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1955年由北影調入長影演員劇團....
林揚智
【摘 要】粵劇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劇種之一,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粵劇充分融合了各種現代化的氣息,給予了人們不一樣的戲曲審美,整個的藝術美感相當高。粵劇武生,屬于粵劇表演當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之一,而其舞臺表演藝術也在不斷優化當中,整體的藝術魅力相當高。
【關鍵詞】粵劇;武生;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062-01
在現代的戲曲領域當中,粵劇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獲得了無數人的喜愛。在傳統的粵劇當中,為了切實迎合不同年代人們的獨特審美觀念,因而盡可能多地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并且粵劇角色也在持續增多,這些角色本身具有相當高的地域人文特色,而且與其他劇種進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呈現出了不一樣的藝術表演風格。在這樣的狀況下,粵劇在整個戲曲表演當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形式。粵劇武生便屬于粵劇藝術的衍生產物。
武生本身是戲曲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這一角色的審美主要集中在動作藝術上,包括各種形式化的動作藝術,如吐血、移步等,給人一種深層次的藝術美感。而且武生往往本身需要具備良好的身手,如果不能配合整場戲曲的發展完成相應的動作內容,無疑會給整個戲劇表演造成不同層次上的阻礙,整體的藝術魅力也會下跌不少。
一、粵劇的早期發展狀況
在最開始的階段,粵劇主要在農村的露天戲棚當中演出,并且會根據廣場藝術的客觀條件以及當地人的審美風格,進行合理的調整,所表演的藝術曲目,大多數時候都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武場戲為主。這類戲除了本身的藝術美感和曲調風格相當優美以外,動作戲更是主要的看點之一,而這個時候,往往就需要擁有一定的武生。于是,粵劇武生便開始蓬勃地發展開來。早期的粵劇表演流行大鑼大鼓,因而整體的表演通常較為熱烈。但是伴隨著粵劇的持續發展,進入城市以后,戲劇風格便發生了變化,由武戲開始轉向了文戲,武生這時的出場時間便相當少。雖然這些曲目本身較為歡快,并且十分注重唱功,但是失去了武功技巧的支持,整體的美感依舊有所下降。現如今的粵劇,更多地融合了其他戲劇種類的一些特色,如京劇的表演技巧、歌舞的舞臺特色,這樣的狀況使得粵劇表現出了相當良好的藝術生命活力。而在整體的發展過程中,粵劇的表演形式十分良好,不僅廣泛吸收了相當多的藝術形式,而且對于武生這一角色,一直處于完善的狀態當中,無論是唱、做、念,還是打、舞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獨特的表演風格,充分彰顯了嶺南文化藝術的美感。
二、粵劇武生的表演藝術特征
在粵劇當中,武生的表演藝術特征十分明顯,其本身服裝較為鮮明,一般是白色、紅色、綠色搭配,并且武生的動作較為歡快,給人一種鮮明的武術藝術美感。粵劇的武生與其他劇種的武生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在剛開始的階段,都需要大量地進行武術訓練,而在身體機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才能真正成為舞臺上的武生。武生相比于其他的角色而言,屬于較難完成的角色之一,在一場粵劇當中,大部分人都將關注點放在武生身上,好的武生能為整個粵劇表演增光添彩。但是在現如今的粵劇表演當中,對于武生的要求不斷嚴格,由一開始的耍槍到現如今的后空翻,武生的發展不可謂不艱難,但是武生也成就了其獨特的粵劇藝術特色,使得整個粵劇的腔調變得婉轉多樣,能夠切實迎合人們的實際藝術審美觀念。
三、粵劇表演的武功技巧
粵劇表演十分注重武功技巧藝術的顯示,經常會在舞臺上展現一些藝術精美的動作,比如后空翻、疊羅漢等,而完成這些動作的都是武生。在早期粵劇的發展過程中,為了確保武功技巧的真實可看性,往往會將實用性相當強的少林武功作為主要的表演形式登上舞臺。在其他劇種中,并沒有進行過這種嘗試。將少林武功這種剛勁的武術搬上舞臺,可以使得整體的武術美感得到有效升華,但是這對武生的要求相當高。國內的京劇十分注重突出自身的表演性,并且武生的表演方向放在了身段美感當中,而傳統的粵劇則不同,其主要是以真實性為主,直接推動粵劇表演變得富有美感。傳統的粵劇武生技能主要源于南派的武術,而這樣的武術訓練本身十分刻苦,需要武生加以不斷提升自己,進而在舞臺上充分展現自身的藝術。現如今,粵劇所呈現出來的武術藝術美感相當多,不僅有最為基礎的六點半棍和打五件,還包括一些特殊的特技表演,如吐真血、耍牙等,跟斗和把子在整個粵劇當中,屬于最為基礎的武功技巧,十分常見。因而,我們可以認識到,粵劇的美感是一個整體的融合,不僅僅需要有良好的唱功,還需要有深層次的舞臺藝術。毫無疑問,武生的表演藝術也屬于其中的藝術形式之一,而且這一藝術形式所擁有的藝術美感相當強烈,需要人們加以尊重和發展,積極優化武生的藝術表演形式,使得整個粵劇呈現出更加良好的發展狀態。
四、結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時代的持續發展,粵劇的表演形式依舊處于持續發展狀態當中,而人們對于粵劇的認識也處于深化狀態。粵劇武生在整個粵劇表演當中,有著相當濃厚的藝術色彩,而其藝術表演形式需要刻苦的訓練和積累,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需要我們加以尊重和認可。
參考文獻:
[1]鄭麗品.粵劇表演藝術的與時俱進[J].藝術評鑒.2016(01).
[2]鄭麗品.探討粵劇表演與觀眾的審美愉悅[J].音樂時空.2016(09).
[3]江琳.粵劇的生存狀況及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