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鍛煉,在鍛煉中成長 11級應用英語專業小學期實訓圓滿結束 -...
鄧元雙
【摘 要】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成應用技術型高校,其實就是要求地方高校探索怎樣使培養的人才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根據社會需求培養人才。筆者從實踐性、應用性兩方面對轉型發展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器樂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應用性;實踐性;地方高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194-01
一、加強專業實踐
器樂是一門技術性、技能性課程,它要求極強的專業實踐性。它不同于其他文化、理論課程的學習,僅僅依靠聽、說、理解是不夠的,它需要學習者將自己理解的內容通過樂器演奏、表達出來。因此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專業實踐是學習器樂的根本。
(一)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高校器樂教學最重要的形式,但傳統器樂教學通常都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注重課堂上進行技術技能的傳授,對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理解,如何判斷對錯,怎樣教學等方面很少涉及。而這些恰恰是學生們畢業后,適應社會和就業必須的能力。因此,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在課堂上減少單純的技術技能的傳授,多引導學生進行作品的理解;在為學生進行指導的同時,讓其他學生旁聽、點評,讓學生觀察老師如何指導同學,從中學習如何教學。
(二)演出。“學以致用”,器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將自己學習到的音樂在舞臺或講臺上進行展示。進行各種形式的演出實踐是器樂學習必不可少的專業鍛煉途徑。地方高校器樂教學改革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創造各種各樣的舞臺實踐機會,比如組織器樂比賽、音樂會、專業匯報;鼓勵學生參加其他綜合性文藝活動;有選擇性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商業演出等。學生在專業實踐中提高專業水平、積累演出經驗,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才能在畢業時適應社會。
(三)考試。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對于器樂學生來說也是一次重要的專業實踐機會。大多數地方高校的器樂專業考試是每學期期末進行一次,考試成績是評定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依據。對于一些平時很少參加演出的學生來說,考試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專業實踐機會,這對他們是不利的。我們可以采取增加期中專業考試、增加平時成績比重、將參加演出實踐的次數列入成績評定等措施,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督促學生的專業學習。
(四)交流、觀摩。學習交流、取長補短、聽專家講座、觀摩高水平演出也是器樂學習的一種方式。地方高校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些交流、學習、觀摩的機會,比如請相關專家進行教學、專業知識方面的講座;舉辦一些高質量、高水平的音樂會;組織學生跟兄弟學校同專業學生進行交流學習等。
二、突出專業應用
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很多地方高校培養的學生在專業的“應用性”方面存在不足,難以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這是一個存在的現實。人才培養必須與就業結合,突出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
(一)教學內容。傳統器樂教學內容多以傳統曲目為主,對于最新、最近的曲目更新較少,內容陳舊;教材的選用基本上以采用社會業余考級教程為主,少量補充其他教程。傳統經典的曲目我們肯定要學,但要適應當地社會經濟文化需求,適當引進一些受普通老百姓喜歡的流行音樂作品、地方音樂,將會是學生快速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
(二)教學方式。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媒體社會,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各行各業,高校器樂教學也不只是課堂“手把手”教學,而應將多媒體運用到教學中來。比如采用錄音編輯軟件、伴奏音頻,將學生的演奏以音頻的形式直接展示出來,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更加形象生動,學生更容易理解、領悟;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一些曲目的音視頻資料,便于學生課后更好地自我學習,學生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與教師進行課后交流。
(三)與就業結合。地方高校培養的主要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和從事音樂相關工作的人才。那么了解、熟悉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就十分必要了,我們應定期組織學生到中小學進行參觀、學習;聘請優秀中小學音樂教師來校進行指導;高效完成學生教育實習工作,讓學生在畢業前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工作,以便順利就業。對于其他學生,則應根據他們的就業方向給予更多的與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合作、實踐的機會,力求畢業后能適應相關行業的要求,順利就業。
三、結語
教育部要求引導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這是為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給各地方高校帶來辦學模式上的改變,要想轉型成功,各專業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器樂專業教學改革要想適應這一形式,教學改革應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突出專業“應用性、實用性”為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緩解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朱琳.以二胡為例談普通高校器樂專業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J].大舞臺,2012(10).
[2]汪洋、陳捷.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9).
[3]張鑫.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器樂課程設置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