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中國民族音樂新作品評選活動征稿公告暨邀請函 民樂新作公益評選
賀婧
【摘 要】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民族器樂中的彈撥樂則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本文從通過對中國民族音樂中彈撥樂器——琵琶、柳琴、阮類,以及揚琴等音樂為例證,論述中國民族音樂中彈撥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彈撥音樂;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073-01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中國民族中彈撥音樂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彈撥音樂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強勢攻擊下,經歷了碰撞、交流、融合、變化、發展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琵琶音樂傳承與發展及與西洋樂器的比較
琵琶是民族彈撥樂器中歷史最悠久的“彈撥樂器之王”,也是整個民族管弦樂隊中最有個性、最為完整,而其演奏法最為豐富的樂器。
按演奏性能來講,吉他、曼陀林及豎琴均為彈撥樂器,但這些西洋彈撥樂器無法聯想到琵琶這一個性極強的樂器音色。雖然吉他、曼陀林音色,某種意義上有些接近琵琶,但這些樂器很少用在樂隊作品中,而豎琴的撥奏方式,也與琵琶有些相似之處,但它的音色和功能與琵琶完全不同。
琵琶的音域較廣,包含了彈撥樂器組的高音區至低音區的大部分音區。因此琵琶亦可與低音彈撥樂器一同,表現渾厚的音響畫面,也與柳琴等高音彈撥樂器一同,奏出明亮、清澈的音響效果。它與其他彈撥樂器一同作和聲鋪墊時,一般位于中音區,演奏重音和弦或節奏型織體時,一般采用兩根低音空弦音與其余兩根和弦音的組合方式。
琵琶常重復民族弓弦樂器的和聲層或旋律聲部,有時也重復笙或笛子和聲層或旋律聲部,這種混合音色,雖然淡化了樂器本身擁有的個性,但所奏出的音色,較為新穎,有很強的融合性。
二、柳琴音樂傳承與發展及與西方樂器的比較
柳琴作為民族彈撥樂器組發音最高的樂器,常以獨奏或齊奏的方式,演奏清澈的高音旋律線條,也常與笛子或高胡同度演奏樂隊中的高音旋律。
柳琴音色與西洋樂器相比較,也許比琵琶更接近豎琴和弦樂器的撥奏音色。雖然,西洋管弦樂隊里并無相應的樂器,也無法做到輪奏的彈撥效果,但小提琴的撥奏,特別是高音區的撥奏和豎琴的撥奏也能聯想到柳琴的音色效果。在較為安靜、優雅的音樂片段中,柳琴高音區的輪奏,常飄在樂隊的上面,給予民族管弦樂隊清澈而獨特的音色背景。
柳琴與琵琶的八度重復,柳琴與揚琴、中阮的雙八度重復等是彈撥樂器慣用的手法,包括整個彈撥樂器的全奏和弦與弦樂組及笙組重復演奏的節奏型織體等等在樂隊作品中常見到。
論弦技性技術而言,柳琴相鄰的“品”之間音程關系也均為半音,而且相鄰的“品”距更近,因此,各種半音階、自然音階及經過句等織體,均能快速演奏,特別是大音程的跳進等更是便于演奏。有些民族管弦樂隊中,小阮替代柳琴,使整體彈撥樂器音色,更為融合、統一。
三、阮類音樂傳承與發展及與西洋樂器的比較
在民族管弦樂作品中,中阮作為中音樂器,擔任彈撥樂器組的內聲部,也常與中胡等弦樂器或笙結合,演奏樂隊中音區的旋律、和聲及各種節奏型織體。
中阮和大阮常以八度重復的方式,演奏彈撥樂器組的低音線條,也常與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結合,演奏樂隊的低音線條或節奏型音型。中阮、大阮相鄰的“品”之間均為半音,因此,就炫技性技術而言,半音階、經過句等織體的演奏與琵琶基本相同,但大阮相鄰音的“品”距較遠,速度上略受影響。
論力度而言,中阮、大阮略大于琵琶。中阮音色與西洋樂器相比較,有些接近吉他音色,而它的單音撥奏接近大提琴的撥弦音色,也常重復革胡、低音革胡的撥奏來一同演奏樂隊的低音線條。
四、揚琴音樂傳承與發展
揚琴是整個民族管弦樂隊中,唯一用敲擊器擊打而發音的彈撥樂器。因用雙手擊弦,大音程的單音快速轉換毫無困難,甚至最高音和最低音的直接轉換、連接及震音都能做到。
揚琴的余音較長,而在舊式的揚琴中又無法止音,因此,它的快速音階,尤其是半音階較為渾濁,應謹慎使用。揚琴雖為敲擊型樂器,但它與其他彈撥樂器在音色上較為融合,即使是和聲性結合、旋律的重疊或節奏性織體的疊合都極富效果。
在樂隊作品中,揚琴常與弦樂器或管樂器結合演奏旋律性線條,而這種旋律性線條包含了高音及低音線條,這與揚琴本身擁有的較寬音域有關。揚琴高音區明亮的音色,常給予樂隊清澈的音響效果,使旋律線條更為突出,更為堅實。揚琴扦尾波浪式的上下刮奏,接近古箏或箜篌的刮奏音響,極富效果。它不僅為作品增添了華麗的色彩,也為樂曲高潮的形成起到了烘托性作用。
五、結語
通過對中國民族音樂中彈撥樂器和西方彈撥樂器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彈撥樂器與西方彈撥樂器音樂上存在差異,并具有其自身獨特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再生著.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劉北茂述.音樂鑒賞[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鄧光華主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