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 打擊樂展架片
劉洪峰
【摘 要】本文針對戲曲打擊樂的組成及應用進行了分析,對在學習、排練、演出過程中領悟到的一些常識進行探討,以便使戲曲打擊樂在傳統演奏基礎上為現代戲曲服務,并進一步發揮打擊樂之長,為戲曲音樂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戲曲;打擊樂;組成;應用
中圖分類號:J63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078-01
打擊樂器是由敲打而發出聲的樂器,故稱打擊樂。打擊樂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廣泛流傳,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深受人們的喜愛。戲曲伴奏樂行話叫“場面”,“場面”又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是指管弦樂器;武場就是打擊樂。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而打擊樂是戲曲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簡析打擊樂在戲曲發展中的作用。
打擊樂器由敲擊而發音,它在一些地方戲曲中起到渲染戲劇情節和氣氛、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并配合角色動作或為唱腔伴奏,是相當重要的一組樂器。秧歌、龍船、花鼓、腰鼓、獅舞、龍舞等無不采用打擊樂器來烘托氣氛,伴奏動作。
一、大鼓
大鼓,也叫大堂鼓,由木制的圓桶上下端蒙以牛皮而成,掛在四條腿的木架上演奏。另一種上大下小的缸鼓,也屬于大鼓一類。
大鼓鼓面的直徑在一尺半以上,可分中心、中圈、外圈等幾個部位。鼓中心是主要的敲擊部位,發音低沉、厚實,鼓外圈發音稍短稍薄,愈靠鼓邊愈是單薄。如要求鼓邊的那種較為單薄的音響,可在樂譜上注“。”以作標志。敲擊木質的鼓框,發出“咯咯”的聲音,樂譜中用“〒”標記,也屬于大鼓的一種音色。這種奏法在鑼鼓隊、吹打樂隊中常見運用。《東海漁歌》所用的大鼓,在鼓面上裝了一個可以滾動的小鐵筒,滾奏時腳踩踏板使鐵筒不斷來回滾動,聲音時高時低,時輕時響,很象風浪的聲音,有人取名為“風鼓”。
大鼓主要由兩根較粗的木槌敲擊而發音(用板鼓的鼓槌敲擊時,發音較為輕巧),它的演奏方法多樣。兩根鼓槌快速連續交替敲擊的奏法叫滾奏,從極微弱到特強的效果都很好。滾奏對氣氛的渲染起到較大的作用。
目前樂隊總譜中對打擊樂器的滾奏,大多采用震音的記法,并且可以加連線,加連線比不加連線要明確。如果加連線明確規定最后是輕收,而不必耽心會出現一個不必要的強音。滾奏的強弱變化常與敲擊部位的變換結合運用,漸強的滾奏常由鼓邊漸移至鼓心,漸弱的滾奏常由鼓心漸移至鼓邊。
大鼓的表現力是很強的,在打擊樂隊和吹打樂隊中,常處于指揮或領奏的地位。如吹打樂《敲起戰鼓奪豐收》中打鼓者既是指揮,又擔任獨奏。
二、定音鼓
戲曲樂隊的定音鼓就是可以定音的大鼓,用前端呈球形的鼓槌敲擊發音,音質比一般的大鼓圓潤、雄厚,余音也較長。
定音鼓采用低音譜表高八度記譜。調號可寫可不寫,但在樂曲開始和中間換調時,必須注明所定各音。換調時改變的音程越小越方便。
定音鼓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單擊和滾奏兩種。定音鼓的音量幅度很大,樂隊里通常用兩個或三個定音鼓。用兩個定音鼓的大多定主音和屬音,用三個定音鼓的除主音和屬音之外,再加下屬音或上主音、下中音。如《豐收鑼鼓》為G宮調,定G、A、D三個音。
(一)小鼓。小鼓又名小堂鼓、戰鼓,形制與大鼓相似,鼓面直徑約六七寸,發音堅實而有彈性。演奏方法與大鼓相同,悶擊的音響比大鼓更短促。強烈的滾奏使人聯想到緊張的戰斗場面。在合奏中常與小鈸、小鑼配合演奏輕快的節奏,或與大鑼等結合表現熱烈、興奮的情緒。
(二)排鼓。一套可以定音的小鼓叫排鼓。蘇州民族樂器廠出品的排鼓常為五個一套,兩面都能定音。應用時可根據樂曲的需要調成各種音列。如《千里海河奪豐收》的一套排鼓;《漁舟凱歌》采用四個定音小鼓,一個定音大鼓;《軍民團結心連心》用五個鼓。
在吹打樂隊中,排鼓演奏者多兼大鼓。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排鼓與定音鼓各由一人分別掌管,即有一套低音的定音大鼓和一套中高音的定音小鼓,配合起來音域更廣,手法更多。
(三)板鼓。板鼓又叫單皮鼓,在唐代的清樂中已有運用。其呈圓形,周圍的木框較厚,上面蒙以豬皮,鼓面中心較小,演奏時用竹制的鼓槌敲擊中心。板鼓發音堅實、短促,常用的震音奏法,強奏時激烈而緊張,弱奏時柔和如月琴的震音。
板鼓為戲劇鑼鼓中最重要的樂器,演奏者打出各種點子,并輔以手勢,指揮全體打擊樂器以至整個樂隊。板鼓演奏者在樂隊中常兼奏南梆子、大鼓、小鼓等。
總之,在一些戲曲演出中,常常出現無選擇、過多使用打擊樂的現象。充分發揮打擊樂在戲曲演出中的特殊作用,會把表演動作、演員情緒及規定情景烘托得更突出。但是,打擊樂與表演是綠葉和紅花的關系,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戲曲打擊樂的表現與內容的不足,并對其加以改進和提高。打擊樂在戲曲表演中具有突出的藝術效果,是整臺戲劇節奏的支柱,具有極大的音樂表現功能。
參考文獻:
[1]李雙來.戲曲打擊樂研究[J].戲曲藝術,2001,(4):63-69.
[2]劉瑞成,劉惠珍.且說戲曲打擊樂[J].大舞臺,20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