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中董子健飾演鄧小平-建軍大業 首映式今日在昌舉行
盧霞依
摘 要:《建軍大業》以其歷史場景的生動再現,以及敘事性的表現手法在還原一個個真實歷史人物的同時,深度刻畫出了中國軍人整體群像,勾勒出富有時代特色的中國“軍魂”,充分展現了中國軍人特有的忠誠血性與戎馬情懷。
關鍵詞:《建軍大業》;軍魂;情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07-02
一、前言
電影《建軍大業》是繼《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之后“建國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部,影片作為主旋律電影的代表作與前兩部略有不同,雖不像同時上映的《戰狼2》如此敘事化,但其中一個個歷史場景的再現讓這部主旋律電影有了不一樣的看點。
影片主要講述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歷經艱難終于在江西南昌舉行著名的“南昌起義”,并由此開始創建人民軍隊的故事。而故事中對于數個軍人形象的刻畫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和品味到了從中國革命軍人身上折射出來的光輝和情懷。
二、血性展英雄之風
中國軍人從來就不缺少血性,從“南昌起義”開始,一代代有血性的中國軍人在戰火的洗禮中撐起了民族的脊梁,這股英雄氣概貫穿了影片的始終,讓人不禁熱血沸騰,為中國軍人而驕傲。
八月一日的凌晨,戰斗進入到最膠著的時刻,賀龍將軍向南昌城門一路挺進,卻在城門下遇到了最頑抗的反擊。一道道進攻不順的戰報從戰場傳來,大家眉頭緊鎖。就在這時,本來坐鎮指揮的葉挺將軍毅然請纓,主動出戰。他帶領炮兵部隊前往城門樓下,在槍林彈雨中,他帶領炮兵部隊擺開陣勢,他一次次親自開槍指揮炮轟城門,一遍遍用聲嘶力竭的聲音下達“開火”的命令。此處,配合著壯烈的戰斗場景和背景音樂,影片對南昌起義戰斗場景的描繪達到了情緒的最高點,也讓人對葉挺將軍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中國軍人敢打必勝的血性!
終于,黎明到來了,起義勝利了。但是南昌暴動之后,面對各方勢力的圍追堵截,周恩來等不得不立即離開南昌城,率領革命軍部隊南下攻打潮汕以獲得共產國際的支援。就在這時,國民黨將領錢大鈞率領三萬精兵緊追不舍,“像狗皮膏藥一樣緊緊貼著”。面對前方尚未突圍,后方亦有追兵的情形,朱德將軍二話不說,主動請求留下斷后。
他問周恩來:要爭取多長時間?
三天!
他問周恩來:能給我多少人?
三千!
他說:好!
他保證堅守三天!這是中國軍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血性!
正因如此,歷史記錄下了著名的三河壩血戰,朱德將軍指揮不到三千人的部隊在三河壩地區成功阻擊了錢大鈞的三萬精兵長達三天。而這成功的背后是一個個中國革命軍人奮不顧身的死守——哪怕血水已經將河水染紅,都不能讓敵人越雷池一步。
更讓人揪心的,是戰役進行到第三天,將士們已經成功完成阻擊任務,就在撤退之時,面對緊咬不放的錢大鈞,朱德做出一個決定:200人留下為其他人轉移爭取時間。將士們心中都明白,留下就意味著犧牲,意味著要和敵人同歸于盡。可是,所有人居然都爭著要留下斷后,第七十三團代理團長蔡晴川果斷讓其他將領先走,而自己帶領這200名將士死守陣地。在身中數槍倒地的最后時刻,蔡晴川仍然艱難地爬到了引爆器旁邊,最后終于在炮火中與敵人同歸于盡,壯烈犧牲。這些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靈魂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這是中國軍人視死如歸的血性!
