫寶.略談揚琴教學[J].藝苑音樂版,1996(3).
[5]項祖華.揚琴發音的動作規范[C].技術天地.
作者單位:中國戲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