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材質改良研究進展
許葉蓁
摘要:二胡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拉弦樂器,歷史悠久,音質柔美,傳統二胡主要使用野生蟒蒙制琴皮。在當前的歷史形勢下,蟒皮二胡面臨著諸多問題。本文從樂器、樂隊、環保三方面論述了二胡琴皮材料改良的必然性,以期引起二胡界人士重視,切實著手二胡琴皮新材質的研發使用和推廣工作。
關鍵詞:蟒皮二胡 琴皮 改良 必然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132-02
二胡是我國極其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拉弦樂器,以蟒蛇皮蒙制琴筒,蟒皮二胡以其柔美動聽、委婉多變、風格濃郁,深入人心的音色特質為世人所廣泛喜愛。然而近年來隨著二胡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二胡需求量劇增、跨地區交流演出頻繁以及國際環保潮流的沖擊等因素,蟒皮二胡迎來了歷史性的危機。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改良二胡琴皮材料勢在必行的局面,以期引起二胡界同仁的重視,轉變觀念,扭轉現狀。
一、蟒皮二胡存在局限性
蟒皮具有獨特的經緯線狀結構,柔韌性和彈性都很好,因而目前的二胡大多運用蟒皮蒙制。然而不可否認蟒皮二胡在音色穩定性、音質和使用壽命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弊端。
(一)蟒皮二胡音色穩定性不足
蟒皮屬于動物天然皮膜,其張力直接受環境干濕度的影響。在南方高溫、高濕的環境中,蟒皮張力降低,蟒皮二胡容易發出悶、啞的音色,甚至產生琴皮塌陷;在北方低溫、干燥的環境中,蟒皮的張力增大,二胡容易發出尖、澀的聲音,乃至琴皮干裂。也就是說,蟒皮二胡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受到氣溫、濕度等環境變化的干擾,其音色會隨著外部環境溫濕度的變化而產生不可控的變化。
(二)蟒皮二胡整體音質下滑
制作蟒皮二胡的最佳原材料是野生蟒皮,隨著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和實施,野生蟒皮的使用受到了極大地制約和控制,目前市面上的二胡都只能使用飼養蟒的皮膜。飼養蟒雖然在外形上與野生蟒相差無幾,但由于圈養的方式、激素和飼料的使用等因素,飼養蟒的皮質柔韌性不如野生蟒,制作出來的二胡在音質、音量和使用壽命等諸多方面都不如野生蟒制成的二胡。所以不少二胡演奏者如今都普遍感覺好琴越來越難遇。
(三)蟒皮二胡使用壽命不長
蟒皮二胡使用蟒蛇皮蒙制二胡琴筒作為樂器振動的主要材料,根據皮質的不同,最佳使用期限一般在蒙制琴皮后的十年左右。而且這期間,剛制作出來的新琴需要兩三年來培養好的音色,而大約六、七年后,隨著蟒皮的老化,二胡的音色又會逐漸變干。無論多好的二胡,經過若干年的使用后都會出現琴皮老化、張力變松的情況,從而面臨需要被替換、或者重新蒙制琴皮的局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蟒皮二胡上述的種種局限已經制約了二胡藝術的發展步伐,更換琴皮材料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改良二胡琴皮材料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歷史需求。
二、改良二胡琴皮材料是民族管弦樂隊發展的需要
改良二胡琴皮材料有助于統一二胡音色,提升民族管弦樂隊音色的穩定性和融合度,這是發展民族管弦樂隊合奏藝術的迫切需求。
(一)跨地區演出需要樂隊擁有更穩定的音色
當前是一個文化藝術交流頻繁的時代,許多民族管弦樂隊都要參加跨地區乃至跨國演出或各種交流活動,遠赴他鄉演出自然免不了遭遇劇烈的溫濕度變化。然而蟒皮是蛋白質纖維結構組織,最適合環境濕度為60%-70%,理論上只有在這種環境條件下二胡的音色才最為圓潤和富有彈性,過高和過低的濕度都會直接影響蟒皮二胡的音色[1]。在跨地區乃至跨國演出中,由蟒皮制成的二胡音色不可避免的受到干濕度變化的影響,進而影響樂隊整體音色的穩定性,這是傳統的民族樂隊面臨的時代性新問題。
(二)民族管弦樂隊聲部間的音色融合度有待提升
作為農業文明的產物,我國的民族樂器具有很強的音色特性,也就是各具獨特的音色,有獨立性、排他性。就胡琴聲部而言,由于天然蟒皮的自然特性,同一張蛇皮的各個部位皮膜厚度不完全一致,加上制琴師的制作工藝也千差萬別,使得由蟒皮制成的每一把二胡音色都不一樣,可以說是千琴千面,不盡相同。這樣不同音色的二胡疊加在樂隊中,會造成二胡聲部疊加后的音響效果不平衡,甚至相互干擾抵消,進而導致樂隊整體音色效果不清晰,缺乏整體性和力量感。