三、理性明家國大義
中國軍人不應只有血性,在家國大義面前,他們還要有理性的判斷和選擇。只會打仗的軍人不是一名合格的軍人,沒有對于時勢理性的認識,就會像國民黨的軍隊一樣,對自己的同胞舉起屠刀,甚至把手無寸鐵,和平示威的學生都殘忍殺害。“南昌起義”的中國革命軍顯然是一群深明家國大義的理性軍人,他們用自己的選擇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影片中對于賀龍將軍的刻畫無疑是成功的,“湘西土匪”、“能征善戰”都是他鮮明的標簽,他在“南昌起義”的夜晚親自帶領部隊奮勇殺敵的場景讓人為之傾服。但除此之外,賀龍將軍更是一個有理性、有信仰的革命軍人。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毅然決定與蔣介石“分手”,跟共產黨走上武裝斗爭的道路。面對蔣介石送來的巨額金元和一整座漢陽兵工廠,他絲毫沒有動搖,還把金元照單全收,帶著一起跟周恩來干革命。賀龍將軍手擁重兵卻緊緊跟著力量弱小的中國共產黨,他還沒入黨卻為了黨和民族做出了歷史性的選擇。在起義前夕,他甚至擅闖黨的會議逼著張國燾同意暴動的決定,不論這一幕真實與否,賀龍將軍在“南昌起義”后執著要求火線入黨的行為就足以證明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與理性。
再把鏡頭拉回到三河壩戰役,在戰役的最后階段,作為戰役總指揮的朱德將軍在撤退時決定留下200人斷后。他沒有妄圖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全身而退,他也沒有讓人盲目地留下,而是艱難下達了這樣的命令:“父子同在軍中,父親留下;兄弟同在軍中,兄長留下”。他跟所有將士說:“我們今天的行動,就是為了給中國的革命留下種子,這些被戰火洗禮過的靈魂,將同人民的命運融在一起,無上光榮”。他深深地知道,活著并不意味著成功,因為接下來的革命還要這些活下來的中國軍人去完成,帶著逝者的心愿和靈魂去完成。朱德將軍的這種理性是超越生死的決斷,是一名優秀軍人堅毅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原的北伐軍獨立師長斯勵也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中國軍人。作為軍人,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只能選擇服從上級命令,但是當周恩來孤身一人前來勸阻時,有軍令在身的斯勵最后并沒有拔刀相向,而是放走了周恩來,后來更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營救了周恩來,保護了周恩來的安全。作為一個軍人,在服從命令和家國大義面前本就難以取舍,但是斯勵能夠理性對待,保全了周恩來,不得不說是中國革命的幸運。
四、人性顯鐵骨柔腸
軍人既有鐵骨,更有柔腸,他們身上也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不是軍人不通人性,不懂溫情,只是在軍令如山面前,在戰火紛飛面前,在國家和民族的重擔面前,軍人別無選擇,只有服從。但是,軍人也是人,也會有令人動情之處,真正的人性光輝亦不會被強硬冷漠的外表所掩蓋。
三河壩戰役中主力部隊撤退時,聽到朱德將軍下達了“父親留下,兄長留下”斷后的命令后,馬上有人說:“我是孤兒,我留下!”還有個兄弟并肩的弟弟反而說:“哥,我留下!”,那留下的200人都是心甘情愿為了血濃于水的親人、為了并肩作戰的戰友騰出自己生存的希望。蔡晴川第一個向朱德請愿留下,其他將領也紛紛請愿,但蔡晴川對請求斷后的陳毅等人說“你們才是中國未來的希望”,而后自己從容就義。之后由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中,將領盧德銘也是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而中彈身亡。還有什么比在生與死的考驗之中更能展現人性的光輝呢,而中國軍人為戰友、為親人、為人民情愿犧牲自己。
同樣是三河壩戰役,戰役結束后這樣的一幕讓人同樣心生敬意:國民黨將領錢大鈞濃眉緊鎖,看著已經被炮火轟炸了無數遍的對面山頭,看著尸橫遍野的殘缺陣地,他心生悲意。因為,在那里,躺著他在黃埔軍校的學生蔡晴川,還躺著許許多多同樣是黃埔軍校出身的他的學生。打掃戰場時,他并沒有第一時間下令追擊,而是重重地說了一句:“黃埔軍校出身的,全部厚葬!”不論這是師生之間的惺惺相惜還是同門相殘的無可奈何,這種情懷早已超出戰役和軍人的職責,它是對人性本真的還原和釋放。軍人只因肩負重任,軍人只因軍令難違,否則脫下軍裝,他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堂堂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