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聲樂分幾種唱法 聲樂教學中科學運用整體唱法的重要性-聲樂分...
張紅漫
【摘 要】“藝術字”的概念用在引導學生聲樂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主要是針對歌唱中“字”的訓練。一首歌曲,除了旋律還有語言,語言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演唱者將歌曲內容傳達給觀眾的重要手段。聲樂教學訓練當中對“字”的語音和發音方法的研究是一門大學問,本文提出“藝術字”的概念來形象闡述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找到咬字、吐字、收音、換字的規律和方法。
【關鍵詞】聲樂;語言;發音;藝術字;概念;解讀;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201-01
一、“藝術字”的概念解讀
“藝術字”是筆者在聲樂語言發音方面的一個總結。為什么說是“藝術字”呢?“藝術字”的意思就是藝術化、美化了的字,即要在歌唱時充分體現出語言的韻味與美感。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使每一個字都能表達準確,從而體現“藝術字”的美呢?我們都知道,在聲樂演唱中,每一個字的發音需要有一定的演唱技術與吐字技術的完美結合中去完成,這其中既包含了里嘴和外嘴的關系,也包含音樂的風格和審美的處理等。
在語言與聲音技術訓練的過程中,筆者時常關注里嘴和外嘴的關系。里嘴,即口腔中后槽牙之后的空間,在演唱的時候,里嘴的張開是非常重要的。外嘴,即后槽牙之前的空間,外嘴要完全放松,否則聲音難以進入通道,導致聲音因口型的改變而發生較大變化,不利于“u通道”的建立,更不利于獲得優美的聲音。從語言發音和聲音訓練的雙重角度出發,口腔作為咬字發聲的重要器官,口腔內的狀態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藝術字”概念在高校聲樂教學訓練的應用實例
實例一,男中音歌曲《滿江紅》的最后一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中,“朝天闕”三個字的高音演唱容易出現喉頭上提,氣息不穩的現象。這時候歌唱咬字的口型非常重要。筆者要求學生把“朝”字換成“愁啊”來演唱,這樣字的變形使得高音音色很好,氣息也放下不抖了?!瓣I”字在這里換唱“捐”,目的是為了讓這個字還在通道里。筆者告訴學生:學會一個字,就等于要學會一萬個字。這是一種能力,也就是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會進步。
實例二,《恨似高山仇似海》。這是大家傳唱已久、耳熟能詳的歌劇《白毛女》的經典選段。這首歌曲按照中國歌劇的聲音分類來說,屬于色彩性較強的一類。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要注意將歌詞口語化,即字要放在胸口講話,同時抬笑肌。
實例三,《啊,我的虎子哥》。這是一首歌劇選段,選自金湘先生創作的歌劇《原野》,很多歌唱家都曾經演唱過此曲。在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上,筆者要求學生在演唱時要注意聲音的強度、通暢性及爆發力,情緒的表現要像“久旱逢甘露”的感覺。這首歌曲中,字與句的音樂處理分別包含兩種漸強:第一,音量的漸強,即要保持同一高度、同一水平線上的音量、壓力的加強。第二,情緒的漸強,如第一句“啊,我的虎子哥”中的“啊”,不僅有音量的漸強,還有情緒的漸強。
最后一句“我哪能不疼,哪能不愛,哪能丟了你”要求將最后的“丟了你”每個字斷開來演唱,使每一個字得到強調,音樂和音樂之間要有變化和起伏,才能使情緒達到應有的髙度。另外,中間的樂句也要注意有強有弱。其中要注意短促果斷的地方,如“我的親人啊”中“人”和“啊”的落音要干脆利落?!昂谝棺兊檬悄敲炊獭币蟆耙埂笔菑姎馊醭?,但是“短”不能隨著音樂的弱而散下來。整曲要始終保持嘆氣式的歌唱,不能僵,從而演繹出角色的情感,讓觀眾產生共鳴。
實例四,《貴妃醉酒》。這是一首委婉細膩、有張有弛、有滋有味、律動性很強的歌曲。此曲在情緒上的控制和表演上的拿捏都十分講究,在字的演唱上也需要反復思考和不斷練習,筆者要求學生演唱此曲時,要始終打開自身腔體通道,保持住狀態,然后再抬笑肌來演唱。歌曲前段在情緒上和身體上的律動較多,要通過聲音、氣息、身段的律動來表現角色形象、情緒情感和舞臺風度?!白怼弊值难莩谇谐霈F很多次,筆者指導學生每一個“醉”字都要有不一樣的處理,但是通道基礎是一樣的。所以“醉”字的演唱不能緊,要適當地抬點笑肌。后段的連續幾個“醉”字變化較大,在咬字的變化上是由“u”到“ei”的過程,即從中央C到高音的部分逐漸變形,同時注意外嘴放松,想象“嘴被哼鳴推開”。整曲的演唱要始終注意哼不變、嘆不變,通過哭泣的感覺使聲音得到放松。曲中通過“醉”字的藝術處理,能夠將藝術魅力融入到字的演唱中,從而帶給觀眾視與聽的雙重藝術效果。
總之,“藝術字”的表達在技術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感覺。過于直白的內容,沒有美感和深度,不能吸引住觀眾,也就不是真正的藝術了。藝術的表達需要感覺,感覺比狀態重要,只有好的藝術感覺,才能唱出有光澤、有彈性、的歌曲。而好的“藝術字”,更能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刺激著人們的感官,牽引著人們的情緒與歌者一起歡笑、一起哭泣。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趙世蘭.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我國高師音樂學院(系)音樂表演專業的現狀與思考[J].人民音樂,2005(6).
[2]郭建民,趙世蘭.三個“鏈接”——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音樂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