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如何粘合這些個性獨特的樂器音色,以產生更好的音色融合度,一直是有待解決的一項主要問題。改良二胡琴皮,可以增加融合度,形成更統一的胡琴聲部音色效果,進而產生樂隊強有力的音響效果。
(三)改良成功的典型:香港中樂團
香港中樂團有著“民樂中的維也納愛樂”“民樂翹楚”等美譽,同時也是樂器改良的成功典型。香港中樂團設立了專項的研究部門進行了一系列樂器改革,用以發展民族管弦樂隊新型整體音響效果,環保胡琴是其樂器改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項突破性成果。中樂團改革后的環保胡琴采取多種可以再生PET聚酯纖維膜來取代傳統的蟒皮,獲得了更為穩定的音色表現,胡琴聲部有了更為統一的整體音響,樂隊的音色也有了脫胎換骨的效果,既不脫離傳統,又帶來新鮮舒暢感。香港中樂團改良樂器后,在音色表現上的新色彩使其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并獲得聽眾們的一致好評和專家們的至高評價。
三、琴皮材料改良是符合環保課題的必然要求
(一)蟒皮二胡原材料供應不足
隨著二胡藝術的飛速發展,對二胡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目前國內的二胡生產企業已有上百家,可是蟒皮二胡的制作原材料供應卻嚴重不足,一條5米長的蟒蛇最多只能做出12把二胡,而且其中稍好的琴僅能做三至四把。以2004年國內50萬把二胡的量產規模計算,就需要耗費6萬張蟒皮,而且隨著二胡需求量的增大,這樣驚人的數字仍然在不斷增長中,這無疑是對生態環境相當嚴重的破壞。原材料不足的實際情況是的蟒皮二胡發展過程中一直面臨的問題,而環保的呼聲則使得這一問題尤為凸顯。
(二)環保法規限制二胡藝術的海外傳播
如今的二胡已經走出國門,逐漸成為一種面向全世界展示的中國傳統樂器。然而在世界推動環保的大潮流里,日美等許多國家對動物皮制品的進出口有了越來越多限制,蟒皮二胡也被列入管制范圍,無論是進口或者出口都需要有相關部門的特別許可證。因此二胡的原材料供應和跨國文化交流,都受到各種政策及法規的限制,這些限制給二胡藝術的進一步推廣帶來很大的沖擊。早在1996年,《人民日報》就在一篇《二胡遇到難題》的報道中提到:中國民樂之魂的二胡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但大批量出口過程中,卻遇到難題,每年都有被他國海關罰沒蟒皮二胡的事情出現。這些狀況值得我們冷靜而理性的加以思考。
四、結語
從20世紀20年代劉天華以來,各位先驅者對二胡做了各種改革,二胡制造工藝不斷發展中取得了各方面的成功。然而由于時代的發展,二胡琴皮的進一步改良勢在必行,二胡將改換更為合理的琴皮材料。
雖然當前我們的仿生琴皮制作技術已經有了很高的水平,仿生琴皮二胡的音色已經接近甚至超過蟒皮二胡,然而更換改良琴皮二胡在大陸還只是較少數個人和團體的行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業內人士受到固有觀念和習慣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沒有意識到二胡琴皮改良的必然性和緊迫感。
參考文獻:
[1]陳興華.從樂器基本屬性談二胡改革改良[J].樂器,2003,(08):18-21.
[2]雷晨,陶嘉寧.敢問路在何方?二胡構件改良的探索與實踐[J].音樂時空,2016,(07):77-78.
[3]何夢嫻.傳承與替變:香港中樂團藝術管理創新的實證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6,(05):111-117.
[4]香港中樂團“馬到成功2014新年音樂會”于1月26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閻惠昌指揮[J].人民音樂,2014,(03):97.
[5]魏曉敏.近現代二胡制作改良歷史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6]周凡夫.香港中樂團歐洲賀歲化驚為喜[J].音樂愛好者,2011,(03):28-31.
[7]孟建軍.順應時代潮流 力推環保樂器——記香港中樂團系列環保改革樂器展示暨研討會[J].樂器,2010,(01):6-11.
[8]殷颙.對二胡琴皮材料改良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01):135-136.
[9]黃偉.用環保概念打造人造蟒皮二胡[J].樂器,2004,(04):94-95.
[10]王平.以創新的觀念從事樂器改良 以環保的理念進行秦胡研制——簡論翟志榮教授系列秦胡研制的實踐及意義[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S1):140-142.
[11]汪毓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聽香港中樂團演出[J].人民音樂,1987,(11):16-17.